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代表 许皞委员两会期间受媒体关注
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阳春三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京隆重召开。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局之年、供给侧改革元年、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攻坚之年的大背景下,今年的“两会”更加举世瞩目,“中国议题”引来全球关注。
“两会”期间,我校全国人大代表王志刚校长、全国政协委员许皞院长同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齐聚人民大会堂,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共话改革发展,受到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王志刚校长就省部共建高水平学科、教育公平、农业科技推动贫困地区脱贫、“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等问题接受了媒体采访。许皞院长就在北京周边建设专业养老城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摘选了媒体报道两位代表、委员的部分内容:
10、 商以求同 协以成事
12、 广纳群言 广谋良策 广聚共识
1、王志刚代表:建议河北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水平学科
《中国教育报》 (2015年3月17日 03版)
本报讯(记者 曹曦)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提出支持河北高校建设省部共建学科的建议。
王志刚认为,应在河北省重点高校实施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即在河北省与教育部共建的6所重点骨干大学中,筛选水平相对较高、与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学科,实行与教育部共建,建设经费由教育部与河北省共同分担。以研究教学型学科为目标,5年一个周期,争取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
王志刚建议,一是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规划,由教育部具体指导,河北省政府具体抓落实;二是学科数量以30个左右为宜,每个学科5年建设经费1亿元左右;三是出台具体政策鼓励京津高校、科研单位专家到平台工作;四是纳入此计划的学科,全部纳入本科一批招生。
2、王志刚代表:支持河北高校建设省部共建学科
《河北日报》(2016年3月7日) 03版
本报讯(记者王敬照)“京津冀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但是分布极其不均衡。河北省高校在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不仅人才引进困难,一些业务骨干也流向京津高校和科研单位。”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建议,与京津地区的一流高校合作,在河北省重点高校实施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近年来,河北省的青年人才流失十分严重。”王志刚代表介绍,高中学生毕业考大学时,一流的学生首选“北上广”高校,而且这些学生大多数不再回河北就业;在河北重点骨干大学就读的本一、本二学生,毕业报考研究生时又是极少选择河北高校。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河北省人才队伍匮乏。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王志刚代表建议,在河北省与教育部共建的6所重点骨干大学筛选水平相对较高、与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学科,实行与教育部共建,建设经费由教育部与河北省共同分担,五年一个周期,争取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这样既可以吸引高水平人才来河北高校工作,又可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本科生就读。”
对于学科平台的建设问题,王志刚代表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要把省部共建学科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规划,由教育部具体指导,河北省政府抓落实;出台具体政策鼓励京津高校、科研单位专家到平台工作,对河北省内入选平台建设队伍的专家,其子女参加高考享受京津户口待遇;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实行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国内国外联合培养等途径,为河北省输送优秀后备人才。
3、高考一张卷到底好不好?代表委员:这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高考,一直是全国两会上的热门话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呼吁,出于公平考虑,应尽快恢复全国统一命题,把高考当作“一盘棋”考虑,也就是咱们俗称的“高考一张卷”。
这个话题,网友们早就展开了热烈讨论,支持者“力挺”全国一张卷,认为这样是“一碗水端平”,又可以给学生“减负”,还能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何乐而不为呢?也有人提出,各地情况不同,应该“因地制宜”;答题一张卷,招生计划不变意义不大。究竟,“全国高考一张卷”,好不好?
代表委员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说,大家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尺度下,反映大家考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高考公平。但是高考一张卷解决不了教育公平的问题,实际上最关键的是招生计划。
4、王志刚代表:科研人员要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中国网 2016-03-14 09:39:29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2016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强化科技同经济的对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呢?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际,农业科技成果又如何才能真正推广应用到贫困地区呢?就这一话题,我们特别采访到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
中国网:王校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畅的问题,您认为科技和经济发展之间为什么会沟通不畅呢?这个链条上面究竟有哪些环节需要打通?
王志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们很多的成果和专利锁在保险柜里头,转化不出去,这是我们长期以来想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起来,重点是科研体制和科研选题,这是正解。过去我们科学研究主要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自己研究出来的,虽然很多的选题也是来源于生产一线,但是它毕竟和生产一线还是有距离的,所以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现科技和生产的一种合作,真正要体现以企业为创新的主体。
这种创新主体一定要把科研人员作为创新主体的主人,而不是作为客人。科研人员不是搞科技服务,而是共同地搞研发,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去有股份,去任职,建立长期的经济共同体。这样科研人员在生产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研究,随时转化,就不会再说科研成果转化率是百分之多少,那么它一定是100%。
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的问题,重点是科研人员一定要和企业结成利益的共同体,这是我在长期科技服务当中所悟出的一个道理,不然的话,这个问题还是解决不了的。如果我们科研的选题更多的是通过科技部的发布,通过我们科研人员申报的成果,它和生产是有距离的。比如说我们河北省长城汽车作为民营汽车在中国发展的最好,它的理念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古语告诉我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实际上科技促进生产应该是日积月累,一天进步一点点,这样累积起来,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往前走,回头一看,前进了一大截。不是说组装好一个很大的成果,马上去转化,我们的原子弹,我们的卫星,都是在一边研发,一边转化过程中,而不是说你研究好一个很好的卫星的专利,你去转化,它是飞不上去的。 100%的来自生产的需求,它就会100%地转化。
中国网:我们现在的体制对这方面的支持大概是什么样的?
王志刚:现在的体制在这方面还是有限制的,虽然我们鼓励研究人员到企业去,但是我们很多的政策还受到了限制。比如说像科研单位、高校,很多的有成果的科研人员,他都在高校和科研单位担任了一定的行政职务,我们现行的政策又不允许他们到企业去兼职,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所以我建议不要把高校和科研单位这种担任一定行政职务的人员等同于政府公务员来看待,要解放他们身上这种束缚,真正把生产力解放出来,让他们心无旁鹜地、没有后顾之忧地去投入到与企业共同研发当中去。
中国网:您觉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行创新,他的动力怎么样?强不强?
王志刚:中小企业的创新实际上也是企业的选择,中小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来源于市场的驱动。如果它低端的产品在市场上能够销得出去,它就没有创新的积极性,因为创新要付出代价的;当它这产品在市场上不受欢迎了,它不创新,它就没法生存了,这种东西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中小企业它没有自己的研发力量,要吸引科研人员去成为这些中小企业的研发力量,促使企业要拿出它的研发经费,这样它有研发力量了,再有市场的压力,它创新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中国网:您刚才说科研人员到企业去的主要激励机制可以是股份制,现在我们有成功的案例吗?
王志刚:现在很少,因为我们的政策还在限制。
(记者:孙婉露 摄像:王一辰 后期:周姗姗 责编:宋若冰)
5、王志刚:农业科技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 2016-03-16 08:55:42 来源:中国网 作者: 张钰
3月13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接受中国网记者的采访。
中国北京讯(记者郑亮)3月13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在谈到精准扶贫问题时表示,农业科技会推动贫困地区打响脱贫的攻坚战,但是现阶段依靠科技帮助农民脱贫还是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
王志刚表示,现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很多的成果和专利锁在保险柜里头转化不出去。“这是我们长期以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过去我们科学研究主要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自己研究出来的,虽然很多的选题也是来源于生产一线,但是它毕竟和生产一线还是有距离的,所以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现科技和生产的一种合作,真正要体现以企业为创新的主体。只有大力发展这种合作,讲科技成果进一步的应用到扶贫攻坚的第一线,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带动贫困地区的群众科技致富。”
在谈到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的问题时,王志刚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是科研人员一定要和企业结成利益的共同体。“这是我在长期科技服务当中所悟出的一个道理,不然的话,这个问题还是解决不了的。如果我们科研的选题更多的是通过科技部的发布,通过我们科研人员申报的成果,它和生产是有距离的。比如说我们河北省长城汽车作为民营汽车在中国发展的最好,它的理念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古语告诉我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实际上科技促进生产应该是日积月累,一天进步一点点,这样累积起来,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往前走,回头一看,前进了一大截。”
6、王志刚:“互联网+”才能带来全新的现代农业
2016年03月10日 21:36 来源:中国经济网
3月10日,王志刚代表、李成贵委员、霍学喜委员,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在线访谈”栏目,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怎么改”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王志刚。中国经济网张相成/摄。
3月10日,“中经在线访谈”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0日讯(记者 佟明彪)“‘互联网+’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尤其在培育著名商标,促进优胜劣汰等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王志刚在做客中经在线访谈时这样指出。>>> 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王志刚认为,在看待互联网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促进时应该区别好“互联网+”与“+互联网”。“过去我们是‘+互联网’,更多的是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来完成一些事情,那是比较初级的,而‘互联网+’应该是经营模式必须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才能够完成,才可能实现,离开它这个事就不要谈了,而不是仅让互联网做一个帮手。”
他表示,过去的“+互联网”只是效率的提高,现在的“互联网+”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比如说产品质量的追溯系统,在销售环节中如何让老百姓吃得放心,拿起来一个二维码一扫就知道这个产地是哪,什么时候种的,什么时候采摘的,内含物如何。要实现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把从种植到采摘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统统串起来,我认为这就是一个‘互联网+’的模式,它把整个业态都全新了,离开这个就谈不到了。”
7、王志刚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发稿时间:2016-03-12 21:2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杨茜 李川 李佳骏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在接受中国青年网采访。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茜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 杨茜 见习记者李川 实习生 李佳骏)3月10日,在全国两会期间举行的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针对某媒体提出的“西方价值观进入教材和课堂”的问题进行回答时表示,“马克思不是中国人,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开放精神”,“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我们所说的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价值观。”并就我国开展的学校德育教育,从内容、方法、功能三个角度进行了解答。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在接受中国青年网采访时表示,“所谓价值观的问题还是要加强正面的引导宣传,提高学子们的‘免疫力’,这是最好的方式。”
王志刚认为,对待西方价值观,如今信息传播的渠道方式这么多,封是封不住的,只能疏导。“我们要用自身的优秀案例对青少年学生加强教育、引导,采用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文艺作品,润物细无声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给青年一代,让他们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方式。”
8、王志刚:考分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发稿时间:2016-03-12 21:22: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杨茜 李川 李佳骏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 杨茜 见习记者李川 实习记者李佳骏)“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实际上是我国的教育方式所致。”针对近些年出现的大学生自杀、杀人等行为反映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在接受中国青年网采访时表示。
“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年轻一代,大部分从小开始就被赋予很高的期望,经常会把学习成绩当做改变人生的唯一渠道,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给学生加了很沉重的包袱。这都容易令其难以承担,最终走向极端。”王志刚说。
王志刚认为,“校园文化和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对于学生走向极端可以说是有直接关系的。一个人走向极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通常提前都有苗头。对此,我们的辅导员、同学、心理教师应该早些发现察觉,虽然不能够百分之百杜绝,但在这方面学校确实应该加强工作。”
王志刚表示,心理阳光的人一般不会走向极端,但如果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加之周边环境给予压力过大,就会导致学生走向反面。为此,王志刚建议家庭、学校、社会舆论等各个方面不应总对高分学生大加渲染。“考试分数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分数只能说明这个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其他方面什么都说明不了。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和他的社会贡献不一定存在必然的联系,所以说社会环境很重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其中学校和家庭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对于如何疏导大学生心理压力,王志刚指出,“在学校里面配备心理咨询师很有必要。再就是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例如通过班级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养成一种阳光的心态,借此来缓解、疏通学生潜藏在内心的压力。”
9 、王志刚代表:省内高校省部共建学科吸引高水平人才
《燕赵都市报》 (2016年3月7日 07版)
燕赵都市报特派记者 蔡洪坡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补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而我省发展的瓶颈在科技支撑不足,根子在人才队伍匮乏。因此,王志刚代表建议,在我省与教育部共建的6所重点骨干大学筛选水平相对较高、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学科,实行与教育部共建,为我省培养高水平人才。
王志刚代表说,从全国层面看,高校之间新一轮人才竞争已经开始而且愈演愈烈,而我省高校在人才竞争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具体表现在中青年人才引进困难,一流人才向往京津;在职中青年骨干也有不少苦于子女升大学的需要而流向京津高校和科研单位。而更为严重的是我省青年人才的流失,“高中生考大学时,一流的学生首选“北上广”高校,而这些青年才俊大多数不再回我省就业。”而在我省重点骨干大学就读的本一、本二的大学生,毕业时报考研究生时又是极少选择省内高校。
王志刚代表认为,根据我省中青年人才流失的原因,有效的对策之一是在我省重点高校实施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而且,这种高水平学科平台必须是国家层面的,具体来说,就是在我省与教育部共建的6所重点骨干大学筛选水平相对较高、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学科,实行与教育部共建,建设经费由教育部与我省共同分担,以研究教学型学科为目标,五年一个周期,争取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
王志刚代表还认为,此项举措还应有配套措施,比如出台具体政策鼓励京津高校、科研单位专家到平台工作,对入选平台建设队伍到我省工作的专家,其子女参加高考享受京津户口待遇;纳入此计划的学科,全部纳入本科一批招生;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实行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国内国外联合培养等途径,为我省输送优秀后备人才。
10、商以求同 协以成事
2015年03月11日04: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如何推进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如何更好发挥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3月9日,一场围绕上述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政协委员的兴趣,他们纷纷就此提出观点。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只要加强协商互动和讨论沟通,就能凝聚思想上的最大共识,提高政治协商质量。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共举办了19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双周协商座谈会以其内容广泛、议题具体、氛围民主、讨论深入、成果丰富,成为政协协商民主经常性平台和重要品牌。”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许皞委员说。
11、许皞委员:在北京周边建设专业养老城镇
《河北日报》(2016年3月15日) 02版 建议选粹
全国政协委员、保定市政协副主席许皞建议,在北京周边选择交通便利、自然环境较好,适宜老年人休养的地方,建设规模较大的专业养老城镇,将北京的老年人转移到养老城镇集中养老。这一举措将从根本上缓解首都人口老龄化压力。应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对在北京周边建设养老城镇进行调研,可以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为推进更大范围建设提供样板。同时将用于城市养老事业的政府财政投入适当向养老城镇倾斜,给予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文/本报记者 薛惠娟、霍晓丽)
12、广纳群言 广谋良策 广聚共识
———委员热议政协工作及全国政协2015年协商计划
《人民政协报》 2015-03-12期09版
“12日上午,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们在各小组结合常委会工作报告讨论政协工作,讨论全国政协2015年协商计划。委员们踊跃发言,为务实有效地推进政协工作集思广益。”
许皞委员:西部大开发,事关百年大计,事关国家战略纵深安全,是一个大战略的问题,要坚持做下去,要与“一带一路”的发展相衔接,建议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协商,推动这一战略进一步向纵深实施。
13、许皞委员:未来种地还看新型职业农民
《人民政协报》2015-03-13期17版
在许皞委员看来,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概念,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说明这已经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问题,其中突出的焦点,就聚在“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问题上。
两会上,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农业界委员讨论的重点,但在全国政协委员许皞看来,与粮食安全相比,未来谁来种地这个问题也很重要。
“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用先进的管理方式让农业走上市场化与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这都需要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去实现。”许皞表示。
事实上,这不是许皞第一次关注此问题。早在2004年全国两会期间,许皞就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未来谁会种地》的文章,引起了代表、委员的热议。“那时我已经发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许皞从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入手,分析判断未来农业将会出现“用工荒”,农村适龄人口不会种地的问题。
此后数年时间,他一直关注研究此问题。今年两会上,许皞提交了《关于强化农业院校培养高端职业农民的建议》提案。
“十年前我担心的是‘未来谁会种地’,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到‘未来谁来种地’,如果再不重视,未来农业真会出现无人种地的现象。”许皞说。
“我国还有0.54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但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3%。”许皞说,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还会有更多的农村青壮劳动力离开农业,劳动力组成对现代化的综合农业知识和技术已到了难以接传的状态。
然而,随着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专业经营逐渐发育,农民职业化、高知识化、高技术化、高组织化是历史必然。“现代农业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新的培训体系和方式。这其中,培养足够数量的高端新型职业农民最为重要,他们将成为其他新型职业农民的‘领头羊’。”许皞说。
对此,他建议,农业院校尤其是省级高等农业院校应该成为培养高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阵地。国家应出台系列配套政策,给农业院校适量公费招生名额,专门用于高端职业农民培养,并将高端职业农民资格认证等级列入国家职称系列,解决“招得来”;按资格证书等级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其标准可略高于国家其他行业水平,解决“留得住”;要求规模以上土地经营单位、合作社、农场等必须有一定数量持有高端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享受国家相关农业优惠政策,解决“用得上”。
许皞还建议,在政策上,应对致力于回乡自主创业的高端新型职业农民给予信贷、土地、税收、保险、财政、社会保障等优惠支持。
14、许皞委员:在北京周边建“专业养老城镇”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6-03-07 10:15:11
正提请人大会议审议的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养老业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纾解的重要内容。目前,北京市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300万,据测算,到2050年将达到650万。如何破解都市养老困局,如何让京津冀跨区域养老走得更远,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国土资源学院院长许皞提出,在北京周边建设专业“养老城镇”,正所谓“少壮进城创业、老龄下乡养老,城乡人口置换,保持城市活力,老幼各得其所。
现状: 北京老年人已超过300万 城市老龄人口淤积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户籍人口为1333.4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01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2.6%。这意味着,每5个北京人中,至少有1个是60岁以上老人。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将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长,仅按户籍人口推算到205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超过650万人。”许皞委员告诉记者。
许皞委员说,不仅如此,经济条件好的非北京户籍人员进京养老以及随子女进京养老正成为时尚,未来北京老年人口要远远超过650万人。
再加上雇用保姆和养老服务人员,为了养老就有一千万左右人口占据现代化京城,会给北京生活、生产以及城市社会管理到来众多压力。
“已经退出生产第一线的城市老年人过多会造成城市老龄人口淤积、人口新陈代谢减缓、少壮进京创业空间短缺、城市活力下降等问题。”许皞委员说,为了维持北京城市活力,发挥已有城市各类资源优势,让更多的少壮人员在北京有劳动空间,城市“摊大饼”式外延难以避免,已经显现的大城市交通拥挤、生活不便利等弊病会更加严重。
政策:京津冀三地跨区异地养老已达成共识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养老业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纾解的重要内容,目前,京津冀三地跨区异地养老已达成共识。
去年11月6日,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签署《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在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区划地名管理等十个方面开展合作。今后,三地将共同推动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北京老年人异地养老将迎来更多好消息。
协议提出,三地要协同规划布局养老机构,引导鼓励养老服务业积极向北京之外疏散转移,探索开展跨区域购买养老服务试点。
此外,三地还要合力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和户籍障碍,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救助补贴等方面做好政策制度对接,促进制度体系渐进融合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据了解,协议提出,要发挥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多主体作用,围绕京津冀打造互补互利的养老服务集群,鼓励实力强的养老企业走跨区域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道路。助推三地养老服务产业协同发展,谋划建设养老服务产业园区,打造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支招:在北京周边建设“专业养老城镇”
如何破解都市养老困局,如何让京津冀跨区域养老走得更远?许皞委员表示,养老业向首都外围纾解也是非首都功能纾解的重要内容,在北京周边打造“专业养老镇”是多快好省的可选之路。
他建议在北京周边选择交通便利、自然环境较好,适宜老龄人修养的场所,建设规模较大的专门服务于养老的城镇,将北京已退出生产第一线的老年人转移到养老城镇集中养老,称其为 “养老城镇”。
养老城镇是以养老功能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将老年医院、老年护理、老年学校、老年用品研发与生产、节假日探亲旅游、爱老敬老活动、慈善事业、老年餐饮、老年保健、老年文化服务、社区农业园、老年再创业、亲情幼儿园等服务业和产业集中投放,发挥养老规模效应。
“将从生产第一线退役的城市老年人从城市转移到周边养老城镇,可从很大程度上减轻城市人口压力,为年轻人借助城市优越资源创业让出有效空间。促进城市人口新老替换,维持城市活力强劲。”许皞委员告诉记者。
学土地资源的许皞委员还曾专门去环北京的涞水、定兴等地进行调研。
他说,在平原区可以结合农村居民点土地综合整治,将一些分散低效利用的农村居民点适当合并,建设较大规模养老城镇,能大大提高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
在山区可以交通干道为依托,以干道两侧沟谷枝杈为单元,单元之间为邻为伴,利用山区闲散未利用地,随坡就势建设较大养老区片群,能激活山区未利用地的潜力,带动探亲旅游业发展。从土地利用角度看大有潜力可挖。
编辑:宣传部 师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