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连续七次名列全国幸福城市榜单前10名

08.03.2016  12:04

    

    石家庄市民的幸福像花儿一样在春风里绽放。首席记者 张震 摄

    “幸福城市”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体会。这是一座正在变得令人舒心、安心、放心,也充溢着信心的城市。幸福感正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一项项民生工程,使石家庄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2016年3月7日,“2015年度最具幸福感的省会城市”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名单在央视财经频道CCTV“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颁奖盛典上揭晓,石家庄市再次跻身“中国十大幸福城市”行列。

    2011年5月至今,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机构先后在全国百个城市以上范围开展过多次幸福城市调查,石家庄市七次名列榜单前10名,其中两次排名第一。

    荣获“七连冠”,对于石家庄而言,并非偶然,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必然。在这里,民生优先,让真金白银流向教育、医疗、社区文化建设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感;在这里,生态环境的升级,让市民幸福感随之升级。近年来,大气质量实现明显好转,PM2.5浓度下降42.2%。五年完成造林2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2%,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在这里,矗立在街头的110个110综合警务服务站守卫着市民的幸福,多措并举的就业扶持政策使得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率连续5年为零,每一寸土地流淌着创业的生机……

    ①

    2011年5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此次报告除了涉及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数、发展成本竞争力指数、收入水平竞争力指数,还首次引入了幸福感指数,石家庄市居民幸福感指数排名第一(2009年、2010年均为第一)。

    什么是石家庄的“幸福密码”?2011年市委就提出建设“幸福石家庄”;幸福也是石家庄发展的原则,改善居住条件、优化就业环境、解决群众难题,都是为了让市民生活更幸福;幸福更是市民的直接感受,老百姓日子越过越舒心。

    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东中西三大区域协调互动,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确定,使省会的美好前景清晰可见。

    山区教育扶贫工作是2011年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从2011年开始,赞皇、灵寿、元氏、行唐、井陉、平山6个山区县利用2-3年的时间,新建6所城区寄宿制初中,新、改扩建50所中心乡镇(学区)寄宿制小学,将深山区学生全部免费异地安置到新、改扩建寄宿制学校就读……如今,我市山区教育扶贫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给予社保、贷款等补贴;毕业生自主创业可申请10万元以内贴息贷款;创建高校毕业生创业园,支持孵化创业;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为择业期内毕业生提供6个月培训,推荐就业岗位2次……”市委、市政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明确要求,实现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率为零。2011年,我市按照市场配置与政府鼓励支持相结合的原则,确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若干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多项便利。

    2011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建立了网格化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创新“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平安石家庄”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省会街头建立了110个110综合警务服务站,为市民守护安全。

    省会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街道覆盖率达到100%。

    ②

    2012年8月18日,在“2012幸福城市市长论坛”上,中央电视台发布幸福调查数据,石家庄排名全国十大幸福感省会城市第七名。这次调查是由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联合进行,通过将问卷印在明信片上,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04个城市和300个县发放,涉及全国10万户家庭。

    从市级一般预算安排民生方面支出64.5亿元“民生大礼包”到“十大民生工程”;从“健康石家庄”工程到社会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从弱势群体更加受到关爱到安置房建设加速推进……2012年,我市一项项民生工程进展如火如荼,频频叩响百姓的幸福之门。

    2012年,石家庄市强力实施了扩大就业、教育扶贫、医疗惠民、食品安全、住房保障、蓝天碧水、便民市场、交通改善、供热提质、文化惠民等民生幸福工程。

    当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15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省控指标以下,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应届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率为零;年内再新改建28所寄宿制中小学,确保深山区中小学生全部实现集中就读;新增60所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市区每个街道办事处设置1所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到城市居民大病到医院,小病康复在社区;全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69万套,确保5000套租赁住房分配到保障家庭,6300万元补贴发放到2万户廉租住房保障家庭;蔬菜标准化生产“百村千户示范工程”、“放心馒头”工程、建设“主动脉”高速路网、“地铁”工程开工……一个个工程的顺利开展,一项项辉煌成果的取得,惠及千家万户,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认同和赞誉。

    2013年3月7日,央视财经频道以“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发布日”的形式,面向全社会独家发布《CCTV2012-2013经济生活大调查》调查结果,石家庄入选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十大省会城市之一。

    ③

    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中东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市民对这座城市的自豪感、荣誉感、认同感不断增强。

    幸福感离不开对当前利益的切身感受和长远利益的预期。我市2013年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398.6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7.5%。

    “有一个舒适的家”,是每个人对“安居乐业”的追求,对于省会老旧小区的家庭来说,这种迫切而遥远的住房梦,随着近年棚户区的大批改造建设正逐渐变为现实。截至2013年年底,已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450万平方米,新建住房55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6.14万户,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

    2013年,我市全面推行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科学管理城市空间,城市环境卫生水平全面提升。2013年12月,北京市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管理报告(2012)》显示,石家庄市的城市管理水平位列全国第五位。

    2014年3月20日,清华大学发布2013年“中国幸福地图”,石家庄在最幸福城市中排名第六,居杭州,玉溪,广州,衢州、鹰潭之后。

    ④

    为了让每一位在石家庄的人都能在就业、就医、招考、用人、分配、执法等方面享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我市出台系列政策聚焦到社会公平上,让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交通便利、街道整洁、绿草成茵、景色怡人是每一位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的梦想,这不仅可以让人感到幸福,更让人感受到的是这座城市的文明和亲和力。然而,实现这一梦想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

    公交礼让斑马线活动,注重从小处培养文明有礼的石家庄人;“善行河北首善省会”主题道德实践活动、“首善省会,美德故事人人讲”评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市民对道德的认识;“绿色出行,和城市一起美丽”环保公益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一项项主题鲜明、亮点纷呈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如大海潮涨,一浪高过一浪,既有连续性又不断创新,将抽象的思想道德建设寓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既富有针对性,又增强了实效性。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石家庄的善行义举层出不穷,已经成为一片爱心汇聚的沃土,成为当之无愧的幸福之城。

    2014年4月,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和赶集网共同发布了《2014中基层岗位职场薪酬研究》。该报告通过在线问卷的调查方法,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270350份有效问卷,覆盖36个城市。在对职场幸福感受的排名中,石家庄上班族幸福感受排名第一。

    ⑤

    据调查,从各城市来看,石家庄成为幸福感最高的城市。温暖的家庭,稳定的生活,有保障的收入,有应对风险的能力,平和、安稳是如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求,也成为石家庄上班族幸福感指数较高的一个重要支撑理由。

    2011年至2013年,我市通过政策引导、“小贷”支持、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帮扶等创业服务,让资本、财富在广阔天地里充分涌流、竞相迸发。全市诞生了8.6万名“草根”老板,带动了15.97万人实现就业。

    我市通过建立欠薪索赔和保障基金制度,开展各种帮扶活动,让外来打工者也能享受到这座城市的包容和公平。

    2014年,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激发市场活力的喜人成果。这一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02728户,较前年增长51.91%。其中,新登记企业和注册资本比前年分别增长87.83%、165.15%,新登记个体户和注册资本比前年分别增长42.7%、49.07%。随着工商登记注册改革进一步深入实施,一系列制度坚冰相继被打破,全民创业积极性得到了空前释放,“办企业,当老板”,离每个有着创业梦想的人越来越近。

    ⑥

    2015年3月2日央视财经发布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间,中国四成居民感到幸福。幸福感城市十强也同时出炉,我市再次上榜幸福城市。

    我市入选央视财经幸福感城市十强,让“幸福”这一话题再次引起了广大市民的普遍关注。幸福不是一个高远的目标,而是在生活中处处存在。

    我市从细微之处入手逐步改善市民生活,增加市民的幸福感。为解决就业创业这个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市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的配套政策,改善创业环境,为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在治安问题多发的街头,设立了110个综合警务服务站,参与早晚高峰交通管理,接警处警、受理求助等工作,实现了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石家庄市区内的处警范围,从原先的4公里缩小到现在的2公里。出警时间从15分钟缩短到5分钟,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发展红利得以更多地向民生倾斜,2014年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447.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4%。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由1655元提高到1844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达到30万元。对市区内60周岁以上困难老人和90岁以上高龄老人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开工建设保障房2.7万套,竣工2.48万套,分配入住2.06万套。对267个贫困村实施精准扶贫,5.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深入实施,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贴专项经费,累计发放2061.4万元,资助学生29446人次。新农合筹资标准由340元提高到390元,参合率达到98.4%……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实施,省会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得到提升。

    “2015年度最具幸福感的省会城市”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名单,2016年3月7日在央视财经频道CCTV“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颁奖盛典上揭晓。我市再次跻身“中国十大幸福城市”行列。至此,石家庄已经连续七次荣登各类幸福城市榜单。

    ⑦

    2015年,我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真金白银投入是硬道理。2015年,我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82.1%。

    为有效解决部分小学生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保障未成年人安全,我市决定从2015年春季新学期开始,在新华区、桥西区、裕华区、长安区四区的20所小学开展免费托管服务试点工作。2016年,主城区所有小学全面开展免费托管服务。

    我市基础设施越来越健全。2015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筹措19.3亿元,开工2.49万套,2015年全市投入11.3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

    新农合补偿金额创历史最高,失独老人特别扶助金大幅提升、计生事业费同比增长22%多、新增城镇就业9.5万人、6.2万名扶贫对象实现稳定脱贫……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数据库里,一个个投入与发展的指标昂扬向上,共同指向了幸福的方向。

    石家庄,作为一个连续七次入选“幸福城市”的城市,也正在努力追逐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姿态。让市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已成为这座城市的管理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幸福感更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的一项项民生工程,使省会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得到提升。

    “经济发展和物价平稳,生活压力小,贫富差距相对较小,交通方便,城市环境改善快,民风淳朴,民性善良,石家庄有什么理由不成为最幸福的城市呢?但愿这座城市天更蓝,水更清,经济更发达,物价更平稳,城市建设更合理,交通更便捷,人民生活更幸福。”这是当年中国经济导报的一段话。是的,建设幸福石家庄在每个石家庄人的心上,在每个石家庄人的手中,在每个石家庄人的脚下。只要坚持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难题;坚持改革,在改革中把握机遇;维护稳定,在稳定中实现愿景,幸福石家庄就会永驻人心。(记者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