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

21.01.2016  11:22


阅读提示

未来五年,石家庄如何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发挥出省会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1月19日,石家庄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谋划未来五年发展,石家庄市长邢国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石家庄市要努力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确保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哪里突破?把“大正定新区”作为参与协同发展“一号工程

把‘大正定新区’建设作为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号工程’”“把滹沱河北岸作为省会建设的主战场”……1月19日,石家庄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长邢国辉在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正定未来发展提出上述设想。

我们要抢抓机遇,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打头阵。”石家庄市副市长、正定新区党工委书记王韶华代表对当前面临的机遇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多重机遇纷至沓来,只有增强抢抓机遇的紧迫感,真刀实枪干一场,才能让协同发展从理念变为现实,才能为省会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构成支撑。

据了解,报告中提及的“大正定新区”就是正在全力申办的国家级新区。2009年,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正定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今,申报中的国家级新区,其定位、体量、功能等都将有进一步扩展。

邢国辉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明确表示,申报中的国家级新区将构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作为省会“十三五”建设发展的主战场,要努力打造成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试验区以及对外开放的引领区。

正定新区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民建石家庄市委提交大会的一份提案中就提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这里应该充分发挥重点建设承接平台的作用。

石家庄市规划局及城乡规划设计院经过反复论证认为,滹沱河北岸有正定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条件,综合保税政策资源以及广阔的土地资源,可以支撑石家庄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宏伟目标的实现。

将滹沱河北岸整体纳入规划,“大正定新区”呼之欲出。王韶华代表用“五马奔腾”来概括其中的重点发展方向——除古城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之外,正定新区、石家庄综合保税区、高新区都将成为重要承载平台。

其中,正定新区建设中的4平方公里中心区谋划实施的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项目已有41个,总投资达431亿元。未来五年,包括奥体中心、会展中心、图书馆、大剧院、科技馆等大型场馆将陆续建成。聚焦科教文化商务区的定位,这里将聚集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功能,发展高端服务业。

覆盖面积55平方公里的高新区,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智能硬件、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目前已入驻项目45个。

面积2.86平方公里的石家庄综合保税区已经通过预验收,即将正式封关运行,为项目建设提供广阔空间,将成为区域开放发展的桥头堡。

靠什么支撑?着力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全面创新型城市

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邢国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分别为三次产业的发展设定了量化的目标,其中,关于服务业增加值的目标设定引发了代表、委员的关注。

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党工委书记高新城代表注意到,过去五年,石家庄市的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10.9∶48.6∶40.5调整到了9.4∶45∶45.6。而今,再次设定提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目标,显示出省会将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龙头,力促城市经济再上新台阶。

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石家庄市面临着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是如何缩短和京津的发展差距,并且在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拉开和京津冀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差距。

在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张泽峰代表看来,石家庄市“十二五”交出的成绩单中,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已经走在全省前列,这足以让石家庄具备提出这一目标的底气。他在讨论的发言中分析,回顾成绩,既要看数据,也要看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数据。

据介绍,该市统计部门针对几类企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石家庄市企业开展的创新项目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个百分点,而这些创新对企业效益的贡献也普遍高出5个百分点以上。他认为,正是广泛开展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举措,推动石家庄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弯道超车。

重视创新发展,邢国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把“建设全面创新型城市”放到了显著位置。报告中部署,力争到2020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6%,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00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同时,新建20家院士工作站、5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力争培养10万名各行各业高技能人才。

创新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需要深入落实到各个产业中。邢国辉在报告中把“着力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了建立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的首位。今后五年每年滚动实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0项以上,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

石家庄市工信局局长李爱民代表则关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他分析认为,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形势下,对于传统产业的企业来讲,可变成本部分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可以挖潜。因此,摆在企业面前的只有让创新发展理念落地,进行转型或者技改,才会有新的发展空间。

也有代表和委员建议,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政府可以拓宽扶持的范围。如有的委员提交提案,建议发展会展业,有的希望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发展等。

如何来提升?加快与京津机制衔接,进一步推动管理创新

如何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多位代表、委员认为,城市自身的软实力也需要显著提升,代表、委员眼中,这既包括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改善和提升,也包括市场体制机制与京津间的衔接,还包括城市交通、环保、文化等多重环境的优化。

石家庄市委九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围绕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曾提出要“积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的市场体制机制”,要“主动对接京津冀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其中很多具体举措也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比如,尽快实现交通“一卡通”、客运联程联运“一票制”和货运多式联运“一单制”;构建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发挥京津冀产学研联盟和科技大市场作用,支持企业与京津开展协同创新等。

省会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不仅仅要从京津引进项目、引进资金,还要用开放的眼光,从京津乃至更广阔的区域引进人才和科技。”石家庄市台联秘书长游艳红委员提出了建立“京津冀国际人才城”的建议。

据介绍,建立京津冀国际人才城,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创造一个好的政策环境、生活环境来吸引京津的人才。以人力资源优势分担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与京津互补发展,为石家庄乃至河北省提供高新技术人才支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占领智力高地。

也有代表、委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或者发出呼吁,希望石家庄市能够创新公共服务保障机制,争取开展同城化改革试点。按照京津冀在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健康养老、司法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统一部署,积极对接京津制度安排和服务水平,缩小与京津的差距。

民盟石家庄市委通过集体提案的形式,建议尽快“祛除雾霾和交通两大痛点,塑造省会整体新形象”。

提案中分析,频现的雾霾天气和拥堵的市内交通是石家庄城市发展的两大痛点。石家庄市在与京津冀携手治霾的过程中,也要进一步通过构建监测网络、压缩煤炭消费、减少工业污染等方式“自扫门前雪”。同时还要实施“市内道路畅通”工程,并基于交通大数据,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响应上述期待,邢国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制定三年退出全国大气质量重点监测城市后十位的时间表、路线图,以及全面推行“电子营业执照”等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举措。

张泽峰代表在发言中认为,省会之所以能够连续六年入选“十大幸福城市”,这和政府部门为市民打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努力紧密相连。通过街头24小时值守的治安警亭等诸多具体举措的实行,才赢得了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未来五年,石家庄市在从“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相应的努力必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