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说话 为发展服务

23.09.2015  11:04

第六届中国统计开放日

编者按

9月23日是第六届“中国统计开放日”。石家庄市统计局用详实、准确、系统的数据对全市“十二五”以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解读,以诠释和体现“用数据说话,为发展服务”的统计工作宗旨和职业追求。

近年来,石家庄市统计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秉承“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服务决策、关注民生”的理念,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动力,以打造高效廉洁的工作团队、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开展求真务实的统计调查、构建大数据平台为主要着力点,“开放型、服务型、创新型”统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统计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牵头建立的市县两级宏观经济运行联席会制度已经成为党委政府研判经济形势的重要平台;推动实施的“大数据平台”地方统计管理,为全面摸清我市服务业发展底数提供了重要参考;加快建设的政府数据资源中心为实现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进行了积极探索。

统计服务职能不断强化。创新研发统计产品,打造“精、准、快”的统计服务新模式;充分运用现代统计调查手段,摸清社情民意的新动态,统计调查服务持续深化拓展。

统计行政效能不断提高。以建立“效能管理平台”为载体,进一步树立起“坚守责任、创优高效、团结协作”的统计队伍新形象。

从单纯抓数字数据到抓宏观经济运行统筹调度的转变;从单纯抓统计汇总到强化重点监测的转变;从单纯按国家制度统计到强化地方和部门统计的转变;从惯例性普查向专业化社会调查的转变;从传统型统计向大数据统计的转变,“用数据说话,为发展服务”,石家庄市统计局正以改革、创新、务实的坚实步伐踏上新征程。

□本报记者 吴 温

十二五”以来,石家庄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和跨越赶超两大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全力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效益不断改善,民计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亮点纷呈。

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

综合实力连上新台阶

十二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三期”叠加影响不断深化带来的下行压力,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实现了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为全省经济增添了分量。

主要指标首位度提高

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为17.6%,比2010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部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为18.5%,比2010年提高2.4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呈现新常态

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由2010年的3401.0亿元增加到5170.3亿元,年均增加442.3亿元。2011年—2014年年均增长9.9%,分别快于全国、全省年均增速1.9、1.0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8970元,为2010年的1.4倍,年均增长8.5%。

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全部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跃居全省第一位。2010年全部财政收入为387.9亿元,居全省第二位,2013年、2014年分别为648.3亿元、680.8亿元,跃居全省第一位;2011年—2014年,年均增长15.1%。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3.2%,比2010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163.6亿元增加到2014年343.5亿元,跃居全省第一位,年均增长20.4%。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产业发展亮点突出

十二五”以来,全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围绕“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高”,着力构建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经济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亮点突出。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明显上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0.9∶48.6∶40.5调整为2014年9.4∶46.8∶43.8,第一产业下降了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了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服务业)上升了3.3个百分点。服务业逐步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实现加快发展,2013年、2014年服务业增速超过二产,分别高于二产0.7、2.8个百分点;2014年服务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52.4%,高于二产7.6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9.1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亮点突出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4年,粮食总产达到503.0万吨,蔬菜1316.1万吨,园林水果261.2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为79.6万吨、110.1万吨、124.1万吨。畜牧业、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达到663.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5.0%,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2014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4.9%,比2010年提高3.6个百分点;产业化经营总量为1036.9亿元,比2010年增加315.8亿元;龙头企业214家,实现销售收入641.8亿元,比2010年增加165.6亿元,逐步形成一批规模大、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工业产业升级取得新进展,效益效率不断提高。“十二五”以来,全市积极实施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在加大化解过剩产能、节能降耗和治理大气污染力度的同时,实现了结构调优、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并重点培育成长了一批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业等优势支柱产业。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94家,完成增加值2071.7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2.1%,高于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2个百分点。主导产业带动作用增强,七大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177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5.7%,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6%,年均增长16.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9个百分点;纺织服装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1%,年均增长14.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312.7亿元,年均增长19.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7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2011年—2014年年均增长8.6%,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5个百分点。企业效益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全国、全省工业运行下行压力加大、效益下滑的前提下,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实现750.8亿元,居全省第一位;年均增长16.1%,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主营业务利润率为8.27%,居全省第一位,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2.4、2.8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0.93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加快,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支撑。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265.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3.8%,比2010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0.6%,高于GDP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持续发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完成433.1亿元、475.4亿元、81.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4%、11.2%、10.1%,总量合计占服务业的比重为43.7%。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金融业、房地产业分别完成307.9亿元、222.6亿元,占服务业比重分别为13.6%、9.8%,比2010年提高了3.3、2.2个百分点,年均分别增长15.3%、12.6%,高于服务业平均增速4.7、2.0个百分点;互联网、文化创意、楼宇经济、会展业、动漫产业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着力增强内生动力

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十二五”以来,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较为疲弱的形势下,全市积极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和消费基础性作用,着力提高投资质量,推进消费结构升级,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对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投资消费协同拉动

十一五”时期,投资对经济较快增长贡献较大。2006年—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年均分别增长27.7%、18.3%和9.3%,内需增幅明显高于外需,投资增幅高于消费9.4个百分点。进入“十二五”以来,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消费与投资增长趋于同步。2011年—2014年,投资、消费、出口年均分别增长20.7%、14.9%和7.7%,投资增幅高于消费5.8个百分点,比“十一五”缩小了3.6个百分点,消费与投资增长的协调性提高。

内需结构继续改善

投资结构逐步调优,主导产业后劲调强。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76.4亿元,2011年—2014年年均增长20.7%。工业技改投资占比提高,由2010年的549.3亿元,扩大到2014年的1536.5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53.7%提高到72.6%,比2010年提高18.9个百分点。七大主导产业投资完成1783.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5.1%,比2010年提高5.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主体,完成3219.3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3.4%,比2010年提高4.1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由2010年的465.5亿元扩大到2014年的865.6亿元,年均增长22.5%,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消费市场整体平稳,消费升级趋势凸显。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体现发展与享受需要的旅游休闲、医疗保健等消费日趋活跃,互联网相关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51.8亿元,为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长14.9%。居民消费支出逐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10年10568元增加到2014年的16796元,年均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3956元增加到7258元,年均增长16.4%,农村高于城镇4.1个百分点。家庭耐用品升级。从家庭耐用品百户拥有量看,2014年末,城镇住户百户拥有家用汽车36辆,计算机82台,移动电话220部;农村住户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8辆,计算机36台,移动电话213部。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总收入436.4亿元,为2010年3.3倍,年均增长34.8%。国内游客为2010年2.5倍,入境游客为2010年1.5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竞争力逐步提升

十二五”以来,全市本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功能协调配套、要素优化配置”的原则,大力推进中东西三大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战略,工业企业逐步从市区转移到县市,空间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同步进行,区域经济形成多点支撑格局,全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中东西区域发展特色突出

中部以服务业领跑全市,率先隆起。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621.4亿元,占全市服务业比重为71.6%,比2010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东部以发展工业为主导,实现突破,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3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个数的47.6%,比2010年提高1.6个百分点;完成增加值854.4亿元,占全市比重为41.2%,比2010年提高6.5个百分点。西部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实现特色开发,围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打造省会绿色生态屏障。

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县域经济总量的扩大,依托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实现工业突破,提效益、上水平。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提高。2014年,县域生产总值完成3501.3亿元,占全市比重为67.7%,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二、三产业比重双提高。三次产业比重为13.0∶57.6∶29.4,一产比2010年下降2.2个百分点,二产提高1.0个百分点,三产提高1.2个百分点。县域工业提速增效。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37.5亿元,占全市比重为88.7%,比2010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年均增速12.7%,高于全市0.6个百分点;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完成681.6亿元,年均增速17.2%,高于全市1.1个百分点。县(市)区实力增强。生产总值藁城区突破500亿元居第一位,辛集市、鹿泉区超过300亿元分别居第二、三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县(市)有4个,分别是藁城区、鹿泉区、正定县和辛集市。(注:县域经济总量等指标按原17个县(市)总量计算。)

努力增进人民福祉

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十二五”以来,全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每年实施多项民心工程,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人民。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61.6万人,比2010年增加44.1万人,年均增长10.7%。。2014年区划调整后,原藁城市、鹿泉市和栾城县划入市区,市区面积由469平方公里扩大到220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2010年283.8万人增加到2014年467.4万人。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14年,城镇人口596.3万人,比2010年增加79.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6.17%,比2010年提高5.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2014年达到25996元,2011年—2014年年均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每年一个新台阶,四年分别实现7822元、8993元、9546元和10691元,年均增长14.2%。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快于城市3.6个百分点,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78∶1缩小到2014年的2.43∶1,缩小0.35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呈现差距缩小的趋势。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加快推进社会保险体系由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延伸,促进各类群体享有基本社会保障。2014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385.6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99.5万人;城镇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286.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4%。参加失业保险90.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33.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32.2万人。

十二五”是砥砺奋进、坚实前行、锐意进取的五年,石家庄将站在新的起点,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积极谋划“十三五”,抢抓发展先机,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增进民生福祉,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