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他,与“磷”相交22年

04.05.2015  18:30

他,与“”相交22年

        ——记河北钢铁宣钢一钢轧厂炼钢作业区3#转炉总炉长郭忠

老郭,工作蛮拼得!”与他共事二十多年的老伙计马志伟这样说。“郭老师,那是我们的好导师。不但倾囊传授技术而且特有耐心,有问题我们都爱跟他探讨。”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炉前工大学生王玉胜如是说。

郭忠,河北钢铁宣钢一钢轧厂炼钢作业区3#转炉总炉长,炼钢专业一级操作专家,高级技师。1993年7月毕业于宣钢技校,1994年1月担任炉长,多次荣获厂、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2003年—2005年连续三年荣获宣钢技术能手称号,2006年以来,先后荣获宣钢劳动模范、张家口市劳动模范、全国冶金行业劳动模范,200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参加工作22年,郭忠默默扎根炼钢生产一线,视炉台为阵地,视工作为事业,以不放弃的韧劲、不服输的执着书写精彩人生。

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仅要当行家,更要当专家

1993年7月,郭忠技校毕业走进了宣钢炼钢厂,成为6吨转炉的一名炉前工。望着转炉内钢花飞舞,火焰闪烁,扑面的炽热让郭忠感受到一种天然的亲切与冲动,仿佛见到了梦中情人。正式上岗的第一天,师傅问他“怕吃苦吗?”郭忠坚定地摇了摇了头,说“我想当一名炼钢专家!”看着这个倔强的徒弟,师傅轻轻地点了点头,轻抚着他的肩膀说道:“好样的!可是你要有心里准备,当一名炼钢工容易,当一名好炼钢工可不容易,要吃得了苦,静得下心,更要耐得住寂寞。”炼钢工艺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钢水中碳、磷含量的变化对分析钢水成分、指导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判断一炉钢的钢水成分、冶炼时间基本凭炼钢工的经验,这可是一门硬功夫。师傅告诉他,在取样的过程中,“碳火花”现象可以持续几秒钟,大多数炼钢工都能比较准确地进行判断碳含量,而磷含量则显现为无数个豆子般大小的“小眼睛”,而且是转瞬即逝,从出现到消失时间不到一秒钟,要想成为一名炼钢行家,必须练就一副“火眼金睛”。不服输的郭忠倔劲上来了,他象着了魔般地盯上了这个“小眼睛”,与磷打起了交道,而且这一接触就是22年。

刚上班的那两年,别人一个班上8小时,他上16个小时(提前4小时上班,推后4小时下班),看上一班工作记录,学习下一班的技术。回家后,他把取样后看到的钢水的各种形状和颜色画成图形记录,把不同钢水形成的不同的火焰形状绘画图,仔细地归纳整理出来,一有时间就拿着记录本向老师傅们请教,或翻看专业书籍进行自学,并把通过自己观察判断的情况与化验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两年下来,记录本摞起来有一尺多高。在学习观察碳、磷的同时,他跟着加料工学习加料的精准,跟着摇炉工学习转炉倾角的拿捏,跟着炉长学习整体统筹,有时大家被他问得烦了,冲他吼两句,他嘿嘿一笑,依然跟在师傅们屁股后头转悠。半年后,郭忠被任命为6吨转炉炉长,挑起了大梁,这在炼钢厂历史上还是从来没有过的。

咱学历不高,参加工作后也没有再进行系统学习培训,但这并不影响咱当好炉长,凡事只要用心地去做了,没有做不成的,也没有做不好的!”这是常挂在郭忠嘴边的一句话。2002年,宣钢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6月底,6吨转炉光荣退役,郭忠转岗到了80吨转炉又成了一名炉前工。环境变了,设备升级了,生产工艺变了,而郭忠观察研究磷的习惯一直没有变,不管是在操枪,还是在配料,他一有时间就去看磷。从最初看磷的“小眼睛”到后来看磷的“结膜形状”,郭忠渐渐练就了一双真正的“火眼金睛”。在7个碳到15个碳之间,他判断的磷上下不差10个,为减少冶炼时间,加快生产节奏提供了有利依据。2003年1月9日,郭忠被破格提拔80吨转炉炼钢工,并担任生产甲班4#炉长。这一年,由他带领的甲班年产钢由20万吨提高到30多万吨,合格率达到99.95%,钢铁料消耗降到1080.6 Kg/t,综合指标名列车间八个班榜首。2011年郭忠担任了3#转炉总炉长。2008年,郭忠考取了高级技师资格证书。2009年,宣钢公司推行操作专家评聘制度,郭忠被评为公司炼钢专业一级操作专家。

生产要顺行,设备是关键,咱要做好转炉的保健医生”。作为3#转炉的总炉长,郭忠最主要的任务是护炉、维护炉型。操作中,他继承了师傅“视转炉为宝贝”的传统,一刻不敢掉以轻心,炉炉看、班班盯,逐渐摸索出一套“1234”郭式护炉法。即,一测:测零位。每个班接班测零位,一旦发现零位情况异常必须主动进行补炉。 二补:补炉底,补炉衬大面。在连续生产的情况下,时刻观察炉衬大面情况,出现大面情况不好时及时用生铁块渣补大面,随着炉龄的增长,结合炉底情况加入适量的镁质造渣料,保证炉底不上涨或下降。三口:出钢口。出钢口必须保证出钢时间不小于3.5分钟,达不到要求及时更换出钢口,并做到出钢口罐缝填实,四溅:溅渣护炉。转炉出尽钢水后,控制炉内渣量进行溅渣护炉操作,溅渣完毕后根据炉况转炉可往后倒60°角挂渣,然后再倒渣;炉底深时要及时增加底灰。工友们说,郭忠的“一测、二补、三口、四溅”护炉真经,开创了3#转炉炉龄新高:服役18个月,炉龄16980炉,达到了行业先进水平。

检修时,操作人员是最放松的时候,但在维检队伍中经常会看到郭忠和检修人员一起爬上爬下。“懂设备才会用设备,尤其是炉长,要具备综合素质,大型化设备无小事,只有多想才能驾驭好……”郭忠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一次,转炉加料下料管漏水,郭忠与维修工一起爬上38米平台,查看细节,共同拿出处理方案,直到问题迎刃而解。每天,郭忠上班的第一件事是观察炉况、观察在线设备运行状况。几年下来,从高位料仓到倒渣炉坑,从铁水进站到钢水上连铸,沿线的设备状态,运行情况,他都掌握的门清儿。他提出的留渣操作以及溅渣护炉操作方法,转炉配MgO、CaO、FeO及高熔点氧化物的溅渣护炉方法,仅需5分钟就可代替4—5吨补炉料,很好的保护了炉衬,节约了成本。

在生产组织中,郭忠按照“热平衡是基础,炉型是保障,操作是关键”的管理思路与“挡渣、控氧”的操作思路,从“稳定装入量、稳定冶炼操作、稳定终点控制、稳定出钢量”的四个稳定做起,精心抓好生产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不断优化炼钢工艺,成功摸索出不同铁水条件下的操作模式,推广了“恒压变枪”操作法和“高拉碳”操作法,不仅降低了铁水消耗,还提高了出钢命中率,月铁耗降到了840公斤/吨,废钢比达到30%,创出了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在冶炼品种钢过程中,他在入炉铁水原料信息上预知,在炉前加测铁水温度、成分,并规范转炉操作,以H08A为模型摸索出了适合宣钢原料条件的品种钢过程控硅控氧的规律,为百吨炉区60多个品种钢的生产开发创造了条件。

针对辅料消耗,在冶炼过程中,他提出了“按硅炼钢”操作法,积极优化转炉渣系结构,实行少渣冶炼,优化炉料配比方案,仅保证了吹炼过程平稳,快速成渣,提高去除硫、磷的能力,减少白灰的用量,降低了渣料成本,更稳定了各班操作,为挖潜降耗创造了条件。担任3#转炉总炉长以来,3#转炉共冶炼粗钢19.86万吨,钢铁料消耗降至1047.67kg/t,合金料消耗降至16.07kg/t,白灰消耗降至34.83 kg/t,累计为企业挖潜创效三百余万元。

                                                        (弓美兰 孙辉 李长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