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行唐县:枣农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在行唐县山区,农民们祖祖辈辈以种枣为生,可由于技术不到家,红枣不但产量少,更是质量差,守着漫山枣树,农民们依然无法捧上金饭碗。如何把青山变成金山?共产党员康兵卯,扔掉了“铁饭碗”,踏上了“寻富路”,历经十年终于找到了种枣的良方,为枣乡群众淌出了一条小康路。
盛夏时节,群山蒸郁,万木葱茏,在行唐县西彩庄村,漫山的野生枣树随风摇曳,不但染绿了群山,更成为了大自然的馈赠,为山里的乡亲们带来了殷实的生活。而就在十年前,同样是这座山,同样是这些林,却因为枣的产量低、质量差,农民们收入微薄,过不上好日子,贫困就成为了山区农民长久的心结。而打开这个结的,就是源于一名共产党员和与山林较劲的十年渊源。
较劲就得动真格, 康兵卯说,自己本来从事的就是农技工作,家乡的一方水土本就是优质的枣乡,只有普及科技种枣,才能真正找到出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在四十岁的时候,辞掉了公务员的“铁饭碗”,转行回家当枣农,拼上全部的身家,一头扎进大山里,与枣树的产量和品质较上了劲。面对家人的埋怨和旁人的不解,他没多解释,而是在一开始的半年多里就跑遍了全县的102个产枣村,整理了60余万字的种植调研材料。
世世代代的传统种枣模式,真的能找到点石成金的秘方吗?康兵卯也曾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要把这眼前绵绵青山变成父老乡亲的金山,究竟要走多远多久,能走通吗?
可是既然认准了,他就不走回头路。有股子韧劲,坚持不懈,是最早和老康合作的陈玉敏对他最深的印象。
一个人对一座山,一走就是十年。一万份的土地取样,中国农科院、中国红枣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等屡次的拜访求教,康兵卯终于在肥料上找到了突破口。经过试验,他研究的含有甲壳素的有机肥,种出的红枣酥软香甜,个大皮薄,病虫害减少了50%-70%,大幅增产。此外,枣中氨基酸、钙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也有明显提高。试验成功了,老康研究的新技术很快在枣农中推广开来。
多年艰苦的枣农们终于尝到了甜头,于是康兵卯就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产业化经营,吸引更多的乡亲共同致富。合作社按高于市场价40%的价格统一收购枣农的甲壳素红枣,截止目前,已有452户枣农入社,产值达1200多万元,枣农最高收入一年已逾20万元。
如今,合作社的生产车间内,是内陆地区最先进的红枣生产线,年产红枣600万吨,与华北及上海等多个大型商超签订了合作协议,天猫网络销售量最高每天200多单,甲壳素红枣品牌正在逐渐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