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代表 许皞委员两会期间受媒体关注

13.03.2015  18:10

  春回大地,生机盎然。三月的北京,举世瞩目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我校全国人大代表王志刚校长、全国政协委员许皞院长同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齐聚人民大会堂,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积极建言献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力量。

  在今年的两会上,王志刚代表、许皞委员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受到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王志刚校长就加快制定山区生态保护法、创业者要有创新功夫、建立山区生态补偿制度、大学生要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等问题接受了媒体采访。许皞委员就雾霾怎么治、强化农业院校培养高端职业农民、农田生态保护列入政绩考核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摘选了媒体报道两位代表、委员的部分内容:

   1、 3月11日,《人民日报》在“让每个人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专题报道中,发表了王志刚代表的建议:

   加快制定山区生态保护法

  山区是生态、资源的“高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科技人才的“低谷”,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态的双重任务。但现在不少山区看重局部利益和眼前发展,更愿意抓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山区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现象非常普遍。

  建议通过制定国家山区生态保护法,进行山区与平原、沿海地区的利益调节,推动山区走环境友好型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道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平原区以及城市作为山区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要反哺山区;相关部门要对山区进行的一切生产建设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并定期对山区生态状况、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划分生态脆弱区,进行更好的保护。

   2、 3月7日,新华网以“保生态和拔穷根如何兼得 代表呼吁立法促进山区‘两全其美’发展”为题,报道了对王志刚代表的专访。

保生态和拔穷根如何兼得 代表呼吁立法促进山区“两全其美”发展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巩志宏 齐雷杰)“山区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平原、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但山区至今仍是我国最落后地区,90%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和全国80%以上的贫困人口都在山区,生态破坏问题也不容忽视。”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呼吁,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应立法促进山区生态保护,改变“生态高地”普遍为“经济低谷”的尴尬现状。

  王志刚说,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实现我国整体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山区至今仍是老少边穷最集中地区,其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发展不仅严重滞后于沿海、平原和大城市,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多年来,山区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资源过度开发现象严重,生态环境已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一些地区物种减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污染等系列问题已相当严重。

  王志刚认为,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将山区分割成不同的行政区域来管理,现有的法律法规各自着眼于水、森林、土地等山区某一方面资源而设定,法律条文之间各自独立,容易导致各自为政、权责不明等问题,不利于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他建议制定一部系统、综合、完整的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法。

  他建议,应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以山区、平原和城市作为同一个生态系统来制定山区生态保护整体规划。具体应包括生态主体功能区划分、矿藏保护与合理开发、废弃矿山和尾矿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分配、利用等。

同时,建立山区生态补偿制度。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平原区以及城市作为山区良好生态环境受益者,均要反哺山区,为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做贡献。县级以上政府应设置综合管理机构,依法对山区所有生产建设活动进行监督管理,防范生态破坏问题。

   3、 3月7日,《中国教育报》 以“新常态下,创业者要有创新‘功夫’”为题报道了代表委员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与建议,王志刚代表认为:

  在经济新常态下,鼓励大学生创业是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举措,但一定要把握好方向,必须具备创新基础,“我们学校也有学生说要去创业,我就跟他们说,如果是搞个小卖部、搞个小饭馆,那就要慎重考虑了,还是先打好学习基础”。

  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先天不足,“老师们不是企业家,在创业方面都不是什么高手。让一批没有搞过企业的、自己没有创业的人去搞创业教育,怎么能搞好?”

   4、 3月7日,《河北日报》以“建立山区生态补偿制度”报道了王志刚代表的建议。

建立山区生态补偿制度

  本报讯(记者王敬照)“与沿海、平原相比,山区生态建设任务更重,发展经济的基础差、难度更大。”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山区生态保护法,建立山区生态补偿制度。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平原区以及城市作为山区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均要反哺山区。

  “山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态的双重重任。”王志刚介绍,从山区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发展而言,山区更愿意抓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山区的发展不仅仅是山区自己的事情,国家应该通过立法进行山区与平原、沿海地区的利益调节,依法对山区发展予以重点倾斜和支持,依法要求沿海、平原和大城市对山区给予生态补偿等。

  “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将山区分割成不同的行政区域来管理,现有的法律法规各自着眼于某个方面,法律条文之间各自独立,容易导致各自为政、权责不明甚至互相矛盾等问题,产生管理上的空白区,不利于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此,王志刚建议,制定一部针对山区的系统的、综合的、完整的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法。“这样就可以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以山区、平原和城市作为同一生态系统,制定山区生态保护整体规划。”

        5、 3月5日,《河北新闻联播》报道了王志刚代表关于“建立山区生态保护法”的建议。

        6、 3月11日,《河北新闻联播》“两会深一度”栏目以“全面建成小康:如何让贫困地区不掉队”为题,报道了对王志刚代表的专访。

   7、 3月12日,中国新闻网在“人大代表履职素描:把脚踩进泥土里 为民发声有底气”的报道中说:

  在已是两届人大代表的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看来,现场会场讨论氛围激烈了,照着稿子念的少了,说自家房前屋后小事少了,深入调查的高质量建议多了,抢着发言的多了,人大监督也在进一步加强,委员长的报告在代表中引发了如何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的讨论。

  从2008年起,作为召集人,王志刚同多名河北省全国人大代表,连续3年赴张承地区就京津周围生态补偿机制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他说,现在从国家层面上生态效益补偿力度越来越大,“我们的建议在国家层面得到了体现”。

      8、 3月9日,中国青年网以“大学生应走下网络 走出宿舍 走向操场”为题报道了王志刚代表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建议。

大学生应走下网络 走出宿舍 走向操场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志刚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

中国青年网记者裴清波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李延兵)“三好学生就是学习好、身体好、工作好,每个人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否则将来在自己的事业以及对国家的贡献上都会大打折扣。”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志刚就青少年体质问题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广大青年,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青年人既要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要把身体搞得棒棒的,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将来才能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磨刀不误砍柴工,体育锻炼和学习不矛盾,一个好的体魄可以让学习效率提高,王志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当下大学生应该加强体育锻炼。他说:“年轻时,越到关键考试越要坚持锻炼。我在考研究生、考博士期间,越紧张就越是坚持每天锻炼,学习效率非常高。体育锻炼蕴含着很多人生哲学,比如克服困难,磨练耐力、提高团队精神等,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人的世界观。”

  王志刚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从小接受应试教育,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经历各种培训班,让学生无暇顾及体育锻炼,导致现在的大学生体育素质比以前差了不少。

  “我们那个时候国家很贫穷,体育设施很差,但是大家都积极锻炼。现在的体育设施很多,但是利用率很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体育技能下降。”所以王志刚建议大学生应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抽出时间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这样才能提升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做到全面发展。

   9、 3月6日,《燕赵都市报 》以“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为题报道了对王志刚代表的专访。

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现状:山区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山国家,山区面积649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2/3,全国约5亿人口生活在山区。”王志刚代表介绍,与沿海和平原相比,山区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山区作为全国的“生态高地”,是绝大多数河流的发源地,是山前平原区地下水最重要的补给源,是广大平原区重要生态屏障。其二,山区是全国自然资源的高地,山区的土地、矿产、水利、动植物等资源远较平原丰富。其三,山区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低谷”,由于诸多原因,山区至今仍是落后地区,是老少边穷的集中地。然而让人痛心的是,目前,我国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沙尘暴常有发生,部分地区植被少、土层薄,荒漠化、石漠化严重,山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问题:现有相关法律各自为政

王志刚代表感慨说,山区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态的双重任务,从长远发展而言,山区走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之路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无奈地是,不少山区则看重局部利益和眼前发展,更愿意抓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山区资源过渡开发和浪费现象非常普遍。”

除此之外,王志刚还介绍说,目前我国对山区管理上存在缺陷。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将山区分割成不同的行政区域来管理,尽管国家已经颁布了《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但目前现有的法律法规各自着眼于某个方面,其内容主要是针对水、森林、土地等山区某一方面的资源而设定,法律条文之间各自独立。“如此带来的弊端就是导致各自为政、权责不明、甚至互相矛盾,产生管理上的空白区。”

  方案:制定山区生态保护整体规划

王志刚说,要实现《山区生态保护法》立法,则要解决以下问题: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以山区和冲积平原为同一生态系统,制定山区生态保护整体规划;建立山区生态补偿制度。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平原区以及城市作为山区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要反哺山区;相关部门要对山区进行的一切生产建设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并定期对山区生态状况、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划分生态脆弱区,进行更好的保护。

   10、 3月11日,《人民日报》以“商以求同协以成事”为题报道了委员委员热议“政协协商民主”的情况,许皞委员说,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只要加强协商互动和讨论沟通,就能凝聚思想上的最大共识,提高政治协商质量。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共举办了19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双周协商座谈会以其内容广泛、议题具体、氛围民主、讨论深入、成果丰富,成为政协协商民主经常性平台和重要品牌。”

   11、 3月12日,新华网以“强化农业院校培养高端职业农民”为题报道了许皞委员关于解决农村“谁种地”问题的建议。

强化农业院校培养高端职业农民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于文静、王茜)当前,农业劳动力数量逐年减少,总体素质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数,出现了明显的“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现象。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院院长许皞建议,强化农业院校培养高端职业农民的作用,促进解决“谁种地”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农村劳动力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兼业农民日益增多,城镇化过程中将有更多农村青壮劳动力离开农业,现代化综合农业知识和技术在农村难以接传。随着土地流转加快,农民职业化、高知识化急需加快发展。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许皞委员表示,过去的农民培训主要针对小农户经营方式下的单项技术培训,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农业发展要求。要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在培养高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阵地作用,使高端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创新者、知识技术的传教者、高素质的管理者,成为职业农民的“领头羊”。

      许皞建议,鼓励农业院校参与高端职业农民培养。根据当地农业特点,建设各自的课程体系。提高实地实训比例。学生来源可以是高考生源,也可以是达到一定规模以上农业经营主体推荐的定向培养人员,还可以是涉农中专或专科毕业生。建立高端职业农民资格认证制度。对回乡自主创业的高端新型职业农民给予政策优惠支持。

      “‘招得来、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是培养的落脚点。”许皞建议,给农业院校适量公费招生名额用于高端职业农民培养;给乡村一定数量引进高端新型职业农民的户籍指标,可自愿选择城镇或农村落户,鼓励返乡落户;按资格证书等级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要求规模以上经营主体需有一定数量高端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对贡献大的高端新型职业农民给予奖励。

   12、 3月8日,《河北日报》以“农田生态保护列入政绩考核”为题,报道了许皞委员对农田生态保护的关注。

农田生态保护列入政绩考核

  本报北京3月7日电(记者薛惠娟、叶娟娟)“长久以来,人们更多侧重于对农田生产功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对其生态功能关心不够。”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院长许暤建议,建立京津冀地区农田生态奖惩制度,将农田生态功能保护列入政绩考核体系,分层次分解农田生态功能提升和保护的责任。

  “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构成基础看,京津冀地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加强京津冀地区农田生态功能保护和提升,将对该地区的生态状况起到重大作用。”许暤建议,深化细化对京津冀地区农田生态功能调查评价研究,对其现状、存在的问题、生态容量、可提升的潜力等开展调查评价,摸清家底,找到主要问题,分类分区明确农田生态功能建设的方向。制定京津冀地区农田生态功能建设规划,设定各地区农田生态服务价值基本保有量红线,分类分区分时段循序渐进,开展农田生态功能建设,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他建议借鉴耕地保护运行机制,在现有耕地占补平衡测算指标中加载农田生态服务价值占补平衡内容,对挤占农田的其他行业项目进行改变用途前后的生态价值测算和对比,引发生态损失的承担生态补偿责任。

   13、 3月6日,河北电视台《河北新闻联播》“新闻深一度”栏目以“治霾:怎么治”报道了对许皞委员的专访。

   14、 3月9日,河北电视台《河北新闻联播》报道了许皞委员关于“强化农业院校培养高端职业农民”的建议。

   15、 3月11日,《北京晨报》以“产业布局先摸生态家底”为题,报道了许皞委员关于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建议。

   产业布局先摸生态家底

许皞:不能突破农田生态红线

  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修复和保护是一个重要领域。昨天,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许皞(右图)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京津冀三地在规划产业布局之前,先要进行生态规划,按照各地的生态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决不能突破生态红线。

  先摸清地区生态家底儿

  许皞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需要。京津冀地区是一个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这是由地质地貌,生态气候决定的。

  在协同发展中,很多事物都要发生剧烈变化,产业和人口的布局,都要发生变化。许皞认为,目前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摸清整个地区的生态家底儿。

  许皞说,过去在生态摸底方面有过零散的研究,但对京津冀整个生态体系的主导要素、生态特征、生态基础以及生态弱点等,还缺少系统的测算。“在摸清生态家底儿后,要尽快拿出分区域的生态规划。我们才能清楚,今后在这个区域中要发展什么,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避免对生态的伤害。”许皞指出,如果这个地区的生态基础被破坏了,那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而且生态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一旦发现问题已难以回转。

  生态规划先于产业规划

  北京疏解非核心功能,外迁一些企业,生态规划必须先行。许皞认为,先确定未来一个地区可能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工业、人口、城镇等要发展到什么程度。然后分析当地的生态基础要保留到什么程度才能够承受这种发展。“这笔账不算清了,所有生态环境问题都是没有根基的。”

  许皞表示,现在的雾霾为什么在京津冀地区表现得特别严重,并不是这个地区生产过量,比其他区域多很多,而是很多产业布局不合理,摆放错了地方。

  许皞说,现在京津冀地区的一些城市,大都位于山前平原,属于背风向阳的地形,水土条件好,适合人居,但摆放冒烟的工厂就不合适,空气流通不畅。因此,做好布局,不仅能够减少污染,还能够节省生态资源。

  还有人口问题,过密或过稀都是浪费。比如京津冀地区北京、石家庄等一些大城市,过多的人口会造成生态无法承受。

  耕地生态红线不能突破

  许皞建议,京津冀地区要率先推行农田生态补偿机制。占用一亩耕地,不仅要赔偿农田产出损失,还要提出生态损害补偿。生态损害补偿标准可以通过一定的评价体系来确定。

  许皞说,他今年的提案就是建议加强农田生态功能的提升与建设。“希望京津冀地区在‘十三五’期间能够完成农田生态基础调查,制定每一个地区的适宜发展项目。”

  除了规划,就是要加强管理,划定生态红线。许皞强调,农田耕地面积的红线不能突破,农田生态红线同样不能突破。

 

整理:宣传部 师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