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周国平毕淑敏有话要说

12.11.2015  11:57

 

 

白岩松周国平毕淑敏有话要说

经典那么多 我们怎么读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本报记者 黄蓥

经典那么多,我们怎么读?每次到书店看到浩如烟海的各类名著,估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此北京长江新世纪和四川巴蜀书社联合推出集百部中外经典名著的“琥珀经典文丛”,并发动刘震云、严歌苓、周国平、白岩松、曹文轩、毕淑敏等一批名人名家,为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阅读经典提供“诠释和导语”。日前,白岩松、周国平、毕淑敏现身北京某中学,跟中学生一起分享阅读名著的体验,也由此宣告“名家带我读经典”的阅读活动启动。该活动将持续十年以上,琥珀经典编辑部将陆续邀请国内外名人名家赶赴各地社区和学校,与大家一起诵读经典,畅谈“名著与少年(我)”的成长话题。在此记者从当天白岩松、周国平、毕淑敏的发言中截取部分精彩片段,供晚报读者做个借鉴和参考。

问题一:名家小时候读名著吗?

白岩松:我小的时候知道美和丑的对比,跟《巴黎圣母院》里卡西默多相关,我作为一个孩子像现在去思考美和丑是怎样的辩证法,就源于这个人物,不能因为人家外表长得不好看就觉得人不好。

周国平:我很早就对名著感兴趣,小学毕业时11岁,那时凭小学考初中准考证可以到上海图书馆看书。拿到准考证的第一天我借了雨果的《悲惨世界》,我看不懂。整个初中我都不敢去碰外国的名著,直到17岁进入北京大学,才在一个同学的带动下发现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这个同学就是郭沫若的儿子。那时候我认识了托尔斯泰等许多伟大的作家。我这一辈子心灵的成长历程是在大学一年级奠定的,就因为看了很多文学名著,我当时有两门主课,不是课堂上老师教的课,一个是读课外书,另一个就是写日记。读名著其实我觉得是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尤其需要读名著,给自己打好底子,让自己知道目标是什么,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毕淑敏:我中学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学校有很大的图书馆,学生可以到图书馆去借书,但每看一本书必须要写篇批判文章。我当时读一本写一篇,还把托尔斯泰的《复活》抄了10页。上学时两件事很重要,第一锻炼身体;第二阅读经典,在书中你可以看到时间的变化,可以看到人情的冷暖,可以看到缩小了的世界,它们可能不会给你提供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必将对你一生成长有利。

问题二:名著中有什么最难忘的细节?

白岩松:我主张孩子在初中时可以看《繁星》、《园丁集》、《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海底两万里》、《百万英镑》,我特别主张大家看《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不光好看,还诞生拷问一代又一代人的问题——人活着什么最重要?另外你会活着吗?如果变成你一个人的时候。

毕淑敏:如果让我谈一个细节,我想就是《海底两万里》,我建议大家把儒勒·凡尔纳所有的书都看一看,实在太好玩了。我看《80天环游地球》时在地图上把他环游地球的路径标出来,我就想有一天我也要环游地球,(那时)大概是十三四岁。2008年我56岁,终于攒够钱买了张船票环游世界去了。我们年轻人缺少的是想象力,总是循规蹈矩。所以请大家看一看所有科幻系列作品,儒勒·凡尔纳当年很多设想在今天已经实现了。

问题三:我们该怎么读名著?

周国平:在读书这件事情上,什么是好的,自己做主。我们讲经典,实际上就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这些书,是一代又一代会读书的人选出来的书,他们的意见是可以供我们参考的。其实这些选出来的书并不一定都适合你,哪怕是经典,读不进去没有必要硬读。我主张把经典当成闲书来读,就会知道读经典有多大的快乐了。那个时候你会发现读那些平庸的东西一点意思都没有。这个底子打好了,你就会有一种内在的嗅觉,一本书好不好闻一闻就知道了。

我曾经给一家大书店题了一句话,叫做“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如果光读对你考试对你职业有用的书,不是爱读书的人,只不过是做一件对你必要的事。真正爱读书的人是读无用的书。就是那些没有实用价值的,但是能够提升你精神生活的书。有梦的人就是有内在精神生活的人,是人性意义上的优秀人。让自己的人性丰满高贵。

毕淑敏:我想给大家一个小建议,少看图多读书,现在好像很多人愿意看图,我不反对看图,但是我觉得最精彩的道理,一定要用文字去表达,我在非洲的山洞里看到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真的靠画图传递信息,那些岩画被保存下来,后来他们不用岩画了,因为他们大脑继续发展,他们创造了抽象的思维,有了文字,这是人类最精彩的创造。然后又把它写成书,把一代又一代顶尖的智慧传递下来,多宝贵啊。

编辑: 林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