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飞:认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中国制造
01.09.2015 10:43
本文来源: 工业和信息化厅
本文根据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成员、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在“德稻全球创新网络夏季峰会”上的演讲实录整理编撰。
怎么看待中国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的总规模是在2010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当年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接近20%,19.8%。但是短短的几年,对中国制造业的怀疑和议论开始出现,包括很多人看到中国制造成本的提高,因此怀疑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的前景。也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是靠服务业驱动,那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我想提四个背景,我们在这个背景下来讨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的前景。
第一个背景:工业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全球主要的经济体,基本上经历了3次产业更替,现代经济增长靠工业拉动,随后出现服务业加速发展,其比例快速提高。那么美国的工业最高的时候,占GDP比例最高的时候是在1970年,占比达到35.2%。日本同样的年份,其比例占到了46%。韩国工业化峰值在1991年其比例占到42.6%。中国的峰值出现在2008年,比例占到了48.6%。但是,我们看城镇化,美国、日本都在70年出现峰值,城镇化的比例两者在1970年都是达到70%。韩国在出现工业化最高峰那一年,1991年城镇化74%。中国当时峰值的时候,城镇化比例是47%,去年不到55%。也就是说中国的城镇人口刚过一半的时候,就在讨论工业化和制造业的发展前景问题,就在讨论是否到头,恐怕从国际经验来看还没有到那个时候。
第二个背景:劳动生产率。通常都是讲中国的制造业成本增加快,特别是劳动工资增加快,这是事实。经济发展应该是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是问题是,劳动生产率能否相应的提高?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就拿一个指标来看,叫做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当中人均的制造业增加值,跟美国跟日本相比,我们是它们的1/20,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很大的潜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个背景:我们用制造业增加值率来看,讲得是附加价值。中国制造业附加值率是22%,日本和美国都超过了45%,我们是它们的1/2。也就是说中国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增加值率改善微笑曲线的低端分工,来实现制造业值上的发展,而不是数量上的扩张。
第四个背景:看全球对工业对制造业的态度。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主要的国家都把眼光聚焦到制造业的发展上,聚焦到再工业化战略上。刚才我们德稻的金院长已经讲到美国2013、2012年,实际上美国在09年白宫办公室就出了一个叫《复苏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随后就有《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先进制造业战略》、《美国的国家创新网络》一系列的计划。包括GE提出来“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的“工业4.0”,聚焦到CPS。英国提出的“英国制造2050”,谋划未来35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韩国最近刚刚提出“韩国制造创新3.0”。法国提出“新工业法国”,聚焦到34个重点领域。“新工业法国的2.0”版进一步聚焦到9个领域。日本也在谋划。所以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制造业成为全球发展的重点。为什么?实际上经济增长的基础在于工业,在于制造业。欧盟讲了3点理由:第一欧盟的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当中,75%的专利是在制造业当中;第二实现贸易平衡关键在于货物贸易,制造业产品的贸易,而不是服务贸易;第三制造业能够创造高品质的就业岗位。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要谋划中国制造的发展的前景问题,特别是怎么解决前面讲的几个问题,我想这是中国制造2025制定的背景当中最关注的问题。这是我跟大家报告的第一。
全球都在讲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从2001年学界开始讨论,我记得也很难说是第一个,比较有全球影响力的讨论这个问题是美国的一个未来学者叫杰瑞米,后来又讲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等很多说法,从2014年开始,基本上从学术上的讨论转化成政府的决策,包括我刚才讲的很多政府采取的行动。
实际中国制造2025,它的魂或者主线,就是把信息网络技术和制造业深度的融合起来,目标就是要实现制造强国,特色我认为是两个特色。第一,聚焦到装备制造业,通过这些重点领域发展来实现互联网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第二,解决中国制造业基础能力问题,这是中国的两个特点。
那么为什么全球会聚焦到这样一个领域当中。我认为我们很多专家,很多发言人都在谈创新,但是我想在创新前面再用一个形容词界定新一轮创新的特点,是“颠覆性创新”。这种“颠覆性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产业生态的创新,产业生态的创新、颠覆,包括市场主体。第二是对市场规则的颠覆。第三可能是对政府原有管理方式的一些颠覆。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变革,它的最重要特点我总结4条:
第一,智能制造恐怕是这一轮的核心。前几轮工业革命,无论是讲内燃机,还是讲电气化,实际它替代的是人的体力,那么这一轮所替代的是人类的智力。这是这一轮最重要的一个特点。那么怎么替代智力?最核心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把数据收集起来编程,实现智能化。最典型的就是智能驾驶汽车,把环境数据、智能数据,车与车的数据快速收集起来,快速地计算反馈到控制环节,来实现自动驾驶。它的核心在于数据,不是网络之间的互联,互联是手段,最核心的是实现智能控制,智能的制造。前些时间去欧洲,他们用了一个概念叫做“未来可编程世界”,欧洲在讲数字的统一市场,实际上都是在数字上、在编程上,在智能制造上、智能化上做文章。
第二,信息网络的应用,使得资源的配置范围,配置的效率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原来不可能的跨国界的资源配置,跨行业的资源配置,由于互联网资源,使得配置资源极大扩张。这样使得资源配置效率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在这个方面体现是一种系统效率,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而带来的配置效率的显著提升。
第三,最重要的变化讲产业变革的变化,在产业组织形态上,我想最重要的是平台经济的出现。也就是说,分散和集中在互联网时代,究竟它是个什么关系?我们讲互联网分散是生产,可能是一个新的形态,但是其中它又是怎么出现的?我想平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我们看到有很多案例,比说中国阿里巴巴就是一个电商平台,腾讯同样是一个平台,我们现在构建的叫“全球创新网络”,实际上建的就是一个平台,是设计资源的平台。把分散的资源通过平台来连接起来。平台经济当中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在于资源的集结力。我们有一些外部专家也用腾讯,是腾讯的资源集结力是免费的社交软件,社交服务形成它的资源集结力。这个平台经济内在的规律主要还是一个资源集结力为核心内容的及时。
第四,产业生态性的颠覆性。
在新的背景下,我们怎么看待工业设计的发展问题。
我看我们好多国外的专家,他有一个发言的框架,也许我体会得不对,他是在创新的背景下来讨论设计的问题。也就是说,设计他归类为创新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在1921年,熊比德的提出创新经济学,它的创新的范围涉及比较宽,当然没有设计。前面几位发言人我发现他们讲话的逻辑是这样的逻辑。
那么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当中,我还是回到基础经济学概念,怎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学增长动力,从投入角度来看三大块,一个叫劳动的贡献,资本的贡献,还有一个叫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的贡献实际上我们从2012年开始,中国首次出现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增长,当年是负345万人。2013年是负的244万。去年是负的371万。也就意味着提高劳动人口的数量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上不大可能。我们投资增速出现了一些下降,所以中国经济增长未来的动力在于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从经济学的分析角度又分两大部分:一个叫技术的贡献。一个是效率的提高。
但是怎么样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我认为4个方面是最重要的投入要素。一个是研发,第二是设计,第三是品牌,第四是数据。这4类要素OECD把它归结为KBC,叫知识资本,认为知识资本的投入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我想在中国,目前的这样一个转型过程当中,增加知识资本的投入,提高对设计的认识,把它归类为知识资本,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恐怕这样一些非物质要素的投入应该是经济增长当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本文来源: 工业和信息化厅
01.09.2015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