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标准调整140个特大城市减为16个 石家庄降级

21.11.2014  21:54

  国务院10月29日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下称《通知》),于昨日(11月20日)对外公布。《通知》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调整,新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并首次增设了超大城市。

  根据新标准,全国原有140个特大城市减为16个。

  新标准自《通知》印发之日起实施。《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出台的与城市规模分类相关政策、标准和规范等要按新标准相应修订。

   城区

  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

   常住人口

  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注:新标准中所称“以上”包括本数,所称“以下”不包括本数

   有何影响?

  原有140个特大城市减为16个

  新标准首当其冲将“影响”特大城市。

  本报梳理发现,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截至2010年全国城区人口超100万的城市有140个。其中,城区人口超1000万的有6个、达500万~1000万的有10个。按照原有标准,城区人口超100万的城市都是特大城市。而按照新标准,依据2010年数据,140个特大城市将减为16个。

  该规划明确,城区人口超500万的特大城市要严控人口规模,可采取积分制等调控落户规模。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表示,研究表明城市人口200万~500万,最符合规模经济。这表明,今后发展大城市是主流,北上广等特大城市乃至超大城市的落户门槛不会过松。

  在用地方面,国土资源部已明确表示,将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中小城市、县城建设用地供给。至于这一举措到底会对特大城市楼市产生哪些影响,还有待观察。

   有何亮点?按城区常住人口界定城市规模

  城市划分标准为何要调整?对此,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陈飞等专家表示,原有划分标准是20多年前制定的,当时城市化率不到27%,仅为现在的一半。当前部分城市因规模过大出现“城市病”,还有城市因资源枯竭等出现衰退、结构性失衡。原有标准难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等新形势要求,调整划分标准利于更好地实施人口和城市分类管理。

  根据《通知》,相比原有标准,新标准有四大亮点。首先,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首次增设了超大城市。专家表示,增设超大城市,一方面能更好地完善城市等级体系,另一方面能更有针对性地应对大城市病。

  其次,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各分为两档。细分小城市主要是城市规划建设需要,细分大城市主要是实施人口分类管理的需要。

  再次,人口规模的上下限提高。小城市人口上限由20万提高到50万,中等城市上、下限分别由20万、50万提高到50万、100万,大城市上、下限分别由50万、100万提高到100万、500万,特大城市下限由100万提高到500万。

  最后,统计口径由原标准的“城区人口”变为城区常住人口。

   相关新闻

  石家庄市区常住人口已达462万

  昨日(11月20日),记者从石家庄市统计局了解到,石家庄市行政区划日前调整后,藁城、鹿泉、栾城纳入石家庄市区,由此市区的常住人口达到462万,比2013年底增加近160万。

   (原标题:常住人口千万以上为超大城市)

【延伸阅读】
  • 城市标准调整140个特大城市减为16个 石家庄降级
  • 京津冀年增百万人 超2亿流动人口相中特大城市
  • 特大城市评定标准修改 地方特大城市梦生变
  • 特大城市门槛骤升:人口超500万将实施居住证制度
  • 河北10年净增1122万城镇人口 特大城市增至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