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省区粮改饲试点工作综述
对于种粮农民,2015年这个秋粮收获季有点冷:新玉米刚一上市,就突遇较为剧烈的粮价波动,眼看到手的收入缩了水不说,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卖粮难。
然而,寒冬之中也出现了一抹亮色:在山西应县,一亩玉米至少能拿到500元的纯收入,在内蒙古通辽,这一数字甚至接近千元。佳绩是如何实现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玉米的利用方式由传统的籽粒收储利用变为全株青贮利用。这是农业部今年在全国10省区30个县开展粮改饲试点主推的项目,也是在当前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背景下,农业政策创设的一次新尝试和主动作为。
粮改饲试点正在稳步推进
说起玉米青贮,应县畜牧兽医局局长杨培文难掩心中喜悦。
和以往秋收不同,应县今年收的不是籽粒玉米而是全株青贮玉米。截至10月上旬,当地共收贮33万吨,种植户随即领回了1.5亿元现金。
“玉米价格好不好还很难说,更别说这么快就能把现金装进腰包。”说起今年的玉米行情,杨培文称,目前山西玉米价格每斤不到1元,去年同期却达到了1.1-1.4元,这一比较,玉米全株青贮的效果就很明显。
在山西的试点县,按照一亩地至少产全株青贮饲料3吨来计算,每吨440-460元,就是1320-1380元。“而且3吨还是一个低位数,高的达到了6吨。除去化肥、农药、用水、机播机收的成本700-800元,每亩地至少能拿到500元的纯利润。”杨培文说,这还省去了很多工序,比如减少了时间成本、劳动强度,且资金回笼快,还能实现对中低产田的改造。
在东北辽宁的试点县,今年的青贮收获截止日期被定在了9月28日。因为遭遇大旱,玉米收获不理想,但相比之下,全株青贮玉米的效益还是要高一些。辽宁省畜牧兽医局草原处副处长陈冲告诉记者,今年的玉米收购价每斤0.7-0.75元,每亩地毛收入1200元,而全株青贮玉米每亩按5吨计算,可收入1800元。除此之外,收获完全株青贮玉米,当地农户还补种了萝卜、香菜等,又进一步增加了效益。
据了解,截至目前,参与试点的全国10省区均已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
黑龙江:今年3个试点县种植青贮玉米25万亩,实际共收贮109万吨,其中,利用项目资金对试点县规模奶牛养殖场(小区)收贮青贮补助60万吨,补助标准为50元/吨,项目共转化青贮地16万亩。
吉林:9月11日,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吉林省财政厅发布了《吉林省粮改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辽宁:正在对3个试点县上报的青贮情况进行逐一现场核实,补助资金近日即将下拨到位。
内蒙古:9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及财政厅联合发布了《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河北:选择行唐县、围场县和塞北管理区3个县(区)进行粮改饲试点工作。
陕西:试点方案正在落实,补贴资金的核发也正在进行。
甘肃:9月21日上报了2015年粮改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目前凉州、甘州、环县三县区实施方案已经上报,11月即可批复实施。
青海:目前按照试点方案推进,已青贮饲草33万吨,占任务的70%左右,预计今年可收贮青贮饲草35万吨、燕麦青干草20万吨,可超额完成年度试点工作补贴饲草45万吨的任务。
宁夏:各试点县项目验收工作正有序进行,预计验收工作将于近日完成。
籽粒玉米转为全株青贮增效明显
说到青贮,大家并不陌生,可说到全株玉米青贮,相信很多种植户和养殖户不一定熟悉。简单说,就是玉米不收籽粒了,和玉米秸秆一同全部用于青贮饲料。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玉柱向记者介绍,全株青贮玉米茎叶茂盛,植株高大,产量是一般籽粒玉米的2-3倍,其价格高于普通籽粒玉米+秸秆。另外,全株玉米刈割期提前15-20天,有可能多种半季作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便于机械化生产,使加工成本降低。
按当前平均水平测算,种普通玉米一亩地收获400公斤籽粒和440公斤秸秆,总收入约1000元。而种全株青贮玉米如按每亩3.5-4吨生物质产出计算,总收入则在1200-1500元。
内蒙古通辽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科技办主任、研究员韩润英告诉记者,由于收获部位不同,青贮玉米地上生物产量是5吨/亩,籽实玉米是0.6吨/亩。今年通辽当地的玉米价格大致在每斤0.8元,一吨就是1600元,加上一亩地产秸秆值100元,按此计算的亩产普通粮食玉米的纯收入是565元。而全株青贮玉米按照目前的收购平均价格450元/吨计算,商品全株青贮玉米亩纯收入1755元,要比种植普通粮食玉米每亩多收入1190元。当然,这其中还需要考虑运输距离的问题。
在养殖环节,玉米全株青贮饲喂方式与传统饲草和精饲料分开饲喂方式相比,经济效益也很明显。据山东祥龙牛羊驴养殖基地负责人汤宏成测算,可使1头肉牛的饲料成本降低900元,按照一头肉牛出肉率50%计算,一头600公斤的成年肉牛出肉300公斤,折算到每吨牛肉的成本相应会减少3000余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明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头单产5吨左右的泌乳奶牛,“优质饲草+精料”的饲喂模式比传统的“秸秆+精料”的饲喂模式,每日的产奶量一般可以提高1.5公斤左右,牛奶的乳蛋白和乳脂率都显著提升,而奶牛的发病率显著降低,总体算下来,一头奶牛每年可增加效益2000元左右。
除了经济效益外,全株青贮玉米的生态效益也很明显。玉米全株青贮,通过养殖粪污施肥还田,不仅不用考虑秸秆的二次收贮问题,而且还避免了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问题。
致力于青贮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富裕说,大力推进粮改饲一是实现“改土增粮”。引饲草饲料入田,可以改良中低产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20%左右,粮食产量提高10%-18%;二是可以实现“节粮增效”。草食家畜肉类比重每提高5个百分点,可节约粮食1400万吨左右,大约是0.44亿亩耕地的粮食产量;三是可以实现“增草增畜”。发展粮改饲等同于发展营养体农业,同样的水土资源,如果生产牧草(饲用作物),生物产量可增加30%以上,可收获能量比谷物多3-5倍,蛋白质比谷物多4-8倍。因此,发展粮改饲将种植和养殖、草和畜、产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紧密结合起来,符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符合国际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业内呼唤粮改饲试点继续深化
按照粮改饲试点的要求,国家财政给予每个试点县每年平均补助资金1000万元,实施周期是3年。可是,在山西省牧草工作站站长谢卓看来,给每个县区的财政补贴1000万元明显不够。他还向记者坦承,目前推进粮改饲主要存在“引导农民调产难、饲草收储难和企业周转难”三大难题。引导农民调产难,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受种植观念影响不愿意把土地调整出来种草,另一方面是种粮有补贴还有收益,种草后效益并不能马上体现,因此农民种草积极性不高。饲草收储难是因为饲草收贮有时限,但受劳动力和收割机械的影响,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储完成,造成了极大浪费。企业周转难是因为企业收购饲草、发展生产等需要大量资金,而目前银行对企业周转金贷款缺乏政策,企业运行困难较多。
宁夏农牧厅饲草料调制科高级畜牧师陈亮也向记者表示,国家财政补贴资金的确有限,但限于地方政府的财力,目前还没有追加补贴资金。
在补贴标准上,今年宁夏粮改饲各试点区县的收贮补贴标准区别很大,利通区为22元/吨、贺兰县为50元/吨、沙坡头区为70元/吨。而对当地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收贮量则以40万吨封顶。
谈及补贴标准不一致的问题,陈亮向记者解释,目前宁夏三个区县均是按照养殖量的情况来分配的,的确对企业的收储量进行了封顶处理,即单个企业的收储量不能超过40万吨。因为“僧多粥少”,政府需要兼顾三个区县种植户的整体利益。
对此,玉柱分析称,当前全株玉米青贮过程中市场利益分配不均衡,包括土地所有者、种子经销商、农资经销商、机械设备拥有者、种植户、养殖企业、中间商、保险公司等,往往种植户利益无法保障、承担风险较大,政府管理部门应该主动承担协调、组织、服务、监督等职能,以实现相关各方利益共享。
对如何扎实推进粮改饲,杨富裕认为:一是要准确把握产业定位,加强“种养+”结合。应将饲草饲料种植与草食动物养殖紧密结合,建立种植-饲草料加工-有机肉奶生产-清真食品加工(副产品加工)-贸易(物流)全产业链生产体系,以观光牧场等为主体发展现代休闲旅游业,打造生态、循环、有机、高效、高值种养结合产业;二是要加强科技支撑,建立草畜一体化技术体系。应围绕草畜各自特点,针对三大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四个重点方向(产品安全、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统筹开展草畜品种选育、饲草料及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生物发酵饲料调制、草畜能(肥)循环、草畜高效耦合等技术研究与技术支撑,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建立草畜一体化技术体系。三是要加强政策支持和产学研用相结合,扶持一批商业化饲草饲料种植、加工、销售、物流等大型企业,促进产业发展。
“虽然目前粮改饲只是在10省区试点,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要在全国推广。”王明利向记者表示。
11月2日,农业部发布《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明确,力争到2020年,常年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1/3左右的“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以上,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杂粮杂豆、春小麦、经济林果和生态功能型植物等,推动农牧紧密结合、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和产业升级。《意见》指出,该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和畜牧业发展优势区,生态环境脆弱,玉米产量低而不稳,优化该地区玉米种植结构,既是适应性的主动作为,更是战略性的积极调整。
这表明,在“粮食安全”战略下,牲畜饲料用粮已被纳入政策考虑,建立完整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打通种养业循环渠道,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已成为构建新型农业结构的重要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