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石家庄:市农科院发挥人才作用竭力服务三农

19.05.2015  21:40

159项科研成果、9个国家级奖项、52个省部级奖项...创造这一个个成绩的就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那里聚集着一百多位农业科研的行家里手,是省会农业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作为全省地市级中成立最晚的农业科研单位,市农科院是如何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在为农业增收、农民增效服务的过程中取得如此佳绩的呢?

这段时间,市农科院生物研究所的李孟军几乎天天泡在麦地里,他和同事正在进行小麦品种改良研究。作为传统优势项目,市农科院在冬小麦新品种培育以及节水高产新品种选育方面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科技进步奖。而如今,李孟军所想的是怎样把院里的常规育种经验和自己的基础研究结合起来。

市农科院生物研究所 李孟军:通过这么多年也培育了20多个品种,现在都到了石麦24,常规育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没有一个大的突破,我们想走另外一个途径。想做一个技术的组合。把辐射诱变和分子检测结合起来,去掉影响小麦不良性状的基因,可以把株高降低,培育了一个矮杆、品质改变的品系。

2009年,作为引进人才,李孟军来到了市农科院。经过一段时间熟悉后,李孟军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可最大的问题是缺少科研经费,当时一筹莫展的李孟军得到了院里最大限度的扶持。

市农科院生物研究所 李孟军:刚开始开展这个项目没有经费,坚持了两年的时间,基本靠着小麦室和院里的支持。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院里面就帮我们申请了两个项目,一个是市支撑项目,一个是省自然基金项目,这样我们就把整个工作串联在一起,成为一个项目。

从建成国内第一个石麦15基因组文库,到参加省区域试验,李孟军对自己的研究越来越有信心了。他告诉记者,新品种预计今年就能参加品种审定。近年来,市农科院十分注重人才引进工作,目前全院已经有12名博士、21名硕士,很多像李孟军一样的新进人才正在这里扎根结果。

市农科院副院长 张铁石:随着农业科研的发展,我们感觉到科研人才结构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积极主动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引进使我们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保障。对引进的年轻人才,给他们提供锻炼成长平台,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项目上给他们予以倾斜。

如果说小麦研究是市农科院的传统优势项目,那马铃薯研究则是近年市农科院闯出的一匹黑马。这个季节,栾城辛里庄李占峰家的马铃薯就要成熟了,李占峰告诉记者,他家的六亩地重的全是马铃薯,因为上市时间早收益也很不错。

李占峰:亩产大概五六千斤,一亩地就能收入个四千块钱左右,比原来种麦子收入多多了。

李占峰的好收成得益于市农科院马铃薯研究室精心培育的二季作马铃薯品种“石薯一号”,高级农艺师张淑青是这个研究室的负责人。多年来,除张家口、承德这些传统种植区外,河北省中南部一直没有自己的马铃薯品种,而张淑青的“石薯一号”填补了河北省二季作马铃薯的空白。

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马铃薯研究室 张淑青:当时河南做得很好,跟我们同纬度的山东也有,我就想也在咱们这儿培育出一个自己的品种,适合我们的土地种植。

马铃薯育种课题受到了市农科院的重视,院里投资20多万建起了高标准的实验室,而张淑青也有了自己的团队。去年5月,石薯一号通过了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市农科院的推荐下,张淑青也成为了审定委员会的的委员之一。

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马铃薯研究室 张淑青:我们做科研的人,平时总在做研究不注意其他的,院里提醒我可以去参加评选,后来成功了。都是这个领域的人,对于我开阔视野,我今后的研究非常有好处。

目前,“石薯一号”已经在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进行推广,现在张淑青又谋划着极早熟的石薯二号、石薯三号等育种研究和马铃薯与其他作物间种等新的种植模式。

正是本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原则,尽全力创造人才的成才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市农科院如今也进入了科技研究百花齐放的新阶段。

市农科院副院长 张铁石:农科院以往的传统优势,主要是小麦育种和棉花育种,现在有很多好的科研亮点和科研苗头,大豆研究、特种动物养殖、马铃薯研究、高山杜鹃花卉研究,都是未来的亮点,现在势头很好。我们不遗余力的把人才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把人才推出去,包括专业性机构和各级人才评选,使他们有更广阔的平台来发挥他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