【走进魅力村镇】传说神奇救主的柏乡汉牡丹真的有2000年吗?

07.05.2015  11:57

柏乡县北郝村,一个只有1000多人的小村庄,因为几株相传已有两千多岁的汉牡丹闻名遐迩。如今牡丹花开遍北郝村的田间地头,造福对她呵护千年的这方百姓。

4月20日,第四届中国汉牡丹文化节在河北柏乡开幕。  (冯慧杰 摄)

盛开的牡丹花 (冯慧杰 摄)

每年一到谷雨,位于柏乡县北郝村的汉牡丹园就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500多亩,九大色系、上千个品种的牡丹怒放迎客。

盛开的牡丹花 (冯慧杰 摄)

游客:“我们是从邢台过来的”,“我们就是来看有灵气的汉牡丹。

汉牡丹园深处的神华园,是七株汉牡丹隐居处。每株牡丹不足一米高,但历经千年沧桑依然枝繁叶茂。

历经千年的七株汉牡丹(冯慧杰 摄)

汉牡丹园董事长贾树粉:“最茂盛的一棵今年有12个花蕾,中间那株上6个花蕾……

西汉末期,王莽篡位,河北地区曾是刘秀中兴的重要战场。《后汉书》说,公元25年,刘秀就是在距离今天的北郝村不到二十里的古鄗城千秋亭,“设坛场,即皇帝位”,成为东汉开国皇帝。因此,在北郝村附近流传着许多关于刘秀的神奇故事,最有名的就是“牡丹救主”的传说。

贾树粉:“当时刘秀逃到了我们北郝村,四处残垣断壁无处藏身,园内只有几株牡丹还算枝繁叶茂,他便急忙藏入牡丹丛中……

牡丹救主”的故事流传甚广,就连刘秀的皇后阴丽华的故乡湖北枣阳,都有石碑记载着枣阳的牡丹是阴皇后当年从柏乡移植的说法。难道北郝村的汉牡丹真有近2000年的历史?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政安博士,是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副秘书长,他多次来到北郝村考察汉牡丹。刘政安:“可以肯定的,这是我们国家一个古老的牡丹品种。牡丹的生长习性和其他植物不一样,它有不断更新的习性,你看老枝衰败了,下面新枝又长出来,它是这样不断循环的。有历史可查的,是清代柏乡县志记载,‘花大如盘,枝大如椽’,说明清代已经长得枝繁叶茂,很大了。

往事仍需考证,但近现代发生在汉牡丹身上的神奇故事,可有众多亲历者。河北省文联副主席郑一民也是汉牡丹的拥趸,他认为北郝村的牡丹最光彩照人之处,在于文化和情感寄托。

河北台记者周文宣(左)、赫振贤(中)在牡丹园采访省文联副主席郑一民(右)(冯慧杰 摄)

郑一民:“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曾经把我们的国宝给掠夺走,掘地三尺连土都给挖走了,但这个牡丹没有成活。而日本投降以后,在日本人挖过的这个池子里边,又滋生出牡丹,还是原来的模样,这个故事就是真实的,人们说汉牡丹是一个爱国牡丹。

亲眼所见种种神奇,让北郝村村民对古老的汉牡丹由衷崇敬,当地对汉牡丹的保护都带有神话色彩。

曾经当过村小学老师的八旬老人杨俊杰:“上世纪70年左右,都说这牡丹吃肉,我就带着学生到县城的副食公司买猪肉,回来煮也不放盐,煮好以后,围着这牡丹周围有二尺远一尺深,把肉埋到牡丹周围,果然长得特别旺盛。

北郝村村支书王中华:“  只要你折花、或者随便碰花的花就会手肿、烂手指头,其实它传递给下一代的是如何保护这个花去。”

神奇的汉牡丹让北郝村出了名,也让村里的老百姓受益。从几亩地大发展到五百多亩,汉牡丹园每年能吸引游客十万人。但如今,牡丹带给北郝村的,已经远远不止这些。

走出汉牡丹园,向东北一望,成百上千亩的土地里,都是一片片三四十公分高的葱绿小灌木,弯下腰仔细一瞧,竟然是一棵棵含苞待放的牡丹花苗。

含苞待放的上千亩油牡丹(冯慧杰 摄)

你看我那边都已经开花了,今年产量在100斤没问题……”这位是河北圣丹农业开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焕锁,他告诉我们,这地里开粉白花的牡丹,叫“凤丹”,是最好的油用牡丹品种。

您没听错,这牡丹不仅能观赏,还能榨油!牡丹籽油也是食用油中的“花魁”,被称为“液体黄金”,目前市场价高达每公斤400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政安副研究员:“(牡丹油)品质上非常好,里面α亚麻酸,也就是‘脑黄金’,含量非常高。油用牡丹现在是我们国家大力推广的一个项目。”

圣丹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刘焕锁是地道的柏乡人,一直在北京做生意的他,被家乡人宣传的油用牡丹发展前景打动,2012年回乡投资。如今,刘焕锁的公司以北郝村为中心,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近3000亩的油牡丹。流转了土地的北郝村村民们,每年拿着每亩1300元的土地流转金,还可以在圣丹公司打工,继续从事香甜的牡丹产业。

借着国家大力推广新型油料的春风,柏乡县提出了3至5年内发展到5万亩、打造全省“油用牡丹第一强县”的目标。这个消息,让北郝村村支书王中华信心满满。

王中华:“我们把帝王的牡丹栽到我们老百姓的地里,把这个牡丹能做大作强,让老百姓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能让我们全村富起来。

(河北台记者胡保民、冯慧杰、杜岩卿、赫振贤、周文宣、邢台台记者秦庆祥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