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农民云庆彦“微电影”拍出大情怀

24.08.2015  10:05

    文化不高、不会操作电脑;年逾花甲,看字还要戴老花镜;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有任何摄影摄像器材。这样看来,当赵县各子一村的农民云庆彦提出要拍微电影时,家人朋友不相信甚至反对的理由确实很充分。

    但是云庆彦也有自己的理由。他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还曾经是村里文艺宣传队的一员,拍起微电影“有根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党员和村干部,他觉得有必要把村里的事通过微电影讲出来,向村民宣传弘扬“正能量”。

    云庆彦一开始并没想拍电影,2011年,喜欢文艺的他在村里组织了一台文艺晚会,请乡亲们来看,没想到演出非常轰动。这时候,云庆彦接触到了微电影,马上就喜欢上了。于是,他找了几个村民合计了拍电影的想法,就开始干了起来。

    云庆彦决定拍的第一部电影是《分爹》,讲的是一对兄弟因赡养生病老人而引发的一系列荒唐事。“这第一部电影是教育人们要善待老人,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宣传加入新农合的好处。”云庆彦说。

    有了想法,可是电影怎么拍出来是个大难题。“我拍微电影不为出名也不为钱,就想讲讲村里的事,宣扬一下精神文明。啥都没有咱不怕,因为咱有一颗热心。”云庆彦说,“演员就从当初演节目的班底里找,没有DV机和音响就四处去借。

    “村民演员”云丽国告诉记者,虽然云庆彦不参加表演,不管拍摄,不管剪辑,可是这个“导演”不轻松,因为所有的剧组成员都不是专业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每次的剧本也要修改很多次,一些拍摄的开销也是云庆彦自掏腰包。云庆彦自己也说,为了想好剧本,安排好演员,他常常躺在床上一想就是一晚上。

    第一部微电影拍成后,虽然只有二十几分钟,但是在村里放映后好评如潮。云庆彦介绍,在没拍完电影前,全村加入新农合的不足30%,电影在村子里放映后,全村90%以上的村民都加入了新农合。“大家都觉得了不起,这也就给我鼓足了劲头。”云庆彦说。

    第一部微电影取得了成功,云庆彦再接再厉,又拍摄了《各庄村里的事》。《各庄村里的事》是根据村里的自来水改造工程因影响了个别村民利益而受阻这个题材而拍摄,将近一个小时的影片,使很多村民受到教育,没有人再阻挠施工,村里顺利打出了深水井,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拍第二部时,好多人就开始毛遂自荐了,拍的过程也顺利很多。”云庆彦说。但是云丽国却告诉记者,拍摄是很顺利,但是云庆彦“吃了很多苦”。原来,就在拍摄前夕,云庆彦在路上遭遇了事故,撞伤了一条腿,站立都很困难,但是他还是坚持拍完了整部微电影。云庆彦自己也认为,目前已经拍成的六部微电影里,拍第二部时的经历最让他难忘:“当时腿疼的不行,但是还要站在外边雪地里拍戏,我差点就坚持不住了。

    第二部微电影比前一部更受欢迎,不仅在村里放映多次,还被人上传到网上,流传更广,连演员都在赶集时被人认了出来,成了十里八乡的“明星”。云庆彦说:“微电影受到村民喜欢,大家都积极参与,主要还是做到了老百姓的心里。”从第一部反映农村合作医疗,第二部反映农村自来水改造工程,到第六部反映关爱农村女孩,云庆彦坚持用农民演员演农民自己的事,聚焦农村问题,在讲述身边小事情中传播了“正能量”。

    云庆彦还告诉记者,他还要拍一部抗战题材的微电影,向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这是他从来没有拍过的“大题材”。云庆彦说:“我觉得我们农民也需要爱国精神,也要弘扬抗战中的优良传统。”他同时也坦言,拍这部微电影要比以前任何一部都困难得多:“剧本光靠我自己想肯定是不行了,得到县里找相关的老师指导。还有道具、场景,这些都需要请专业的老师来帮忙。”云庆彦表示,目前,拍摄中最重要的枪支道具已经落实,有一家影视公司答应借给他们用于拍摄。

    如今,云庆彦正忙着准备参加市里举办的“善美石家庄”微电影大赛,他说不为拿奖,只想把农村里农民的故事讲出去,展现农民的风采。(记者 王 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