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鹿泉区如何破除资源依赖定式

11.10.2015  20:55

摘掉“黑帽子” 谋求“绿经济

——看鹿泉区如何破除资源依赖定式(上)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许卫兵

化解过剩产能如壮士断腕,让河北很多地方感到压力重重。

但前不久,从石家庄市鹿泉区传来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这个原本任务最重、压力最大的水泥生产聚集区,已率先超额完成了国家和省里下达的化解过剩产能任务。

数据显示,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鹿泉累计淘汰水泥过剩产能1943万吨,约占全省应化解水泥过剩产能总量的1/3。

更出人意料的是,这1943万吨水泥产能的背后,是39亿元的工业产值和近2000个就业岗位,但鹿泉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因此伤筋动骨。2014年鹿泉完成财政收入3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列全省县域经济10强。

一个曾经靠资源吃饭的区,终于冲破了资源的束缚,走上了转型的成功之路。

阵痛——7年砍掉近4000万吨水泥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企业调结构

望着眼前公路上零星驶过的车辆,鹿泉区宜安镇副镇长李志刚心里有说不出的失落。

几年前,这条公路曾是鹿泉最为繁忙的公路。一辆辆载重卡车在这里排成了长龙,将宜安镇的水泥运向各地。当时,宜安镇拥有72家水泥企业,年产水泥近3000万吨,是远近闻名的“水泥专业镇”。

改变,源自鹿泉在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战中对水泥产业动的“大手术”。李志刚介绍,仅2014年,宜安镇就拆除水泥厂16家,涉及水泥产能1360万吨。

很快,冲击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