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兴盛 百年沉寂 一段忠贞爱情让家训重光

25.08.2015  10:31

如今,行唐庄头村崔氏家族几乎家家都悬挂家训,1200多位崔姓族人几乎都能背诵家训,族人结婚要举办“传家训”“成人礼(送家训)”仪式。他们不仅传承着144字的家训内容,而且还以家训为为人处世的基石,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家族文化。

□文/图 本报首席记者 谢鑫名

通讯员 刘璐 李碧云

家训·传承

庄头村几乎所有崔姓家都挂家训

新人结婚新郎和新娘都要背家训

今年5月份,行唐庄头村的崔江涛在老家按照独特的风俗举行了婚礼。新娘下轿后,由崔氏南院家族委员会主任崔宾志主持,在宗亲的监督下,新郎新娘拜祖宗,背诵家训,不得有误。家训背诵结束,崔氏家族代表为新婚夫妇送家训字卷,新婚夫妇庄重地将家训挂到床头。

而庄头村崔氏新婚背家训和赠家训这一风俗,早在清朝和民国年间就被崔氏族人称为“成人礼”和“传家训”。

崔氏家训共有144个字,内容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商贾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涉及国家、社会、个体方方面面,是崔氏先祖为人处世、治家经验的总结。

同样刚结婚不久的崔氏家族崔建的妻子毛巧妹介绍,结婚那天,拜祖背家训的环节热闹而严肃,字字句句都是教诲。家族作为新婚礼物赠给他们的家训镜匾如今悬挂在婚房,家训的内容她不仅早已熟记于心,而且在以后的现实生活中作为崔家的儿媳妇,她一定要做到身体力行,把承载崔氏优秀文化基因的家训传承发扬下去。

庄头崔氏不只是成人,而是在孩子婴儿阶段就强化家训教育,目前庄头村几乎人人都能背家训。崔氏南院56岁的崔家老儿媳贾清琴很自豪的是,自己的孙子辈都能熟背崔氏家训,她两岁多的小孙女崔家诺也能背,一有客人来,她就背上一段。

家训·影响

五伦孝首,父母必然” 强调孝道是最基本的道德

道光初年,庄头崔氏始祖崔成功的三个儿子另立门户,形成了庄头崔氏南院、西院、东院三个分支,每个院又繁衍崔成功三个曾孙,孙又生子,族脉兴旺。这个家族由最初的一户,延续传承好的家训,到现在发展到十二三代,人口占全村半数。

家训上提及“读书有益,修身志远”,崔氏后人重教兴学,县志上就记载崔氏自办义学。其中崔氏“”字辈、“”字辈的都进过学堂,在学堂里背诵崔氏家训,也成了崔氏子弟们的必修课。

虽然庄头崔家在1919年以后中断了家家贴家训、结婚男子背诵家训的“成人礼”,后来家训的失传以至于让崔氏后几代的族人都完全忘记了家训内容,然而其精髓依然在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崔氏一代又一代后人。

比如家训中提及“五伦孝首,父母必然”,强调孝道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在民国以前,庄头崔氏有家族长制,崔氏宗亲中如有不孝子孙,家族长可以动家法让其年轻宗亲对其杖打,情节严重的不得入家谱。崔氏历代有好多孝义典范,比如七宝堂后代崔进美之妻刘素珍孝敬公爹无微不至,南院崔寒碜之妻宋秀姐在丈夫抗美援朝期间替夫行孝,前几年还有崔建强为报答奶奶养育之恩,实现祖母夫妻团圆的遗愿,历时一年四个月,倾其所有为了故去的奶奶寻找爷爷遗骨的善行孝举。

在建国以前,中国的法律是允许一夫多妻制的,而崔氏祖先在清朝就提出了“一夫一妻,切勿淫乱”的思想。崔氏后人对家训的重视不止停留在背诵上,而是更多的切实践行。比如,清末民初商贾传家家产显赫的崔炳麟弟弟崔炳象娶妻张氏生两女无子,崔炳象父亲以上几代单传。按他家的家境殷实、地位显赫,再纳一房续后也不为过。纵观崔氏历代,无论绅士商贾还是平民百姓,都没有纳妾之人。民初有两个破例,被家人和族人不认可,用家法惩罚后赶出家族。

读书有益 修身志远” 莘莘学子比比皆是

崔氏家训中提及“读书有益 修身志远”。在行唐,曾经流传很多崔家“读书、重文化”的歌谣,比如:一溜子七里峰(村名)出粉条,庄头崔家穷上学,独羊岗孵鸡芝麻糖,西庄里的鸡鸭糟了殃。还有:谁家里闺女正待嫁,找个媒人到崔家,举人秀才到处是,要饭哩棍子也有文化。

庄头崔氏东院72岁的崔栓妮精通家族历史典故,他介绍,因为崔家注重文化爱读书,历代出了不少文人,庄头村也就跟着出了名。从乾隆年间到现在,庄头村一直被誉为“文化村”,崔氏发展到第五代“”字辈的时候,崔家几乎个个都是才华出众的文人,道光29年崔氏东院七宝堂之一崔清绊中了武举这事县志都有记载。到了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崔氏有文化的文举更是举不胜举。

崔家看重文化、诗书传家的好家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崔家人历代传承并恪守着祖先留下的家训。”崔栓妮说。

崔氏南院49岁的崔合林说,他的父辈弟兄六人,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生人,开始家里只有一间半房子,弟兄多家境异常艰难,然而在崔氏重读书的影响下,爷爷奶奶宁愿挨饿受穷也让他们读书识字。经过读书,三叔崔进海成了县物资业务骨干,四叔崔进明是铁路工程师,五叔崔忠圻是哈工大教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是我国某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曾获全国科技二等奖。六叔崔进青是军事学院毕业,后就职于一个部队军事中等院校。

现蓬勃生命力

都要背诵家训

崔氏家训

爱国守法 为官必廉

聚财万千 济贫更贤

远恶近善 心有佛龛

祖宗虽远 祭奠往返

五伦孝首 父母必然

兄弟和睦 亲贫不嫌

夫妇相敬 家道合然

一夫一妻 切勿淫乱

嫁女择婿 勿慕权贵

娶妻求贤 艳生祸端

处世立身 义礼必先

精勤荒戏 谨记耳边

读书有益 修身志远

教儿育女 赌毒勿沾

酒起恶缘 切勿贪婪

商贾传家 诚信必然

吃苦耐劳 灵活多变

光宗耀祖 代代相传

爱国守法,为官清廉

崔家频出爱国志士

崔氏先祖用智慧制定了崔氏家训的开篇:“爱国守法,为官清廉”,成为了一代一代子孙的人生标杆。行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刘文武曾说过:“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爱国人士,就是庄头崔氏家族的崔载之。

崔载之毕业于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后曾在多个院校任教,25岁就著书立说,写出了《文学概论》一书。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共产党抗日救国政策的感召下,他决定结束教书生涯,参加抗日战争。后经人介绍加入傅作义部第三十五军,任政治部宣传科长。为了宣传和平建国的主张,崔载之在傅作义的资助下在北平创建了《平明日报》和《奋斗日报》。为了使北平千年文物不受损坏,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涂炭,经与中共地下组织联系,利用傅作义的关系,多次建议与中共进行和平解放的谈判。建国前夕,他参与起草拟定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实施方案,并代表傅作义签订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和谈完成后,崔载之在以叶剑英为首的临时机构——北平联合办事处工作,任副主任秘书,帮助调度国民党部队及军管会接管事宜,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还有很多崔氏儿女为了中华民族争生存求解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比如抗战期间,国土沦丧,崔氏西院崔来成和崔俊杰堂叔侄两人,踊跃参军报效祖国,前后牺牲在抗击日寇的战场上,他们就是崔氏宗亲常说的“西院抗战二烈士”。抗战结束后,还是这个家庭,强忍着在抗战中失去亲人的悲痛,依然送崔俊杰的堂弟崔俊士和侄子崔光运参军。当时崔俊士的母亲张联姐胸带红花被评为“拥军模范”。抗战8年期间崔氏南院的崔福坤、崔荣圻、东院的崔亮国等积极入伍参军,英勇杀敌,浴血疆场。最突出的是东院爱国女学生崔新华,1937年,刚刚走出女子师范学校大门,正赶上日本鬼子侵占河北大地,她怀着满腔怒火,踊跃参加八路军的武装组织,冒着敌人的炮火,宣传抗日,组织支援前线,建立抗日民主基层政权。建国后她参与了组建国家科学院的工作,建院后,任科学院人事部部长。

家训·历史

乾隆年间开创“崔氏家训”开端

庄头崔氏始祖崔成功,雍正末乾隆初生于博陵崔氏豪门望族,书香之家,乾隆年间中举人,参与修撰《大清会典》,功勋卓著,后在真定府管辖的行唐县县衙任县丞。崔成功睿智博学,精通《大清律例》,通晓量刑断案之法律条文,因其熟谙律令,他上任不久便功绩明显,社会安定,口碑载道。

后崔成功定居庄头村,“崔家大院”由他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代修缮,规模日渐扩大,上世纪90年代整体布局还清晰可见,足见崔氏家族的昔日辉煌。

崔成功重视后代的教育,最初修订了告诫后代子孙“立身处事、持家治业”的家训,开创了庄头“崔氏家训”的开端,后来历代崔氏子孙积极推崇,历代修撰,到了道光年间家训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崔氏南、西、东院支系无论普通人还是殷实大户,全都尊崇家训教诲,家家都把家训悬挂于中堂。当时庄头崔氏宗亲,家家贴家训、户户重家风,老少妇孺对家训都如数家珍。崔氏家训的传承达到了繁荣鼎盛,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

诸多原因崔氏家训搁浅五十余年

辛亥革命解除了家族长制,新的思想认为“家训”是对族人的统治和束缚。庄头是全县闻名的文化村,接受新的思想较早,比如:男人剪辫子、女人撒脚、鞠躬行礼代替下跪行礼等。“崔氏家训”也被打上了封建主义文化的烙印,明令禁止。走家串户的新思想宣传分子从每家的中堂上取下家训毁掉。崔氏家训真传墨宝所剩寥寥,崔家个别文豪商贾,偷偷的把家训秘密收藏。

文革时期,家训又一次被扫地出门,崔氏曾经辉煌百年的家训遭到灭顶之灾,所剩无几的家训字卷被迫送给了造纸厂和废弃的收购站,也有的换了挂面。从此,崔氏家训成了宗亲们难以涉足的“禁区”,从辛亥革命到文化大革命50多年的时间里对旧文化的几次封杀,“崔氏家训”在宗亲们的脑海里渐行渐远……然而家训里的精神像一直流淌在崔氏后人身体里的血液一样,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崔家人。

直到2010年崔氏南院崔建强在爷爷奶奶的遗物中发现目前崔氏家族中唯一一份从清朝祖上传承下来的“崔氏家训”原件,才使被淡忘的崔氏文化又重获新生。

一段革命爱情下的家训“收藏史

崔建强的爷爷崔志尧是行唐县第一任中共团县委书记,当时他的家就是党组织的一个秘密办公机关。1933年他参与领导轰动当时的五县(行唐、灵寿、新乐、正定、藁城)农民联合暴动。因为叛徒的告密暴动很快失败,反动当局疯狂捕杀革命党人,组织上命令崔志尧等党的骨干立刻转移。因为家里有很多机密文件和进步书籍,崔志尧便托付妻子付三妮迅速烧毁文件和书籍。

那时,付三妮才18岁,新婚才数月,出于对丈夫朴素的爱,她舍不得烧掉全部书籍,留下了一些丈夫平时学习的书,这些书寄托了她太多的情感,蕴藏着她对丈夫的思念和等待,使她付出了一生的时间和生命的代价辗转收藏。

她没想到的是,与丈夫这一别竟是永别:1939年8月18日,崔志尧在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会议时,被残酷的日寇烧杀于江西省高安县团山寺村,年仅25岁。

起初她怕反动当局搜查,把留下来的书放到婚房的窑窝儿里,窑窝儿外用土坯砌口,再用土泥和墙抹平。

几年后为了三弟腾婚房,再加上日本入侵,经常有日军到庄头村扫荡,她就把书放到一个柳编箱,密封好,让三弟垒炕时用土砌到她新搬进的柴房炕洞里。

1940年,崔家在村西地里盖房,崔建强的奶奶又秘密的把装有丈夫书籍的柳编箱趁夜色放到村西崔家北房和北邻张老万家南房的夹墙里。为了防潮和防虫,藏书的柳编箱外先用石灰块埋好,再用土坯和墙砌平,夹墙上棚顶,不进雨水。

1963年发大水崔家北墙倒塌,发现了付三妮珍藏书籍的柳编箱,书籍保存完好。这次她把完好的装有书籍的柳编箱放到前院柴房,用干柴掩盖好,放到通风干燥处。

几年以后文革开始,迫于当时的破四旧运动,付三妮的五弟崔福坤被迫对柳编箱里的书进行第二次焚烧,付三妮想方设法地把剩余不多的几本书用自己结婚时的蓝包袱连同她珍藏多年的嫁衣和一些分家文书放到一个铺柜里,上面压上旧衣服和破烂掩护保存。文革后崔志尧还无音讯,付三妮过继了侄子崔大平,后来付三妮怕老鼠咬坏书籍,又把蓝包袱包裹吊到房梁上。

1996年付三妮去世,按她生前的遗愿:她要穿上自己当初结婚的嫁衣入葬。这可能是她为丈夫守候了一生渴望夫妻团圆最强烈而又最遗憾的愿望吧。嫁衣奶奶穿走了,她的孙子崔建强珍藏了她留下的蓝包袱和用生命珍藏了一生的书籍。

几年后孙子崔建强长大立业成家。2010年他放下自己的生活,为了报答奶奶生前的养育之恩,弥补奶奶孤寡一生的遗憾,他下决心一定要找到爷爷的遗骨,圆奶奶夫妻团圆的遗愿。

为了找到爷爷的线索,崔建强仔细地翻阅了奶奶留下的书籍,在一本1906年清末的国文识字科教书里,发现了一张发黄的祖传《崔氏家训》。崔建强发现这份《崔氏家训》后感到很震惊:奶奶不识字没有文化,这些书籍奶奶当初只是把它当成了夫妻间的信物和对爷爷思念的精神寄托来秘密珍藏,白色恐怖下也不敢让其他人知道,阴差阳错,冥冥之中这份凝聚着崔氏祖先智慧的《崔氏家训》不该失传。它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沧桑,历经战乱和文化浩劫,两次焚烧险遭厄运。一段凄惨悲壮的爱情,使女主人想方设法辗转收藏,崔氏家训才逃过一劫又一劫,这份家训的真迹墨宝除了纸张折叠处有些破损外,字迹内容完好无损地传承至今极其不易,可称作奇迹。

重见天日的“崔氏家训”再续生命力

经崔氏家族和相关部门鉴定,此文物是庄头崔氏祖先的遗训,经历代相传,于清道光十年(1830),南院崔志尧的前辈新婚或分家时手抄于祖上的家训,后又经数代相传,到民国年间传承到读书习字有文化的崔志尧手里,奇迹般地流传下来。

崔建强说:“从奶奶遗物里发现了《崔氏家训》后,激发了我对崔氏家族文化的挖掘和研究热情。一个家族的传承,绝不是生儿育女血脉的延续,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作为崔氏后代我们要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推动家族的兴旺。”

为了加强崔氏家族对《崔氏家训》的重视和传承,崔建强下大力量抢救性整理挖掘崔氏文化,他联络宗亲崔宾志、崔永林、崔冬组成家族委员会,走访调查家族谱系历史,反复梳理归纳,推敲论证,亲自撰写并独资出版印刷《崔氏家谱》,2014年年底,借新春到来之际,崔建强连出资带策划,在县城组织了一场隆重的村头崔氏家谱发布大会,到场的崔家后代都积极地登台背诵家训,族人纷纷请要崔氏家谱和家训,场面甚为壮观感人。

今年7月22日晚上,崔建强又联络宗亲在庄头村小学内组织了一场有关家谱家训的崔氏文化消夏晚会,家族内男女老少几乎都到场了,个个乐不思归,大大激发了宗亲后裔的家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如今庄头崔家又出现了“家家张贴家训,户户重视家风”的繁荣复兴现象,恢复了文章开头描述的“新婚夫妇背家训”的风俗。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