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吹起集结号——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纪实

23.06.2014  13:29
  在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白洋淀的一个养殖场,肖国华捞起几只青虾。他说,这种虾平常一斤卖四五十元,冬天能卖六七十元。   
  白洋淀青虾是河北省的优良土著品种,一直没有得到产业开发和规模化养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良种问题没有解决。   
  作为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养殖研究所所长,肖国华现在是该省一个创新团队的岗位专家,主要任务就是选育出生长快、抗逆性强的白洋淀青虾原种,进行规模化苗种繁育,研究高效养殖模式。   
  这一创新团队的全名是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2013年8月由省农业厅、财政厅联合启动实施,首批启动的有小麦、蔬菜、淡水养殖等11个团队。   
  河北省财政厅副巡视员石树鹏说,创新团队经费管理改革以绩效管理为核心,实现了四个创新目标。一是创建了新的财政经费管理模式,以创新团队为财政经费集中使用的中心平台,破解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农业科研部门、农业高等院校切块管理、分灶吃饭所造成的农科教协作、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的难题。二是创生了新的研发模式,经费使用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解决了农业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长期脱节的问题。三是创新了动态考核机制,使团队成员目标完成情况与财政资金相挂钩,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实行动态管理,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不再出现。四是创立了稳定支持机制,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的特点,对创新团队的经费总量予以稳定支持,营造了团队成员潜心研究、激发创新活力的长期机制。农科教结合,“会诊”产业链   
  肖国华所在的淡水养殖创新团队,设首席专家1名、岗位专家6名、综合试验推广站6个。首席专家负责团队的牵头组织和业务管理工作;岗位专家来自本产业内不同专业领域,每个岗位专家又组成自己的合作团队;综合试验推广站则设在唐山、保定、石家庄等地,配合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开展试验、示范、推广等。   
  淡水养殖创新团队的目标是,经过5年建设,原良种及新品种推广面积占全省淡水池塘总面积的80%以上,研发集成出一批健康养殖新技术和新模式,带动全省淡水养殖产业发展。   
  “原来一直说农科教协作,其实一直没有抓手,没有项目和平台。”河北省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魏瑞敏说,启动创新团队建设首要解决的就是农科教协作问题。   
  创新团队共遴选聘任首席专家11名、岗位专家83名、综合试验推广站长73名,成员包括了以省农业厅、农科院、河北农大为代表的农科教系统的专家学者,成员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协作,在不打破现有管理体制的情况下,优化整合了全省农业科技资源,找到一条促进农科教深度融合的途径和方式。   
  肖国华这个岗位所组成的合作团队,成员包括自己单位的一位高工和河北大学的两位博士生导师,青虾选育的遗传特性分析就由河北大学来做。他说,做研发没有理论研究不行,省级科研单位在做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不如高校实力强大,就得依靠高校,比单独由科研单位做要快得多,丰富得多。   
  “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帮助。”他说,以前做科研项目,牵扯经费问题,尽量由本单位自己做,不和别人合作,做出的成果也就在省级水平,这次与高校合作就有可能达到国家级水平,能出大成果。   
  蔬菜创新团队的岗位专家闫立英,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她说,以前高校做科研是单打独斗研究一个项目,是卡拉OK式的自娱自乐,主要为了发文章、评职称。现在不一样了,是直接面对一个产业,“产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因此,创新团队建设还实现了一个突破:农业技术与产业需求密切结合。创新团队围绕产业发展而建,集科研、推广和生产于一体,通过全面梳理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对从田间到餐桌这条产业链上的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集成配套不够等突出问题。   
  稳定支持,动态管理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以5年为一周期,要求每年能见成效、5年实现工作目标,省财政厅和农业厅给予稳定支持,进行动态管理。   
  省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每年不低于4000万元,其中,岗位专家、综合试验推广站站长每人每年的经费分别是30万元、20万元;首席专家每年的经费是20万元,一般都兼任岗位专家,因此能达到50万元。   
  肖国华说,每年30万元看似不多,但5年下来就是150万元,可不是小钱,在省里能拿到100万元的科研经费难度是相当大的。这些钱规划好了真能干大事。   
  魏瑞敏说,科研人员每年到处跑课题,争取经费,不能沉下心来,按照课题的需要、规划的思路去做中长期研究。课题一般是两三年的,不一定符合科研规律。而创新团队建设是把至少5年的发展规划捋出来,连续5年进行支持。   
  肖国华加以佐证:以前良种选育就没人愿意做,因为时间太长,有的需要几十年。拿青虾选育来说,也至少需要3年。   
  在动态管理方面,两个机制建立了起来,一个是基于绩效评价的动态管理机制,另一个是基于科技计划管理的经费管理机制。   
  省财政厅、农业厅印发了绩效考评办法,一方面对专家实行动态管理,依绩效表彰优秀,督促、淘汰落后;另一方面经费预算实行动态管理,依项目绩效调整下一年度经费预算,成效突出的团队和专家适当增加经费予以奖励,成效一般的适当减少经费予以督促。   
  今年三四月份,进行了第一次绩效考评,每个团队考评结果最后一名的经费被扣减5%,相应地奖给了第一名。   
  接地气,成果出在大地上   
  创新团队建设,不是河北的独创。早在2007年,农业部、财政部就正式启动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旨在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建立从技术研发到成果应用全过程的创新体系,已陆续开展了小麦、棉花等50个产业体系建设,同时要求地方组建省级创新团队,目前已有20个省份开展。   
  但是,河北有自己的特色。魏瑞敏说,比国家体系建设中的综合试验站多了“推广”两字,突出了向生产延伸,更体现出技术落地。综合试验推广站依托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规定每个站至少有两个试验基地,与岗位专家对接,让他们更接地气。   
  在乐亭县中堡镇双庙村,万事达果蔬专业合作社建起69座农大Ⅲ-8型高标准日光温室。该合作社是蔬菜创新团队唐山日光温室蔬菜综合试验推广站的一个基地,创新团队成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青云说,这种温室根据冀北地区自然气候条件设计,经反复试验得出最适宜的跨度是8米。   
  “以前很多科研成果转化不了,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是没有在生产上反复实践。”她说。   
  肖国华说,以前他们研究出来成果,获了奖,推不推广、老百姓用不用就不用管了。现在研究与推广组成一个团队,有任务指标,要考核起了多大示范、带动作用,推广到什么规模。   
  他今年4月底就到白洋淀了,要一直待到11月。从去年以来,他们和安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在白洋淀建立了2个示范点,示范面积900亩,推广面积近1000亩,探索出虾蟹综合高效养殖模式2种,分别比传统养殖方式每亩增加利润1500元和1000元以上;完善了青虾规模化、工厂化人工繁育技术;申报发明专利2项,制定地方标准2项。   
  白洋淀清泉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是示范点之一,法人代表田晓青深受传统养殖方式之苦。他说,现在看到希望了,今年来订虾苗的挺多,效益应该不错。   
  据介绍,到目前为止,11个创新团队正围绕157项重点建设任务,开展重点课题科研攻关和先进技术集成与示范,150多个示范基地把“印在纸上的技术”变成了“长在地里、养在场里的样板”,在新品种、新技术和经营机制方面引领、示范。(李继学 陈虹 张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