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肉菜追溯体系亮相北京 菜从哪来一查便知

26.06.2014  13:16

    燕赵都市报记者 王丽 见习记者 蔡红坡

    “石家庄肉菜追溯系统,在市区各流通节点建设已基本完成,消费者终端查询机近期将布局。”6月17日,石家庄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亮相全国食品安全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成果展,石家庄市商务局整规办秘书长刘彬在北京展出现场告诉记者。

    他说,终端查询机将设在标准化菜市场、超市、肉品专卖店等场所,消费者通过该查询机可清晰地查看所买蔬菜、猪肉的详细“流通史”。今后,还将把鸡肉、牛肉、果品、粮油等逐步纳入流通追溯系统。

    记者还了解到,石家庄是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第二批试点城市。此外,我省秦皇岛已于2013年纳入国家第四批试点,张家口市有望今年被纳入国家试点。

    动态:石家庄市区已建设追溯节点527个

    商务部正在全国50个城市建设肉类和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对餐桌上离不开的“一荤一素”进行全程追踪,让百姓吃得更放心。全国食品安全周期间,商务部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了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成效展,石家庄市是我省唯一参展城市。

    在石家庄展区,刘彬介绍,石家庄市肉菜流通追溯系统的实现方案主要分为市级中心平台与各流通节点前端采集子系统两个部分。目前,市区各节点建设已基本完成,覆盖了15家生猪定点屠宰场、5家批发市场、37个标准化菜市场、10个非标准化菜市场、40家超市、343个肉品专卖店、57家惠民店、20家团体消费单位,总共527个流通节点。

    市级平台建设已完成,具备了经营主体信息汇总、追溯信息汇总和追溯链条合成、应急事件快速处置、流通节点监控管理、追溯信息综合分析利用等功能。

    从系统运行来看,各节点向市级中心平台累计上传数据近90万条,市级中心平台已成功实现与中央平台数据对接。

    探访:菜从哪里来,一查便知

    为了实地了解肉菜追溯系统的运行,20日上午8时30分,记者来到石家庄桥西区英华菜市场。在菜市场入口处,张贴着一张介绍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的海报。记者在一家摊位买了几根黄瓜,老板称重时,记者注意到电子秤上贴着“石家庄市肉类蔬菜追溯体系”专用设备的标示。随后,电子秤打出一张小票,小票抬头写着“石家庄肉菜追溯英华菜市场”,下面依次写着摊位号、摊主姓名、所买蔬菜品种和价格,小票上还有一个条形码,条形码下方有一组20位的数字,这便是蔬菜的追溯码。

    拿着这张小票,记者在菜市场西头的墙角处找到了追溯系统查询终端。记者将小票上的追溯码输入,点击查询,很快屏幕上就出现了这几根黄瓜的“身世”:18日晚上11时56分,一批黄瓜进入桥西蔬菜批发市场朱改英的批发商店中。之后,英华菜市场的菜摊主翟良玉从朱改英处购买了一批黄瓜,并在20日凌晨4时07分运到了英华菜市场,上午8时35分,这批黄瓜便到了记者手中。

    一位年轻的市民表示,有据可查后,可以吃得更安心。“出现问题了,生产者和经营者都能被追查到,商贩就不敢卖黑心肉了。

    难点:推广使用尚有三大难题

    刘彬坦言,建设肉菜追溯系统原则上不增加节点企业的负担,但系统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还面临着不少待解的难题。

    最大的难题是,部分市场管理方和经营者对追溯体系的认知度不高。正规商户总觉得多了一道手续,不愿意使用。而一些不规范的单位和经营者觉得自己受到了约束,能不用就不用。市场管理方也会因采集信息和上传数据,增加一定的工作量,对此并不积极。

    第二个难题是,部分农贸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与肉菜追溯系统的建设不匹配。第三,肉菜流通追溯系统的推广缺乏法规依据,推进职能依靠行政协调,效率不高。

【责任编辑:王春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