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玉:闲说我的姓名字号

21.08.2015  19:14





王进玉书法欣赏



王进玉书法欣赏

  王进玉,笔名天遥,安徽宿州人,现居北京,知名青年学者,艺评家、作家、书法家。在报刊、杂志、网络等专业性媒介发表艺术评论、诗词、散文、杂文等百余万字。出版有评论集《发现》、诗文集《爱在继续》、书法集《王进玉自作诗词书法》等多部,并曾举办个人自作诗词书法展等。被权威媒体及圈内人士评价为“最具新锐思想的青年评论家代表”“最具艺术典范的青年艺术家代表”。现为中国新水墨画院研究员、研究部副主任、西泠印社《发现》评论丛书执行主编、北京艺术公社学术顾问。

  其艺术评论代表作品有《危险的中国当代书法》《成为书法家,你够格了吗》《虚假的跪拜,折寿了谁》《谁扭曲了艺术家的脊梁》《立身养气为当今绘画之第一要务》《风格论》《谈有关艺术与评论、艺术家与评论家的相关问题》等。其诗词、散文代表作品有《晚秋》《长相思 人生》《破阵子 江南》《水墨画中话》《母亲花》《采莲归》《青春是一场旅行》《爱是手心,情是手背》等。

  姓名自古至今一直有着,“”“”却于当下不多见了。但也并非完全没有。

  在我熟悉的当代文艺家里就有这么几位,如饶宗颐先生,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冯其庸先生,字其庸,号宽堂;林岫女史,字苹中、如意,号紫竹居士、颐阳书屋主人,等等。

  同样,我也有着自己的姓名字号。并非附庸风雅,我是真喜欢!喜欢这种文化,以及其中所包蕴的丰厚的内涵!

  《礼记•檀弓上》有句话叫:“幼名,冠字。”孔颖达也阐述说:“名以名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讲的是人要在出生三个月时起名,在二十岁时冠字。

  所以,在我三个月左右家人便给我起了个名字叫“进玉”,取自《周易·乾》:“君子进德修业。”和《新论·妄瑕》:“伯夷叔齐,冰清玉洁,以义不为孤竹之嗣,不食周粟,饿死首阳。”两个典故,以期望我今后能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扩大功业建树,并始终保持心地纯洁、品行光明端正。事实上我也一直都在努力进取、严于律己着。

  而关于我的“”——“玉子”,则是在我二十岁生日那天为自己取的。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即名与字要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采用了“原名加辞”这一方式,给我们做参照的有东晋大政治家谢安,字安石;唐代大诗人杜牧,字牧之等。

  也许有朋友会问道:为什么你在“”的后面加上一个“”字呢?其实,说来话长,这与我的童年有关。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玉子”是公婆,以及儿时的伙伴们对我的亲切称呼。公婆给我的深深的疼顾、伙伴们给我的无尽的快乐,这些均使我永生难忘。而如今二老已仙逝多年,伙伴们也都各奔东西,且少有联系。为记住那段曾经的时光、那份深厚的情感,更加为缅怀我尊敬的外公外婆、思念我可爱的儿时伙伴,所以我决定用“玉子”来做为我的“”。当然,这里也包含了对自己的规勉和希望,君子比徳如玉,因此要像美玉一样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徳、道等诸多可贵的品格。

  最后再说说我的“”。众所周知,“”是“”的固定的别称,又叫“别号”。古代的文人大都会给自己起个“”,用来自由地、尽情地抒发个人情怀、标榜个人情操。在别号中比较常见的如“居士”“山人”等之类,均是为表示拥有别号的人对功名利禄等的不屑和鄙视。

  我的号为“天遥”、“天遥居士”,取自己曾写过的一句“志向同天高,行程比路遥”中的两个字而得之。我曾不止一遍地对自己说:天有多高,人的志向就要有多高;路有多远,人的行程就要有多远。这自然是自我的一种要求和期许,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恒心与毅力,我想将会贯彻我的整个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