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民族地方生态经济建设与京津水源地环境保护问题

07.06.2014  05:35
  •       摘要:承德民族地方担负着为京津地区提供绿色屏障和水源涵养的重任,但由于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环境保护工作薄弱,生态破坏现象严重。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环境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是解决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承德民族地方    生态经济建设    环境保护    问题
                       
        承德民族地方主要指丰宁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这一地区处于冀北山区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山脉纵横,是京津北侧的一道天然屏障。承德市内的第一条大河滦河,发源于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流入宽城满族自治县境内的潘家口水库,占该库水量的93.4%。第二条大河潮河,发源于丰宁县黄旗镇,流入密云水库,占该库水量的56.7%。①该地区是京津两大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供应地。这一独特的区域环境决定了该地区不仅承担着自身的生态环境建设,而且还担负着为京津地区提供绿色屏障和水源涵养的重任。由于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环境保护工作薄弱,生态破坏现象严重。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环境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是解决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措施。
     
      承德民族地方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对京津的影响

        承德民族地方历史上曾是森林密布,山清水秀的地方,有“阴森杂踏,一望浩浩,古松奇峤若群龙之浴于海”之喻,是“霜凝肥草净无尘,处处泉源漾碧津”的佳地。后由于八旗封地、战事连年,尤其是近几十年的乱垦乱伐、工业污染,使这一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主要表现为:
          1、森林植被退化  水土流失加剧  森林植被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特殊作用。在山体垂直坡度大生态系统脆弱的承德少数民族地方,林草植被一经破坏很难恢复。这一地区超载放牧现象严重,丰宁满族自治县全县草场理论载畜能力为140万个单位,实际达到了210万个,超载70万个,草场退化面积达1571平方公里。
          六、七十年代以来几次大规模的毁林开荒,使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据统计仅潮河水土流失面积达2184平方公里,侵蚀模数2589吨/平方公里,年泥沙流失量556.1万吨;滦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811平方公里,侵蚀模数3086吨/平方公里,年泥沙流失量867.5万吨。②水土流失不仅使水源水质下降,水量减少,还造成了水库淤积出现翘尾现象,泥沙一部分淤在了防洪库容,直接影响了蓄水效果,缩短了水库原设计寿命。潘家口水库周边每年向水库排泄泥沙达820万吨,自1979年水库蓄水以来,已排入泥沙近1.6亿吨,每年正以550万立方米的兴利库容在减少,瀑河口、清河口、湾子等入库处泥沙淤积深度已达8.6米,水库上游淤沙高程达到226.6米,比水库正常蓄水位222米还高4.6米。③位于围场境内滦河上游的庙宫水库,由于严重的淤积造成水库翘尾,给回水区上游的四合永镇、京通铁路大桥和承京公路造成威胁,四合永镇已有1000亩耕地因地下水位升高,造成盐碱化。
          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承德民族地方虽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但由于近年来,随着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及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问题愈见突出。作为水源地的大、中型水库日渐受到污染威胁,潘家口水库1999年的入库水质已全年超过V类,密云水库水源近年来也开始受到污染,水质有富营养化的趋势。主要污染源是上游地区酿造、矿采、制药、毛皮、农药、化肥、造纸等行业向河道排入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不容忽视的是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带来的严重的农业污染,根据统计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给水源造成严重破坏。
          3、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对京津的影响 这一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造成的苦果,当地人首受其害,但也直接威胁到北京和天津。丰宁、围场处在北京正北的主风向,也是造成北京沙尘暴天气的主要沙源。特别是喇嘛山口沙区,距北京市怀柔县界直线距离仅30公里,距北京市区直线距离110公里,并且每年以3.5公里的速度向南推进。肆虐的沙尘暴近些年频频侵袭北京。特别是2000年春北京地区相继发生了12次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其中有4次来源于张承的坝上地区,发生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近几十年来所罕见。为此,朱基总理强调“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
      由于官厅水库污染严重,已于1997年退出对北京的生活饮用水供水系统,如果潘家口水库、密云水库再出现这种情况,后果将不可想向。近几年,承德地区连年干旱,部分河道断流,潘家口水库水位下辙40多米,已到死库容以下。据北京市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城区一个年度生活供水总量为8、9亿立方米,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密云水库。然而,密云水库上游的潮河2003年汛期出现断流现象,可利用水量仅为3.8亿立方米。④京津供水告急,曾使两市饱尝了限时限量供水之苦。可以说,承德的水资源连着京津两市千家万户的“水龙头”。北京水和空气的质量,直接影响中国首都的声誉和威望,影响到北京的国际地位,甚至会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的顺利承办。
        
        承德少数民族地方生态环境恶化主要原因分析

      承德少数民族地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成因错综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1、自然因素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生活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承德的几个民族自治县也是如此。丰宁、围场处于蒙古高原向燕山山脉过渡的狭管风道区,尤其是接坝地区,在20公里间,由1800多米下降到1000米左右,形成地表“露斗”和天然风沙隘口,北部冷气流在这里加速,致使冬春两季沙土飞扬。我国北方广大地区近些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降雨量总体减少,如丰宁县80年代平均降雨量比50年代降低13%,⑤90年代干旱趋势更加明显,加重了沙化的程度。三个县均是山多沟密,山体垂直坡度大,水土保持能力低,宽城县有“八山一水零点七分田”之称。
          2、经营方式落后,经济结构单一,机制不合理,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       
      首先,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上耕作方式普遍缺乏科技力量的支持,长期沿袭了原始、粗放的经营方式,普遍采取广种薄收,大水漫灌、串灌方式,存在着“水越多越好”的心理,结果不仅于增产增收无补,还严重的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工业上仍保留着以资源开发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发展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化工工业等,通过消耗大量资源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大部分露天开采,大面积剥离破坏了地表植被,据统计承德市每年采出矿山固体废料819万吨,累计积存量达1亿吨,严重淤积污染了河道。
          其次,过分依赖土地,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以来,这一地区的人们把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认为农业开发的潜力在于更多的开垦土地,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牲畜存栏数量。三个自治县主要饲养马、牛、羊,其中山羊最多。椐有关部门介绍,按现有的草场条件,一只山羊每年需要15亩山场或6亩草场。对此人们形象的比喻,山羊是“一把剪子两把刀,四只蹄子四把镐”,毁坏植被相当严重。
          再次,产权不清,经营机制不合理。一方面是自然资源产权不清,土地及上面的附属物归公有,出现“大锅山”、“大锅草”的局面。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土地资源、林草资源,水资源的价值观,习惯于自然放牧,谁养的牛、羊多,收入就高,形成了无限度的超载放牧,而土地的生产力却无人问津。另一方面是治理成果产权不清。国家投入资金治理生态环境,但很难持久、巩固,一边搞退耕还林,一边搞复垦开荒,增加了管护的难度,治理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治理成果的使用权、经营权、受益者,群众的护林管草的积极性与切身利益没有结合起来,因此,缺乏管护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3、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社会原因 建国后,承德少数民族地方人口增长较快,丰宁县1949年人口是29.5万人,1990年增至36.1万人,⑥围场县1949年22.8万人,到1990年增至50.1万人,⑦宽城县1962年建县时13.3万人,1990年增至18.4万人,⑧人口的增长必然对自然资源索取的总量要增加,必然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丰宁县1953年耕地面积90.9万亩,1980年增至109.9万亩,1949年羊存栏1.7万只,1990年35.04万只。⑨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沙漠化进程。
            贫困进一步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丰宁、围场、宽城三个民族自治县,均是国家级贫困县。截止2002年底人均年收入低于1250元以下的人口,丰宁26.3万人,占当年总人口的69.5% ,围场13.3万人,占总人口25.8%,宽城9.6万人,占总人口的41.4%,⑩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认为“贫困是生态及其他灾难的根源”。由于贫困导致生态投入不足,生态建设源于投入,取决于投入,但只靠当地财政投入,是无法承担这一艰巨任务的。由于贫困农民更大限度地不花一文钱向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无限度地陡坡开垦,把资源开发看作是快速脱贫的唯一途径,这种“杀鸡取卵”的掠夺式开发,其结果只能造成:"贫困——粮化——沙化——更加贫困化"的不良循环。贫困使这里的农民大多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三个自治县有59.4 万农业人口,其中90%左右农户靠无偿从山林打柴取暖烧饭。据了解一个四口之家,一年烧柴靠南部的宽城县要烧掉3000到4000公斤,靠北部的丰宁、围场县一年要烧掉5000到6000公斤。这种大量消费民用材的现象不改变,建设与破坏同步的局面将不会扭转。

        承德少数民族地方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探析

        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和尽快使群众脱贫致富是承德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现实任务和长远目标,从这一地区的现实及发展需要考虑,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任务和目标,最基本的对策有以下几项:
          1、利用京津水源地区域优势,加强承德民族地方环境保护建设 承德民族地方特殊的区域环境,决定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与京津的各项事业的建设密不可分。北京将承办2008年奥运会,承德被列入大北京经济圈,尤其是于2002年4月,国务院批准这三个民族自治县均被列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等大型生态建设工程,这是争取国家更大投资的重大机遇,是改变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因此,要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为媒,以区域生态建设为纽带,与京津联姻,争取支持,共同发展。请京津两市及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将该地区列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产业转移、科技项目中试基地,给该地区以资金、科技、智力方面的支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同构筑京津生态经济共同体。
        2、科学治理、突出效益,努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 一是实行科学的合理的统筹规划和综合治理。例如对小流域的治理,可在小流域内通过优化配置工程、生物、保土耕作等项措施,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立体防护体系。既增加了植被,又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合理充分利用。而丰宁小坝子乡就是科学治理成功的实例。三年前它是离北京最近的风沙源,也是国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由于成立了当地领导与企业家和各类专家结合的小坝子生态特区领导小组,共同制定了《小坝子生态特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实施13项生态富民工程,仅三年时间,这里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由“百里黄沙溯塞北”到“十里绿龙堵风口”。⑾二是推广科学的治理保护技术,提高效益。例如推广使用营养杯苗,加大两季造林的比重,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加大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力度,发展旱水窖,实施节水灌溉。据业务部门勘察,潮河流域可实施节水喷灌34万亩,可节水8700万立方米,相当于增加水库进水量8700万方,滦河流域节水灌溉项目建成使用后,每年将可增加潘家口水库进水量2.3亿立方米。三是在生态建设工程中要重视工程质量,确保建设实效,把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强化施工管护,加强检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工程建设有序进行。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机关要“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表明 ,可持续发展权益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一项重要权益。当前,应以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为契机,与脱贫致富相结合,在农村产业结构上有一个大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根据本地条件,发展特色种植业。该地区已压缩耗水量大的水稻和低效益的老玉米等粮食的种植面积。扩大种植时差蔬菜、时差水果面积,如马铃署、错季白菜、草莓、晚杏等。该地区有野生中草药近百种,可集中产业化建设现代化中药材生产基地。这样既解决了农民“花钱”问题,又为退耕还林、还草奠定了基础。二是促进畜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进“生态富民”工程进行牲畜品种改良,改变传统饲养方式,发展高效品种养殖。丰宁县先后制定了舍饲禁牧和绿色家园等富民政策,建千头奶牛饲养区5个,奶牛饲养量达1.6万头,淘汰劣质羊30万只,马驴骡3万匹。⑿为大面积土地休闲地力,恢复植被创造了条件。为减轻樵采对林草植被的破坏,宽城县发展沼气池26000个,解决了山区群众烧柴做饭和取暖问题,使大面积植被得到恢复。四是注重扶持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把承德民族地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走贸工农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路子,以此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民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使生态环境得以恢复。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力量来上游办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清洁生产项目。对浪费资源、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矿小厂予以关闭。同时,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区。丰宁小坝子就利用沙地、冰川地质遗迹,建立了“地质公园”与坝上草原“度夏消暑”的旅游群。
          4、落实政策,健全机制,调动干部群众加强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的成败,取决于运用政策机制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要明晰产权责任到户,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多种有效机制落实土地产权。严格执行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不再造无主林,不种无主草,解决了“大锅山”、“大锅草”,有人用,无人管,治理成果难巩固的难题。还要认真兑现国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及时足额、保质保量补偿退耕农民应得的粮款收入。由于补偿措施的落实,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承德市涌现出百亩以上承包大户5300个,拍卖、承包“四荒”700多万亩。
          5、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增强执法力度,使民族地方的生态建设走向法制化 首先要建立资源补偿办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对输出自然资源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应制定资源补偿具体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量化,增强操作性。将上、中、下游地区的权利与义务由相关地区用政策法规形式固定下来,使中下游出钱出物,上游出力,上、中、下游共同保护、共同受益。二是制定地方性环境保护条例。《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建设草原和森林,组织和鼓励植树种草。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任何手段破坏草原和森林。”根据这些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应结合地方区域特点,充分行使自治权,加快制定地方性环境法规,使本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围场县颁布了《川地绿化实施管理办法》,由于采取“谁栽谁有”的优惠政策,川地绿化面积达17万亩。《“四荒”拍卖管理办法》出台后,全县拍卖“四荒”2.4万亩,有1540户农民承包荒山47万亩。丰宁县先后制定了《坝上生态农业开发工程管理条例》、《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条例》、《水土保持实施办法》等等,使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监督机制。在生态保护问题上存在着执法不力,有法不依现象,为此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结合实施控制人口,技术进步,发展生态农业等综合措施,使承德的少数民族地方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②丰宁满族自治县委、县政府《生态环境建设及水资源保护情况汇报》2000年7月
    ③.宽城满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关于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情况汇报》2000年7月
    ④.《承德晚报》2003年9月27日
    ⑤ 河北省水利厅《水利防沙治沙培训材料》2003年8月
    ⑥.⑨《丰宁满族自治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4年12月
    ⑦《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志》辽海出版社 1997年11月
    ⑧.《宽城满族自治县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0年11月
    ⑩.河北省民族宗教厅《河北省少数民族基本情况统计资料》2003年6月
      ⑾《京津风沙源工程区生态经济产业化探讨》2003年8月
    ⑿《承德日报》2004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