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反目法官止干戈 重拾亲情两老乐融融

11.10.2014  11:01
        【胡某离婚后心灰意冷、不务正业,对自己的父母置之不理、冷言冷语。越来越尖锐的家庭矛盾,让两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使胡某好好生活,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同时也为了能安度晚年,两位老人只能无奈地向裕华区法院寻求帮助,在李瑶法官的调解下,反目的家人最终冰释前嫌,家庭和睦,两位老人也在儿女的照顾下颐养天年。】

从红遍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到触动内心的心灵鸡汤《回家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无不表明人们在渴望亲情、呼唤亲情的回归。父母与子女之间是最亲密的一种关系,当有一天他们老去,我们不仅有义务去赡养、照顾他们,更重要地是要从感情上去关怀体恤他们。

家住石家庄的胡大爷和侯大妈老夫妻俩,不久前来到裕华区法院向槐底法庭的审判员李瑶倾诉,两位老人说自己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将大儿子(本案中的被告胡某)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对儿孙也照顾有加,但现在被告却没有尽到赡养义务,致使生活无法维持。二老要求大儿子每月支付赡养费用4000元。接待他们的法官李瑶见状赶紧搀扶着两位老人坐下,给两位老人倒了杯热水让他们慢慢诉说。经过沟通,李瑶法官了解到两位老人共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三个儿女也都成家立业,儿孙满堂,一家人和睦开心,其乐融融,两位老人拥有拆迁安置房两套,对于老人的晚年生活,家人之间也达成了协议,小儿子居住在小面积的房屋中,两位老人跟自己的大儿子和孙子住在大面积的房屋中,将来也会把房子过户给大儿子,两位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加起来就有6000多元,虽说已年近八旬但身体硬朗,本应是衣食无忧,尽享天伦的晚年生活。但为何两位老人要将自己的儿子告上法庭呢?

原来老人的大儿子也即本案被告胡某在离婚之后性情大变,情绪一直低落,不务正业,长期不回家照顾两位老人,即使是回家也经常是冷言冷语。最让老人无法忍受的是被告胡某对自己的儿子、老人的孙子的婚姻问题一直蛮不讲理,无理取闹,导致老人孙子的婚事耽搁,给老人的爱孙造成了极大的痛苦,甚至产生了想要结束父亲生命的极端想法。说到伤心处,老人不禁泪光闪闪。两位老人告诉李瑶法官自己并不缺钱,只是以要求儿子支付赡养费为借口,希望通过诉讼让法院能够帮助其劝说儿子回家好好生活,让儿子意识到他应承担的责任,使二老能够安度温馨舒畅的晚年。

原来简单的赡养纠纷问题,竟然另有隐情,冷漠的儿子,孤独的老人,丰富的物质生活也不能弥补两位老人心灵上对亲情的期盼。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就可以对症下药了,既然症结出在胡某身上,那么“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案件的突破口也就在于胡某了。

为了化解纠纷李瑶多次与被告胡某沟通,胡某最初的态度是抗拒、冷漠、逃避、置之不理。当李瑶法官在谈话中逐渐将两位老人的真实意图告诉被告,被告开始是不相信、不理解。他觉得自己的父母将自己告上法庭就是想在经济上控制和干涉自己的私生活,自己也是年近五十的人,同样是为人父母,以前因为父母对自己干涉太多,使自己受到了太多的束缚,所以内心一直抗拒、疏远与父母的亲情,现在得知父母的良苦用心之后,胡某对自己长期以来对父母感情的漠然,产生了深深地愧疚感。

在裕华法院法官的调解下,被告胡某转变了态度,多次主动回家探望父母,看到儿子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两位老人也原谅了被告之前的种种行为,与胡某双方一同来到法院主动撤回起诉,原、被告冰释前嫌,父子重归于好,家庭也归于和睦。

主办法官李瑶说:“处理赡养案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赡养意味着什么?‘赡养’并不等于‘赡养费’。当下的老人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充分保障,那么法院就要改变以前处理赡养案件时偏重物质给与,而忽视了对老人精神世界关注的传统模式,子女对老人情感上的关怀,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作为法官就应该对子女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提醒他们不要忽略了父母,让老人感到孤单,其实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很简单,没事打个电话,陪他们吃一顿饭,跟他们聊聊工作、生活上的锁事,就像以前父母对待我们一样用最直接最温暖的方式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   

编辑:逯永霞

文章出处:河北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