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环保局副局长出版小说 讲述“霾里霾外”的故事

21.01.2015  16:46

2014年12月10日清晨,京津冀地区遭遇雾霾袭扰,在河北廊坊燕郊酒厂公交车站,一群北京上班族在等待公交车。

李春元(右二)在广场上宣传环保。

2014年10月8日,河北廊坊受雾霾影响能见度极低。CFP供图

2013年6月18日,河北廊坊扬芬港镇东寨上村,一家被查封小电镀厂外的风水墙。CFP供图

河北廊坊环保局副局长李春元出版长篇小说《霾来了》。霾是当仁不让的主人公,弥漫在小说里的各个角落,而现实源源不断为作者提供创作资源。有处细节看上去颇为夸张——“市区内近期连续发生数起蒙面人借雾霾深夜入室盗窃案”,而李春元称自己正是从现实里获取的灵感。某地前段时间有家工厂被盗走一枚放射源,分管辐射工作的李春元调来监控视频一看,“偷盗的人脸上蒙着面,刚好这天雾霾重,监控画面也雾蒙蒙的,看不清楚”。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一个地市级环保官员,李春元有两重世界,现实的和虚构的。

现实中,他是河北廊坊环保局副局长,还是当地分管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官员之一。在这块市区距离北京天安门广场仅40公里的土地上,他成为对空气质量最敏感的人之一。

虚构的是他笔下的世界。去年,他出版了一部环保小说《霾来了》。在这部24万字的长篇小说里,人物角色都跟雾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有政府官员,也有生活在霾中的普通人;既有官场中的纠葛,也有普通人的困顿和思考。

这部出自环保官员之手,旨在反映和影响现实的虚构作品,在现实维度里制造出热度。在环保圈子里,它一时间炙手可热。因为其中涉及环保官员问责的情节,并再现了这群基层官员的尴尬处境,所以被一些环保官员视为“工作指导手册”。而书里不可避免地描述了雾霾在生活里的种种痕迹,在不少普通读者眼里,它成了兼具专业性和故事化的“防霾生活指南”。用李春元的话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情节基本上都来源于现实。

对李春元来说,建立虚构世界相对容易,他可以自由地编织情节甚至掌控霾的踪迹,这给他带来相当大的成就感。而现实里,这位环保官员深感,跟它的斗争,每前进一步,都要使出浑身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