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服务为种粮大户“保驾护航”
社会化服务为种粮大户“保驾护航”
——三夏新观察④
本报记者 侯天仪
通讯员 徐哲普 王伟伟
6月17日上午,当记者赶到赵县新寨店镇的乐活家庭农场时,范立涛刚刚度过了一个忙碌的夜晚。“一边给粮食银行登记入册,一边还要抓紧时间组织给玉米浇水,农时可耽误不得。”
作为一名年轻的家庭农场主,这是范立涛的第三个夏收夏种季。短短数年间,他从千亩规模的种粮大户成功转型,变成为农民提供耕、种、管一条龙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演绎着自己的崭新角色。
减少土地流转量
增加社会化服务
走进乐活家庭农场,只见各种类型的农机具摆放在遮阳棚下,其中不乏“大块头”的身影。“你看到的设备只是一部分,还有不少玉米深松播种机正在地里忙哩。”范立涛一边介绍,一边开始检修农机具。在他眼里,这些“宝贝”就是他立身农业的关键。
三年前,80后大学生范立涛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乡创办了家庭农场,随后承包了周边10个村子的千亩土地,当起了新型职业农民。在自己种地的过程中,他发现耕种、喷药、收割都是相对专业的生产环节,单个种粮户因为精力有限,无法把每个部分都做到尽善尽美。
“种粮大户有个现实需求,就是希望能有社会组织来帮助自己打理土地。”看准了这一农业机遇,范立涛开始减少土地流转数量,增设小麦育种基地、采购各种农机具、建设大型粮仓……逐渐地,范立涛构建起覆盖“从种到收”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往,乐活家庭农场主要采取托管方式来经营,农户与农场签订土地托管合同,把土地全权委托给农场管理,按亩定期收取流转费用。现在,范立涛鼓励农民与农场签订半托管合同,然后由农场为其提供耕种、灌溉、喷药等一条龙式的社会化服务。今年,新寨店镇周边有4000多亩土地接受了乐活家庭农场的全程服务。
减少了自己耕作的精力投入,范立涛在提供精细化的社会化服务上下功夫。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统防统治,降低种植成本……范立涛把工业化生产理念和现代企业管理一起运用到农业生产中,通过使用新技术、降低成本等措施,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节本增效。
推广“粮食银行”
避免重复建设
乐活家庭农场内,最大的建筑单体是一处粮仓。推门而入,收获的小麦堆放如山,这就是农场去年建成的粮食银行储存库。“你看,墙壁做了防潮措施,两侧安装通风设备,还进行了墙体的二次加固,粮食储存在这里很安全。”
“许多农民打粮都不想马上卖,喜欢先存一段时间待价而沽。”在完善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范立涛发现,对于不少农民来说,粮食收割后的运输、存储是一件麻烦事。有的种粮大户想自己建仓储,但是成本高不说,还可能存在大量重复建设的弊病。
去年6月,范立涛找到了解决农户储粮难的好办法——成立粮食银行,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我们以保底价格收购农户的小麦,将来小麦出售时,若价格高于此价,我们与农户按2∶8的比例分享高出部分的收益。反之,若售价低于此价,我们将按7∶3的比例分担差价亏损,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户利益。”
今年是个丰收年,粮食银行也收获颇丰。别看距离隔着挺远,北王里镇前田村的种粮大户李艳霞,选择到这里第二次“存粮食”。她说,“存自愿,取自由,而且根据市价进行结算,俺把粮食放这儿很踏实。”
范立涛介绍,粮食银行去年有50多家储户、2个种植合作社,存储小麦20万公斤;今年,粮食银行发展成200多家散户、5个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截至6月17日,已经储存了135万公斤粮食,远远超过去年水平。
“将来农户不仅能把小麦存在粮食银行,还能等价交换米面粮油等用品,最大程度方便农民生产生活。”谈及粮食银行的未来,范立涛充满信心。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