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基金使用有了“紧箍咒”

29.03.2016  11:24

 

 

社会保障基金使用有了“紧箍咒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5月起施行 规定了基金构成以及用途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规定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构成以及用途。规定了基金管理运营的多项风险防控措施。《条例》明确,国务院财政部门、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实施监督。每年向社会公布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发布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出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签署第667号国务院令,公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

条例》规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运营,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资本划转、基金投资收益和以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构成,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

条例》按照审慎稳健、公开透明的原则,规定了基金管理运营的多项风险防控措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应当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比例在境内外市场投资运营基金,合理配置经国务院批准的固定收益类、股票类和未上市股权类等资产;要制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办法;制定基金的资产配置计划、确定重大投资项目,应当进行风险评估并集体讨论决定;定期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报告基金管理运营情况;将基金委托投资的,要从符合法定条件的专业投资管理机构、专业托管机构中选任基金的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并对其进行考评。此外,《条例》还对投资管理人审慎投资、托管人安全保管基金的法定职责及禁止性行为作了明确规定。

条例》明确,国务院财政部门、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发现存在问题的,依法处理;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依法移送有关部门处理。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对投资管理人投资、托管人保管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情况实施监督。审计署每年对基金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通过公开招标选聘会计师事务所对基金进行审计,并通过其官方网站、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每年向社会公布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解读

保障基金与保险基金不是一回事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解答社会保障基金热点问题

28日,国务院向社会发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围绕该条例的相关热点,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条例》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答:2000年8月,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16年来,通过财政拨款、国有资本划转等方式不断充实基金,加上投资收益,截至2015年12月底,基金规模已达15085.92亿元。目前,我国已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保障基金安全的任务越来越重,迫切需要强化对基金投资运营的管理和监督。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制定《条例》,对基金的筹集、使用、管理运营、监督等环节作出进一步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与社会保险基金是不是一回事?

答:《条例》规定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与社会保险基金不是一个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资本划转、基金投资收益和以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构成,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在投资运营上,坚持安全性、收益性和长期性原则;由于短期内暂不发生支出,更适宜开展中长期投资。

社会保险基金是为了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物质帮助而建立的,主要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构成,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用于公民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当期发放。因此,社会保险基金对投资风险的控制要求更高,投资范围较窄,投资运营活动限定条件更多。

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情况怎样?

答: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自2000年设立以来,发展很快,运营稳健,管理严格,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较好地实现了保值增值。

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已由设立时的200亿元发展到15085.92亿元,累计投资收益额为7133.34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为8.82%,超过同期年均通货膨胀率6.47个百分点。

问:针对如何保障基金安全、控制风险的问题,《条例》作了哪些规定?

答:《条例》在立法目的中明确提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条例》规定了多项措施:一是明确基金的投资范围、种类和比例。二是完善基金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三是强化对投资管理人、托管人的管理。

相关新闻

社保费率降低

将如何影响你我

近期,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天津等地宣布下调社保费率,引发广泛关注。这一轮降费率,将为企业带来多少“降成本”利好?缴费减少,百姓的社保待遇是否受到影响?不少地方社保金收支矛盾本已突出,“减收”同时如何确保社保制度安全运行?

降成本:对企业有多少实质利好

此次降低费率,能为企业带来多大实质性利好?据上海测算,企业社保费率降低2.5个百分点,2016年全年可减轻企业负担约135亿元。而广东则明确,到今年年底,将为全省企业减轻社会保险费(含住房公积金)约350亿元。厦门地税部门预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减负政策将为全市用人单位减轻超过18亿元成本。“通过降低企业的单位缴费费率来降低企业成本,是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说。

保待遇:降费率如何不成降待遇

企业社保负担降低后,职工社保待遇是否受到影响,这是人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问题。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权衡说,征缴和发放养老金事实上并非是“完全挂钩”的,属于收支两条线,这也就意味着单位缴费部分的下调并不与居民的养老金待遇发生直接的联系。居民领取的养老金是由多个因素综合决定的,即使基金每年有一定的收入减少,依然可以承受,也不会影响到职工权益。再如医保金。据悉,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主要取决于个人账户计入标准、门急诊自负段标准、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等。因此,即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部分费率下调,参保人员的医保待遇仍可能有适当提高。

事实上,中央已经给公众吃下“定心丸”。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报告中说,各地要切实负起责任,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这意味着,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今年将迎来“十二连涨”。

防风险:社保“底线”如何稳固筑牢

当前,不少地方老龄化程度加剧,各项社保待遇刚性提高,社保基金收支压力较大。在此情形下降低费率水平,是否会影响到社保金安全运行?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祝平说,进一步降低职工社会保险费率,是经过严密测算和认真研究的,是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可承受范围内。不管是从近期还是长远看,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进一步降低费率后,基金的安全仍然是有保障的。记者采访了解到,2012年,广东就将1000亿元社保基金余额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每年的收益率都在10%左右,2015年达15.14%,不存在养老金收不抵支的情况。

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养老金运行正面临严峻考验。

适当降低社保费率,必须建立在确保社保基金长期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否则就会‘摁下葫芦起了瓢’,顾此失彼,得不偿失。”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

专家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保基金预警、储备和保值增值机制,扩大职工社保的覆盖面,加强社保费的征缴和基金管理,加大财政、国资等对社保基金的支持力度,以增强社保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编辑: 林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