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央行降准之后股市缘何大跌

21.04.2015  11:11

  [ 摘要 ]周一为央行年内第二次宣布降准后的首个交易日,但股市并没有给其好“脸色”。

  从4月20日起,央行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降准措施。此次降准的力度超预期,被舆论普遍视为重大利好。上证指数20日盘中一度上涨1.60%,最高上攻至4356.00点,再创本轮行情新高。然而,午后风云突变,股指由红泛绿,4300点得而复失。上证指数收盘4217.08点,下跌1.64%。当日,沪市成交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创造了又一项世界纪录。

  据机构估算,此次普遍及定向降准共一次性释放资金约1.3万亿元。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向记者表示,降准超预期与一季度GDP增长创6年新低有关。从稳增长的角度考虑,当前需要加大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降准有助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可使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融资。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认为,在一季度GDP增速进一步下滑到7%,出口、投资及消费“三驾马车”均不乐观的情况下,准备金率再次普遍下调主要为改善金融机构融资供应能力,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此次降准恰逢融券新政公布,投资者之前担心因推动融券业务及规范两融而再现“1·19”式暴跌。超预期的降准利好出现,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融券新政的利空。

  降准尤其从两方面利好股市:其一,降准对经济稳增长发挥作用,缓解投资者对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担心。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称,此次降准明显改善银行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促进银行增加信贷投放,带动整个社会融资增长和融资成本下降,并通过提高货币乘数来促进M2提速,从而起到稳增长的作用。

  其二,降准增强了市场对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王尧基认为,如果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话,仍有再度降准及降息的可能。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预测,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较大及经济运行仍不见企稳迹象的情况下,二季度仍有再次降准和降息的可能。瑞银中国分析称,预计未来1至2个月还将出台更多的货币宽松措施,包括降息、扩大PSL、进一步松绑人民币贷款额度及其他信贷投放限制等。预计年内可能还会有一次幅度50个基点的降准,从而与其他流动性操作一起抵消外汇占款收缩,保证基础货币和M2平稳适度增长。

  不少机构认为,货币政策宽松与改革红利是推动股市上涨的“双引擎”, A股牛市“仍在路上”的概率较大。在赚钱效应的刺激下,场外资金入市意愿较强,资金推动型行情暂时不会结束。可对投资者来说,A股4月20日出现先涨后跌的大幅震荡,表明不能因为降准而过度头脑发热,不可忽视股指近1个半月连续大涨积累的风险。3月11日至4月17日,主板再现“疯牛”行情,上证指数连续上涨约千点。正如市场人士所称,单纯从技术上看,市场逐渐积累了调整要求,投资者需要警惕可能出现的快速回调。20日,引发股指由红泛绿的是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跳水。这两只牛股近日连续涨停,20日早盘一度又涨停,但午后双双盘中最大跌幅超过8%,收盘分别下跌1.39%和2.21%。此外,银行股虽是受益于降准的板块之一,但在20日全天走弱,兴业银行、南京银行、建设银行等9只银行股跌幅超过4%。

  值得一提的是,降准历来被视为股市重大利好,却并不意味着股市必涨无疑。据相关媒体统计,2008年以来,央行共7次降准,次日沪指下跌概率为57%,后3日下跌概率高达85.7%,后20日下跌概率仍高达71.4%,平均跌幅为3.4%。之前一次降准的2月5日,上证指数下跌1.18%,次日再跌1.93%。可见,股市涨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投资者不能因降准利好而完全忽视原有的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