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的回声】走进晋察冀边区乌克兰 探访英雄母亲

02.07.2015  12:07

在绵延千里的太行山东麓,群山环抱,冀西边缘,与山西省盂县交界,有一个曾被聂荣臻元帅称之为晋察冀边区“乌克兰”的地方,她的名字叫“平山”。当年抗战,“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里不但男儿英豪,女子也同样刚强。平山县下口镇泥里河村就生活着这样的两位老母亲,一位叫吕士英,一位叫李庆,当年不过20岁出头的她们,如今都已年过9旬,党龄都超过70年。(河北电台记者 文/张立晓 图/王世贤)

吕士英老人

提起70年前的那场战争,白发苍苍的吕士英老人依旧动情地唱起了那时的流行歌:“送情郎送在大门口,一把手拉住郎君你的手,叫一声郎君你不要难受,打出去日本鬼子团圆了在后头”。

吕妈妈个子不高,瘦瘦小小,但面对敌人的屠刀,她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却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当年日军在村里扫荡时,曾拿着刺刀逼问吕妈妈,让她说出谁是共产党,当时的情景,吕妈妈至今回忆起来仍然惊心动魄:“日本鬼子大扫荡,问你知道不知道谁是共产党,我说不知道,他拿刀子啪地打向脖子,我寻思,这下要被杀了头了,一看没有杀头,他是吓唬我。

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日军的残暴,让年轻的吕士英深深懂得了国仇家恨,她以柔弱之躯,投身到抗日活动中去,并在194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中,吕士英老人和全村妇女一起,积极拥军,支援前线。日军大规模扫荡,她们就躲进山洞里,就着煤油灯给战士们做军鞋、军衣。八路军进村之后,她们把自己住的地方让出来给部队住,把自己的食物拿出来给伤员吃。她们把战士们当成亲人一样心疼。

李庆老人回忆抗日经历。

91岁的李庆老人住在泥里河村的另外一头,因为年事已高,耳背眼花,近些年她已很少外出活动,但13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老人,说起当年的抗战,脸上的神情依然是那么坚毅。这位泥里河村战时妇救会主任,和乡亲们一起为在前线打鬼子的八路军提供着最可靠的后勤保障。李妈妈告诉记者,日军在村里扫荡,庄稼在地里都收不回来,到了夜里,老百姓们就偷偷地从地里弄回来点粮食。粮食先给军队吃,军队吃完了剩下的,老百姓再吃。

李庆老人的党员证

提起那时候的生活,李妈妈说起最多的,就是苦。由于山区地少,粮食不够吃,他们不得已还曾去扒树皮、捋树叶。可即便是树皮树叶,战士们也吃得很香,因为咱们的军队当时的条件就是那么艰苦。到老乡家借住的时候,战士们打开行军包,把被子在地上一铺就能过夜。可有战士到李庆老人家借宿时,她却坚持不让战士们打开行军包。她把自己家的被褥全部拿出来铺在地上让战士们睡,这样战士们一有急事,背起行军包就可以马上走,不会耽误时间。而他们自己,就背靠背坐着睡。

吕士英老人儿孙满堂,已经是个四世同堂的家庭。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和老区人民如同鱼水,相互支撑。抗日战争胜利了,两位老人念叨最多的,就是不能忘了这些军队,这些打仗的兵。吕妈妈生了4个儿子,她把其中两个都送去当了兵,她给几个儿子取的名字中,都带有一个兵字:纪兵、怀兵、佐兵、保兵。当记者问起起名的缘由时,吕妈妈笑着说:“兵好嘛,保兵,把兵都保住了嘛。

抗战胜利后,两位老人安然回到灶台,继续养儿育女,平凡生活。但历史不会忘记,我们更应铭记,这些平凡母亲们,在那个特殊年代、非常时期,所付出的不平凡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