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财政厅标准化绩效管理新模式追踪系列报道(上)

27.06.2016  22:41

  6月20日,省人社厅财务处长张宗昌正忙着手头的工作,办公桌上的电话又响起来:“厅里的支出进度得加快了啊,马上就到7月份了,上半年60%的支出进度一定要保证……”这是省财政厅对口处室的工作人员一个月来的第三次提醒了。

  “原来全年支出计划一定,支出进度就完全由各单位自己把握了。有的时候,支出节奏不平衡,有的单位就会有突击花钱的情况,严重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张宗昌说,“近两年,省财政厅在预算执行管理这一块,管理得越来越深入。2、3月份开始催全年30%的进度,4、5月份再催60%,9、10月份得完成90%,严格要求全年均衡支出。这一方面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对部门工作也是一个推动。

  张宗昌记得,省财政厅的同志催支出进度的同时,总会捎带上一句:“你们进度完不成,要扣我们的分啊!

  这里所说的“”,背后是省财政厅自2014年开始实施的标准化绩效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在政府部门运用后,究竟会有哪些成效?至少在张宗昌看来,省财政厅在做标准化绩效管理这两年多来,“工作效率及工作主动性大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提升了相关部门的效率。

  把“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作为基本原则,把“夙兴夜寐、激情工作”作为常态,这是省委书记赵克志在分析河北正处于充满机遇与挑战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时期后,对全省党员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年初机关作风整顿动员大会上,他再次强调:“要下决心整治为官不为,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然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的难题,用长效机制激发内生动力,让干部群众永葆干事创业的激情,一直是一个大难题。省财政厅的标准化绩效管理改革,恰为这一课题找到了破题之处。

  千斤重担众人挑 人人头上有指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财政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的职能不断拓展、工作任务增多,难度加大。这些深刻变化对管理体制机制、干部队伍素质能力都提出了全新要求,我们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回忆省财政厅推行标准化绩效管理的历程,省财政厅厅长高志立告诉记者,2013年底,省财政厅党组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后,认为靠单项的改革创新,或者引入单一的管理工具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就得从战略上、根本上、机制上系统思考。

  从那时起,省财政厅借鉴战略管理、行为管理、目标管理、过程控制、质量管理等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结合财政管理实际,边实践边摸索,逐步建立起一套规范高效的标准化绩效管理体系。

  “这个标准化绩效管理体系,让我学会了怎么当好一个处长。”省财政厅资产管理处处长张烈说,原来我们怎么干处长?年初拿到任务,事无巨细都得操心,哪项任务给谁去干、怎么干、干的怎么样,当处长都得考虑到。”在张烈看来,正是因为身处重要岗位,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按照原有的管理体制,他得把接到的任务先消化、分解,再安排处室的同事们去一样一样地做,事情多了,难免会有顾此失彼的时候。

  而使用标准化绩效管理的方式,让张烈的担子轻了许多。“比如今年我们承担的国企改革的任务。省委下发文件把推动国企改革分为122个任务目标,其中分给财政厅牵头的有37项工作。到了处室这个层面,任务就更加具体。”作为今年全省的重点工作之一,国企改革的这项工作,必须要保质保量完成好。

  “年初,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工作安排,我们处将国企改革这项任务明确为57项二级工作指标。我们处室内部再经过与干部沟通,把这57项工作指标细化为69项三级指标,基本分到了每个人的头上。”张烈介绍说,这正是标准化绩效管理体系中的“绩效计划”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省财政厅按照上级工作部署,结合自身的职能范围,将各项工作分解为一二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在全厅,二级指标在处室,三级指标就分到了个人。这样,财政部、省委省政府和厅里的各项重点工作、日常工作和临时性工作,都按照一定的标准被细分量化,每个层级、每个岗位上的干部,都清楚今年我要干什么、实现什么目标。这项工作的进度是怎么要求的,这个月自己要完成到什么程度。

  张烈告诉记者,分解后的任务指标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标准化绩效考核系统紧密联系,基本上形成了“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格局。这个时候,处长不必事无巨细,只需要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把握任务过程即可。“变职责分工管理为过程管理,绩效管理成了工具箱和百宝囊。

  干部追着处长跑 处长追着厅长跑

  马桂生,省财政厅人事教育处副处长,对于标准化绩效管理给全厅带来的变化,有一个更加超脱于业务工作的视角。

  “对我个人而言,标准化绩效管理进一步增强了我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很多时候都有一种必须提前完成工作的决心和‘强迫症’;就全厅干部而言,在厅党组的领导下,人人都是主人翁,团结创业、激情工作的氛围形成了。

  作为副处长,有两个改变让马桂生印象深刻。

  “以前工作时,常常是处长分配任务,自己抓紧去干,处长很辛苦,什么事也得提前想,有些事还得催着办,上级交办工作有完成时限的,也多是在要求时间临近才交给领导,感觉工作是从上到下压;现在,每周、每月都有计划、有总结,人人都清楚自己承担的工作。许多同志和处长主动要活儿,活儿少了还不乐意,与以前从上到下‘要我干’不同,现在感觉是自下而上‘我要干’,完全是一个团队,一个战斗的堡垒,激发了干部的内生动力。

  另一个细节是,每个干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依据什么政策一目了然,副处长和一般干部工作的主动性空前增强,“大家谋事谋得实了,想问题想得深了,都会提前一段时间研究工作思路,安排推进措施,很多时候还会提醒主管副处长、处长本周、本月重点要做什么。

  标准化绩效管理的下一个环节是绩效监控。这里的绩效监控,可不是处长、副处长看着同事干,而是完全通过绩效管理的系统来完成。

  “原来的工作习惯,年初大家提个计划,年底总结一番。”搞了十多年人事考评工作,马桂生对机关管理的痼疾,有深刻的感受,“可是现在搞绩效过程的管理,你这一周没干好,这个月的任务没按时完成,马上就有提醒的机制,后面还会有扣分机制。这样就逼着干部自我监督,有的时候会因为一项工作的时效要求,追着处长抓紧办,处长再追着厅长跑,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链条。

  对于省财政厅办事效率的极大提高,省农科院财务处的孙海臣有深刻的体会。“我们农科院这些科研部门支付的时候比较琐碎,有时甚至几百块几十块钱就需要办一笔业务。省财政厅搞了标准化绩效之后,在业务办理过程中使用了电子凭证等技术手段,在办事流程上一视同仁,要求无论业务大小全部限时办结,整个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一场争先创优的竞赛

  “不同层次的人看待绩效管理的角度是不同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专家学者更多地从国家治理高度,领导更多地从现代化管理工具角度,而我作为一名普通干部,从个人感受来看,绩效管理过程就像一场争先创优的竞赛。”财政厅社保中心的唐玉华,在评价标准化绩效管理时,做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

  “假设把爬山作为一项任务,如果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一些人会不紧不慢地爬,最终会到达终点;但如果实行爬山比赛,就会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焕发出激情活力、奋勇争先,更好、更快地完成爬山任务。”在唐玉华看来,绩效管理过程就好像一场争先创优的竞赛。大家以单位作为团队进行竞赛,同时个人之间也展开竞赛,比一比谁完成的工作多,谁完成的工作好。这使每个人都怀着积极进取、奋勇向上的心,焕发出团结一心、争先创优的精神风貌,促进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这里面体现出一种绩效精神:“团结拼搏、锐意创新、展现自我、争创一流”。

  唐玉华告诉记者,年初,在与处长和分管副处长充分沟通讨论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了绩效指标,让她对全年需要做些什么、什么时间完成、要做成什么样,都做到心中有数。(袁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