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初:高考扶贫政策别成“唐僧肉”

15.09.2014  12:38

    在高考改革大幕开启的背景下,各地重点高校通过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专项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门学子”倾斜,成效明显且获得各界好评。但是,一些地方出现的政策执行“走样”的苗头也值得警惕。(9月14日新华网)

    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公平最直观的体现之一。其本身是一个不小的课题,需要通过法律、政策来保障维系,同时也有赖于业界及社会的良心来共同呵护。

    扶贫先扶智,高考扶贫政策让一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通过一定的政策照顾进入大学学习,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甚至能帮助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地方未来的发展。我们乐于见到这种扶贫行动。现实中,这样一个政策照顾,争抢者众。“海南一贫困县高中老师告诉记者,不少重点高校的贫困专项和定向招生中,并未限定农村户籍要求,导致越来越多县城领导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读书,而是送往贫困县高中就读。”官二代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合理享受高考扶贫政策倒也无可厚非,但就怕在“拼爹”之下令高考扶贫政策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对此,必须要打上制度的“补丁”。一方面,要对高考扶贫政策本身加以完善,不要让人有太多的政策漏洞可钻;另一方面,对官员利用职权为子女亲属争夺高考扶贫政策不当利益的行为,一旦发现就必须从严惩治,打消那些“拼爹”的念想。

    在这里,我想起了“1946年有三个女孩子考清华落榜”的故事。那三个女孩分别是梁再冰: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的女儿;冯钟璞:清华大学文学院长冯友兰的女儿;梅祖芬: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女儿。三个女孩的落榜,让人看见了教育界的公平和良心。我看,高考扶贫政策的执行,需要我们教育界的良心,亦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呵护。

    希望高考扶贫政策别成“唐僧肉”,而多些阳光操作,让它为落后地区带来更大的前途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