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深山 追逐梦想——再访山区教育扶贫工程

11.08.2015  10:48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8月上旬,正是石家庄的多雨季节。地处平山县深山区的南甸镇二青炭村15岁的赵琳皓每天都在地里帮着爸爸除草,家里的花生、玉米长得都很壮,妈妈生病在床不能下地,赵琳皓想在开学前尽力帮爸爸多干点儿活,因为“地里的收成”是全家的最大希望。

赵琳皓不知道,自从两年前进入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平山二中后,家中生活的希望就不仅是那一亩三分地了。每当看到女儿从地里回来埋头学习时,劳累的父亲和生病的母亲脸上总是洋溢起笑容:“孩子将来有了前途,咱们的生活不愁没奔头!”

走出深山接受优质教育

石家庄地跨太行山地和华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东部平原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西部地处太行山中段的山区县经济相对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生活条件较差,一直是扶贫重点地区,也是教育发展薄弱地区。

前些年,我市先后实施了综合扶贫、产业和项目扶贫、移民搬迁等多种扶贫方式,取得了成效,但均未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问题。

针对这一重大问题,市委、市政府领导经过多次调研,抓住了问题的症结:之所以长期贫困,主要在于受教育程度低,缺乏脱贫致富技能,无法走出大山彻底改变命运。另一方面,山区学校布局不合理,教学点多、规模小,学校基础设施差,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孩子上学难、中途辍学多。要从根本上促进人口脱贫,必须让孩子们下山读书就业,引导他们逐步融入城镇,以一人带一家,让山区群众生活能有奔头。

2011年,市委、市政府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在保留山区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260个教学点,用于安置难以转移的低学段儿童继续就读外,利用2至3年时间,在赞皇、灵寿、元氏、行唐、井陉、平山6个山区县,新建6所城区寄宿制初中,新、改扩建50所中心乡镇(学区)寄宿制小学,将深山区几万名中小学生全部免费安置到新校就读。力争用20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引导山区贫困群众走出大山,到城镇安家置业。

为保证这一工作尽快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将其列为“十大民生幸福工程”和“为民办的20件实事之一”全力推动。累计投入经费9.08亿元,其中建设投资7.64亿元,征地投资1.44亿元,市本级投入3.04亿元。

珍惜时光用知识改命运

从2011年到2015年,一晃四年过去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最初设定的建设56所项目学校的目标早已完成,新改扩建的6所中学和50所中心小学累计转移安置山区学生41132人,其中小学生31913名、初中生9219名。

正值暑期,走进赞皇县二中,校园内一片静谧,浓绿的植被茂盛地生长,各色花朵争相盛开,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餐厅、综合楼,砖红色的外墙配上宽敞明亮的窗户,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座县城内的中学。

赞皇县第二中学是“山区教育扶贫工程”2011年秋天新建的一所重点项目学校,目前已是全县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所全封闭寄宿制中学。

15岁的胡志丛家住赞皇深山区,从家到县城要走15公里,而且家里很穷,全家五口人就靠3分土地养活。两年前,在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帮助下,胡志丛独自一人走出大山,来到了赞皇县二中免费读书。

为快速提升山区教师的业务素质,在配齐配全专任教师和生活教师的基础上,我市在所有项目学校开展了教师培训,为教师新建了周转房,市区优质学校还与山区项目学校进行了结对。据各县教研部门评估,有52所项目学校教学质量在本县同级同类学校中达到优良。

良好的学习环境使胡志丛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开阔的视野也让她迸发出了从未有过的想法:我要好好读书,让父母走出大山过上好生活。

不懈努力教学成绩出硕果

下槐镇留命沟村15岁的郝昭昭,家在平山深山区,家中也不富裕,为贴补家用,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地里的农活儿主要靠年迈的爷爷奶奶。

2013年,郝昭昭离开贫困的小山村到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平山二中就读。在这里,读书免费、吃饭免费、住宿免费,就连往返家中的交通费用政府都给报销。和胡志丛一样,郝昭昭第一次看到了多媒体的教室,走进了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听到了专业教师的讲课。正是这两年的学习感受,让她有了要为自己和父母未来搏一搏的想法。

这个暑假,郝昭昭每天5点就起床了,她坚持在村里的小道儿上跑步,就为在明年的中考体育测试中考出个好分数。中午会帮妈妈做午饭。有时也去地里帮忙,每天还要给爷爷奶奶洗被汗浸湿了的衣服。闲暇之余,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奋发努力的学习态度让深山学子取得了丰硕成果。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中考,除平山二中、陉山中学由于建成较晚,还未有毕业生外,全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涉及到的4所项目初中1325名深山区毕业生参加了中考。其中升入普通高中的775人中,进入市直属重点高中87人,县内高中656人,县外高中32人,剩下的全部升入职业高中。

一切免费护航学子早成才

为让每个孩子都能到项目学校读书生活,针对山区孩子部分家庭经济比较贫困的实际,市委、市政府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下决心加大对孩子们的补助力度,在国家贫困寄宿生补助比例23%的基础上,把对深山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扩大到了100%,补助标准也相应增加。

2014年,市级财政安排1788万元用于项目学校的深山区学生生活补助,小学每人每天补助8元,中学每人每天补助10元。

2015年,市财政又设立了专项资金2600万元,用于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前已发放生活补贴946.92万元。2015年我市又决定,凡山区6县深山区45个乡镇6年级在籍在册小学生均具有对口直升资格,同时设立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专项资金,保障山区学生全面实现免费上高中。

孩子无忧父母致富心也安

“孩子有个好地方读书,还有人管吃管喝,感觉踏实多了。俺和媳妇商量了,暑假过完后,俺们就带着她的小妹妹到县城找点活儿。” 平山县蛟潭庄乡村民张书方一脸轻松。

张书方的女儿张明月是个幸运的孩子。小学一到五年级,一直都在下龙窝小学读书,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启动后,庄里建起了一座项目学校——蛟潭庄小学,条件和师资明显比村里那所小学强了许多。张明月高高兴兴地在那里读完了六年级。2014年,张明月该升初一了,又一所项目学校——平山县二中热情接收了她。

井陉县南寺掌村64岁的村民王东海虽没外出打工,但自从孙子到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测鱼小学后,他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孙子吃住在校,每次考试成绩明显要比过去进步了。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轻装上阵外出打工致富。

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环境也深深吸引了深山区的学子们,一些过去到县城或者民办学校读书的孩子们开始陆续回流,人数达到1765人。

如今,四年过去了,山区适龄上学人口发生了变化,原来的56所项目学校已经无法满足全部深山区学生就读。不久前,我市又将项目学校数量增至82所。

目前,山区六县已对新增项目学校接纳转移安置能力进行了规划,制定了改扩建方案,确保新增项目学校和原有项目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学生资助政策一致。

夏日的太行山苍翠巍峨,大山深处那些孩子和家长们心中的希望,正一点点成为活生生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