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师级干部刘啟昌家训:不做生意不管钱不管物

24.06.2015  01:45

刘啟昌夫妻和他们的四个子女。(翻拍)

高干父亲一生公私分明,教导子女诚信为人、不占公家便宜

  六月初,王佳89岁的奶奶杨素蓉去世,作为师级干部的妻子,她的灵堂上没有烧纸,她出殡时没扔纸钱,她与丈夫共用一个骨灰盒。正是因为这后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让31岁的孙媳妇王佳的泪水更多了一些。杨素蓉与2007年病逝的丈夫刘啟昌一样,她的遗嘱也是百年之后的后事一切从简。这对夫妻一生大公无私、勤俭朴素,连身后事都安排得风清气正,给子孙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文/图 首席记者 谢鑫名

  爷爷热心肠:喜欢交朋友助人为乐

  昨日,说起刘家的家事,刚忙完杨素蓉后事的女儿刘文华、刘晶华、儿子刘毓敏还不时落泪。他们先从爷爷那辈说起了刘家的尘封往事。

  他们的父亲刘啟昌老家在黑龙江海伦县,爷爷刘殿臣是一位粮库工人,在有名的肇光粮库工作多年。刘文华介绍,爷爷的个头有190厘米,好结交四方朋友,是个热心肠。老家附近有个菜店,时常有老人拉车卖菜,每逢风雨天拉不动时,爷爷总会伸出一双大手帮忙;老人或孩子摔倒,他总是第一时间搀扶。后来爷爷年岁大了,得了肺气肿,呼吸困难,即使如此,在住院期间还在做好事,帮助病友忙这忙那,结果累着了,一口痰没吐出来,便永远地离开了。

  爷爷没有多少文化,但做工人一生本分,尤其待人热情给子孙留下深刻印象。其后人也传承了这份本分和热情。

  刘啟昌是独生子,早年入伍参军,原来在东北军区,后被调动数次,从哈尔滨到沈阳再到吉林,又在重庆三年,做军事交通工作,1958年来到石家庄,在铁道兵学院任系主任,是正师级干部。

  追忆父亲,现年69岁的刘文华时而泪水涟涟。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刘文华说,起初父亲只是高小毕业,从军以后有机会到北京铁道学院运输系干部班学习。那时候还是五分制,他得了四分还不满意,便时常熬夜读书,在那个时期他掉了不少头发,而熬夜读书需要台灯,因为经常使用台灯,又因为聚精会神,布制的灯罩烤坏了好几个。

  父亲为人正直,心胸宽大,从不计较。“文革”期间,父亲也被人整过。“文革”以后,他不但不追究,反而与对方做朋友,时常照顾他的孩子,使对方万分感动、愧疚不已。

  父亲严教子女,但对孩子从来不打不骂,孩子做了什么错事,绝对不能撒谎。他希望自己的子女诚信为人。

  父亲公私分明:不占公家一丝便宜

  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做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父亲尤其重视“休专公共之利”,经常耳提面命地教育子女,不能占公家一丝便宜。

  当时,刘家人住在部队大院,院内栽种着桃树、杏树,正是孩子喜欢吃的,但刘家的四个子女,从没有动过树上的果实,成为大院内“另类”的孩子。而且父亲还管教他们,绝对不许到自由市场买东西,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儿。

  大概在1972年,父亲暂时被调到北京,在新线铁路管理处当处长。那时身为家属的小儿子刘毓敏,也凑巧被调到那里工作。父亲从来不以自己是高干而让子女占一点便宜。所以父子俩虽然在一起工作,但几乎没有来往过。管理处工作的同事,谁也不知道刘毓敏的身份。直到数年后,父亲被调到其他地方,管理处的人才意外得知,刘毓敏居然是刘啟昌的儿子。

  父亲从不以权谋私,尤其对待子女,希冀他们自己发展,绝对不能靠他的高干身份。事实上,以父亲的身份将某个子女调到身边工作,是轻而易举的事儿。但这位公私分明的严父,没有让任何一个子女占到便宜。

  刘家兄弟姐妹四人也都听话,在工作生活上从不给父亲找麻烦。甚至在他们所在单位,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都不知道他们竟然是高干子弟。虽然没被父亲“关照”,但刘家四个子女个个争强好胜,日子过得都很红火。

  值得一提的是,父亲从新线管理处调回石家庄时,勤务兵收拾他的行李,发现东西实在多,便找来破木头,钉了个木箱子。木箱子装了行李寄到石家庄,父亲发现以后十分生气。因为这木头都是公家的,怎么能私用呢?于是,他将里面的行李掏出来,又将木箱子寄回了新线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