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最早土地证出自道光年间 距今100多年

09.11.2014  07:03

  100多年前全家有多少土地,其间又曾转让多少,一张张祖传地契均有清晰记载。日前,鹿泉东营村居民吴荣昌将自己家里珍藏的9张地契文书、土地房产所有证等资料捐赠给了石家庄市档案馆,其中年代最早的签订在道光年间。11月6日,石家庄市档案局副局长傅丽娟介绍,这9张地契、房产证不仅仅反映了一个家族的土地变迁,对于目前档案资料为数不多的解放前的资料中,这些地契资料不仅年代久远,还能反映出一个个时代的印记和关联,更填补了“年轻”石家庄的一些空白,意义非常重大。

  聚焦

  他家的土地证从清朝到现在

  “其实这些地契都是我们家自己的,祖祖辈辈传下来,我看档案局征集老物件,就捐出来了。”吴荣昌说,家里的老人一直把这些地契小心珍藏着,可还是不免有些破损,因此他认为捐赠给档案局会更好。

  记者看到,这些地契文书主要为麻头纸和宣纸,由于年代久远,部分纸张已经泛黄,但除了少数破损外,基本保存完好,而且字迹、印章也比较清晰。地契的内容包括土地亩数、范围、转让原因、买卖双方的名字,亲属、中间人等签字盖章。

  最久远的道光年间的地契字迹有些模糊,大至可以看到是一个叫“刘德全”的人将自己村南的一块地给吴敏忠承种,上面很清楚地写了这块地的四邻边界。而在光绪十七年的一张地契上,则是一个叫“吴梦德”的将地卖给吴清河,地契中明确写着“每亩二十一千文,当日交足,恐日后无凭,立文为证。

  吴荣昌说,9张地契均为其祖辈留传,从最早的一张清朝道光年间算起,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新中国等多个时代,如今传到他手中已好几代人。“可能家里人对这些东西都保存得比较好,不仅仅是过去的这些地契,后来的几处房产变迁证书,都保存完整。

  意义

  填补石市档案资料收藏空白

  “我觉得这些就是一种资料吧,如果不收藏起来,以后就很难找了。”吴荣昌说,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家族的变迁。

  傅丽娟说,大量祖传地契详细记录一个家族百余年的土地史可以说十分罕见,为研究当地清朝、民国时期的土地制度,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提供了充足的实物资料。傅丽娟介绍说,目前,石家庄市档案资料里,别提是清朝时期,关于石家庄解放之前的资料都非常少,吴荣昌捐赠的地契可以说填补了空白。“吴荣昌收藏的这些土地房产证,和书籍报刊一样,都是时代进步的记录。”傅丽娟说,地契即为典押、买卖土地时双方订立的法律文据,明清时期已在全国形成制度。土地买卖双方未经官府验证而订立的契据叫民契或白契。立契后,经官府验证并纳税,由官府为其办理过户、过税手续,再在白契上粘贴由官方排版统一印刷的契尾,加盖县州府衙的官方大印,便成为官契,也称为红契。“而相对于书籍报刊,这些土地房产证又是实物,具有更强的实证性,是展示我国私人土地房产沿革的重要物证,是很有收藏价值的。

  延伸

  珍藏每一个“不起眼”的时代印记

  市档案局征集开发处处长刘建英告诉记者,今年5月开始,档案局首度大规模公开征集散存于社会和个人手中的老照片、视频等档案资料,“截至现在,今年已经征集了800多件档案资料,其中包括老照片、石家庄老地图、老古籍、老出版物、老地契等等。”刘建英说,吴荣昌也并不是第一个捐赠地契的人,但是他所捐赠的地契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时间跨度大,充分展现了我国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变革历史,同时,对研究我国钱币发展、区域划分等提供了史料依据,意义更加不同。

  而对于半年多来市民的踊跃捐赠,刘建英则表示,有些出乎意料,“比如吴荣昌的老地契,其实,对他们家族来说也是很珍贵的,见证了家族兴衰历程,他能直接捐赠出来,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刘建英说,目前征集工作还将持续进行,凡捐赠、寄存照片档案的个人,对其档案享有优先利用权。并可对其照片档案不宜向社会开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的意见,照片一旦经征集收藏进馆保存,将根据国家档案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原标题:瞧,这是清朝时期的土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