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抗战经历

02.09.2015  11:15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把父亲的抗日经历写出来,以此寄托对他的怀念!

  我父亲叫冯海义,内蒙古化德县五门沟村人,生于1908年。因受不了土匪和恶霸欺压,他十六岁时离家到东北军中当了兵。

  1937年“七·七事变”后,父亲所在的冀东保安队决定举行通县起义,誓死不当亡国奴。但起义军在北京德胜门外被日寇打散,父亲他们一部分人跑到北京城里,和一些青年学生联合起来,组织了“国民抗日军”。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父亲毅然把枪口对准了日本侵略者,尽了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

  1937年冬天,父亲跟随突围的国民抗日军到达阜平县,国民抗日军改编为八路军五支队。从此,父亲成了一名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战士。

  父亲参加八路军后,当年提了排长。后到抗大二分校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提升连长。他参加过几次较大的战役:黄土岭战役、大龙华战役、雁宿崖战斗、百团大战。在大龙华战役中,他右大腿负伤被评定为三等甲级伤残,坚毅勇敢的父亲未被伤痛打倒,仍在抗战一线浴血奋战。

  1942年是抗战最艰苦的一年,日寇疯狂向抗日根据地大扫荡。父亲调入一分区特务营二连任连长,据他讲述,这一年净在大山里转了,打击日寇的扫荡,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战士们一天到晚饿得难受,有时见到老百姓泔水缸里有个菜叶,看看四周没人,赶紧捞起来吃。衣服破了没时间补,鞋烂了露着脚趾头,身上的虱子滚成蛋;有时一夜要转移好几个村子宿营,日子在刀尖上度过。在特务营他们还要执行一些特殊任务,比如割敌人的电话线。艰苦的岁月磨砺出父亲劲如苍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父亲极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苦中作乐”、“宽以待人”、“爱惜战士”是他受人拥戴的原因。1943年的春节,父亲的连队在山沟里转悠了一年,千方百计地筹划了一顿饺子吃,全连别提多高兴了。初一一大早,正准备煮饺子的时候,山顶上的“消息树”倒了,敌人要来了,父亲急了,心想到嘴的饺子怎么也不能让它飞了呀!于是他让炊事员把火烧旺,饺子下到锅里开滚就捞,每人捞一碗、捞一帽子,边吃边转移,到底是把这顿盼望已久的饺子给吃上了,战士们心中敞亮极了!

  这一年年底,父亲由于身体虚弱被调到易县武装部,后调到怀来武装部工作。一心想上前线的他于1945年6月调到天镇县当武工队长,当时他发现日寇的汽车总是经过一座桥,给碉堡里的敌人送给养,于是决心炸了小日本的汽车。前两次行动都没有成功,第三次他自己到桥上安装地雷,结果把桥炸毁了,日寇的汽车栽到河里。

  1945年8月,日寇投降前,英勇、果敢的父亲调到察北推进支队,被任命为尚义县武委会主任、县大队长。当时他手上没人也没枪,白手起家,收编了一些被生活所迫为匪的人,组成了尚义县县大队。他们曾被国民党杂牌部队包围,但由于苏联红军的不期而至吓跑了杂牌军,之后军分区派他和苏军一起剿灭土匪中的日寇残余,促成了他和苏军的米江团长深厚的友谊。苏军十月革命“革命节”,也邀请父亲参加,他去了,还向米江团长要了四支冲锋枪和一些子弹。忠厚仁义的父亲用自己的生命诠释者保家卫国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