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祝颐:当痛下决心铲除特权旅游的现实土壤

02.10.2014  23:17

    批个条子,就能进门;打个招呼,就可免票;游客慢走,领导先行;豪华接待,专为“贵宾”……“十一”长假已至,全国再掀起旅游热潮。湖南南岳衡山景区近日传来消息:国庆起停办免票审批,取消进山贵宾卡,抵制特权旅游。但记者走访湖南、安徽、海南多地发现,门票批条子、内设贵宾专项服务、开设绿色通道等现象仍在景区大量存在,“特权”的身影依然在自然的山水间任意行走。(10月2日《南方都市报》)

    停办免票审批,取消进山贵宾卡。衡山景区抵制特权旅游的姿态值得肯定。但是好多景区都不敢向特权旅游说“”。从记者走访的情况来看,门票批条子、内设贵宾专项服务、开设绿色通道等现象仍然大量存在。特权旅游的问题还相当严重。

    能够享受特权旅游的人无外乎这样几种人:景区领导或者工作人员的亲朋好友;上级有关部门的人;各业务往来单位;景区工作人员私自卖“免票单”,捞外快。当然能够开单的还是领导居多,普通工作人员毕竟没有这个权力。表面上看,特权旅游与贪污受贿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景区开出免票单,把方方面面的关系户照顾妥帖了,对景区发展有利,不值得大惊小怪。其实不然。

    在我看来,特权旅游的危害不可小视。首先,这对其他按章购买门票的游客不公平。风景名胜区应该是全体公众共同拥有的公共资源,游客理应享受到公平的公共服务。谁有权利厚此薄彼,搞门票歧视?有人不用购票,堂而皇之拿着免票批条,还有人全程陪同、护送,离开时还有土特产相送。这种待遇怎能不叫人眼红?特权旅游不仅会影响其他游客购票的积极性,让他们心生怨言。景区最后还会把损失转嫁到普通游客的头上,抬高门票价格。

    更为重要的是,特权旅游”是一种明目张胆的腐败行为。一张几十元的门票或许数目不大,但是对景区来说,庞大的免票损失,会让景区苦不堪言。曾有报道说,国内某知名景区一年接待游客213万人次,其中免费游客达39万人次之多,多数为实权单位。全国有多少景区在执行这样的“潜规则”,旅游损失知多少?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门票收入大打折扣,一方面造成国家税收流失;另一方面,景区“堤内损失堤外补”,只会继续增加普通游客的经济负担。问题是,能够享受旅游特权者多是景区得罪不起的主。他们可以动用手中的权力或者某种杀手锏强迫景区就范。对于吃惯了“门票白食”的权力部门来说,我们不能指望他们“良心发现”,自动放弃既有特权。

    依我看,特权旅游的问题主要出在制度设计上,由于操作程序不透明,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门票规定被权力践踏。即便被曝光的一些案例被查处,个案查处也只能解决个案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相关部门要严格权力监督约束机制,提高特权旅游的违法成本,通过法律制度的力量铲除特权旅游的现实土壤,让景区有底气对特权旅游说“”。此外,在特权旅游“潜规则”一时半会难以打破的情况下,给舆论监督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也十分重要。不妨让媒体经常来曝光,看究竟是哪些部门哪些人在景区吃旅游“霸王餐”,并让这些人付出应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