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炼钢工——郑久强 技术创新已是家常便饭

09.10.2015  12:01

在钢铁行业,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的郑久强是响当当的人物。从初出茅庐时的技校毕业生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技能专家,郑久强走过的是一段怎样的路呢?

在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第一炼钢厂,每炼完一批新钢,郑久强都会仔细检查一遍炉渣,看看里面铁珠的含量。

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热轧部炼钢分厂党总支书记兼副厂长郑久强:我们的目的是要把渣中的铁珠降到最少,这样的话能够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郑久强根据炉渣中的取样结果,分析、汇总了几千个数据,优化设计了10多套实验方案,最终琢磨出高效脱磷、快速倒渣等多种新技术。

郑久强:我们钢铁量消耗吨钢降低了6公斤,我们的综合冶炼成本,每吨钢降低了将近10块钱,就光石灰的消耗这一块,一吨钢降低了15公斤,这样算下来,我们每年为我们公司多创效益1300多万元。

目前,郑久强的这项技术,已被受理为国家专利。而像这样的技术创新,在他这里早已是家常便饭。去年10月份,他钻研出的“造渣、调渣、溅渣”操作法,把一个转炉从以前只能炼6000炉钢,提高到能炼17000多炉,每年多创效益2000多万元。

郑久强:过去我们讲职工要吃苦流汗,我们想在这个基础上赋予新型劳动者新的内涵,那么要做知识型、技能型的劳动者。

在钢炉前摸爬滚打26年,郑久强已经完成10多项技术革新,申报国家专利4项。他也成为唐钢历史上最年轻的炉长、全国炼钢技术比武冠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在,他正把这种创新的荣耀不断传承下去。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职工徐伟就是在郑久强的指导下,在唐钢炼钢比赛中获得第三名,从原来排名最后一位的炉前工助手,成长为唐钢历史上第一名大学生炼钢工。

徐伟:炼钢工序是十分繁琐的,往往一些小细节决定了你这一炉钢的成败。他对这些细节把握得特别好,往往别人忽视的细节他特别重视。

现在,以郑久强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培养出4名省部级劳动模范、十多名省市级技术能手,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河北台记者陈剑晨、唐山台记者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