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盐碱地“困难户”这样造林

24.05.2016  16:36

如今土地资源紧缺已成为诸多行业的发展瓶颈,林业也不例外。近年来国家林业局多次强调,要加大困难立地的造林技术攻关。“在我国,滨海盐碱地是典型的困难立地,基本均为沙质或淤泥质海岸立地,其土壤含盐量通常大于0.1%,pH值为7至9。这样的立地,树木不易成活,造林绿化难度大、成本高。”针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近日在萧山举办的浙江省花卉协会绿化苗木分会理事会上,舟山市农林与渔农村委员会林业处处长贺位忠结合舟山造林实践经验,对滨海盐碱地困难立地的规划设计、树种选择及主要造林技术进行了全面分析。

 

科学规划适地适树


“在改造滨海盐碱地时,要以改善滨海地区生态环境,增强海岸防护、抗灾减灾能力为主要目的,兼顾经济效益、景观效果,实行多林种科学布局,多树种合理配置,带、网、片、点结合的规划原则。”贺位忠表示。

“从实际需求出发,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并且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前期的检测调查论证很重要。”贺位忠指出,在造林设计之前要做好土壤盐分检测,对造林地块的泥质、盐分、地下水位和作业区气象等自然地理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同时针对滨海盐碱地困难立地条件,进行翻耕整地、开沟筑垄、造林方法、种植密度、种苗数量、苗木规格、养护管理、进度安排、经费预算等作业设计,并组织专家论证,通过评审后再实施。

在造林树种选择方面,要遵从三个原则。贺位忠解释道,首先是适地适树,即要认真科学地分析区域生态特征和主要障碍因子,根据不同的盐碱度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其次是多树种混交。通过合理配植,建立以乔木为主,多树种和乔灌结合的海岸绿色生态屏障,以利于发挥良好的生态防护功能,保持生态稳定性。同时针对滨海盐碱地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土壤酶及微生物活动微弱的特点,尽可能多利用一些豆科树种或其他固氮树种以及牧草,以培肥土壤,增强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第三,坚持乡土树种和引种驯化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贺位忠指出,滨海盐碱地造林树种少,要注重当地乡土树种资源的选择和优化,保持防护林建设的生态稳定性,同时加强树种的引进和驯化。另外,选择适生、有特色的景观树种,提高绿化档次及景观功能,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巧用技术提升品质


“滨海盐碱地造林在春、秋两季皆可,宜选择通过透雨淋洗使表层土壤含盐量大幅度下降,以及土壤湿度适宜时及时进行造林。”贺位忠表示,由于沿海地区早春干冷风比较强劲,空气和土壤均处于干燥状态,且尚有冷空气南下,故春季造林不宜过早。而对于一些常绿阔叶树种,种植时间可延至5月中下旬。“大风天气、冷空气来临时不宜造林,以静风的雾天、细雨天、雨前的阴天造林最为适宜。”

“以舟山滨海盐碱地困难立地为例,在造林时可适当密植,一般株行距为1.5米×2.0米。若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也可适当降低密度。”贺位忠表示,所选苗木一定为良种壮苗,且根系完整、顶梢充分木质化、无病虫危害。贺位忠建议,要避免外地调苗的长途运输,有利于提高苗木成活率。

在造林实践中,保水剂和控根容器苗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多年来,通过对各类保水剂的使用对比,在造林绿化中适宜采用0.5毫米至3毫米粒径的大颗粒保水剂产品,这样既能满足土壤孔隙空气通畅的要求,又可保证所贮存水分的80%至85%被林木高效利用。

容器苗控根技术是结合育苗容器、育苗基质、水肥管理等一系列因子综合作用的成果,此技术的核心是在根系顶端去除生长点。贺位忠解释道,在实际造林应用中,一般以三年生大苗补植造林。因此多选用二年生壮苗,在开春时适时移栽至直径20厘米规格的控根容器中,并采用滴灌给水继续培育。

通过对舟山新木姜子、普陀樟、红楠普通容器苗与控根容器苗移栽对比发现,与普通容器苗根系分布相比,控根容器苗根系生长情况更好,且在同等条件下,控根容器苗除上下两层外的各级根系重量要比普通容器苗超出10%以上。三个树种的控根容器苗的移栽成活率也均远超过其普通容器苗。贺位忠总结到,综合几个评价指标,控根容器苗要优于普通容器苗,可应用于滨海盐碱地困难立地造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