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查出涉农补贴“问题资金”20多亿元

17.10.2014  11:24

中央纪委最新公布的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一轮巡视整改情况和反“四风”成绩单显示:当前涉农资金已成贪腐高发区,近一年来,全国查处各种涉农补贴问题6000余起,涉及资金20多亿元。

自2004年我国试点免征农业税并推行种粮补贴政策以来,历经10年,我国农业补贴急剧增长高达千亿元,进入“大补贴时代”,一些借机谋利发“补贴财”的现象也频频发生。

今年1至7月

逾万人贪腐涉农资金

龙头企业评审需“跑部钱进”、项目资金争取要“花钱公关”、农业补贴成“人情项目”……这是日前安徽省农委产业化指导处原处长金树芳腐败案曝出的涉农资金分配“潜规则”。

根据检方指控,金树芳涉嫌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2004年至2013年期间,金树芳利用职务上便利,在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申报评审及项目资金分配上为全省70余家企业提供帮助。在金树芳高达1136万余元的“家产”中,257万余元是受贿赃款,另有817万余元无法说明来源。

最高检察院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份,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发生在涉农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人员共有11020人,占同期立案侦查依法贿赂犯罪案件总人数的近四成。

农业补贴资金

跑冒滴漏”成因

——资金分配权力过分集中是诱发问题的首要原因。

——使用过程中的管理粗放、制度“空转”,是造成资金流失的关键。

——“政出多门”致信息不通重复投资,造成大量资金浪费和流失。

制度“空转”经手环节“层层腐败

近年来,中央财政“三农”投入不断加大,分别于2002年设立了农作物良种补贴、2004年设立了农机购置补贴和粮食直补、2006年设立了农资综合补贴。目前形成了以上述四个补贴为基础,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农业重点生产环节补贴和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为补充的基本制度框架,为粮食增长、农民增收发挥了关键作用。

安徽濉溪县村民吕金良给记者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农业补贴比作蛋糕,至少可以分成三块:一块是普惠型的几乎所有农民都受益的,如种粮补贴、新农保、新农合等,这些补贴通常到户到亩,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由于“一个萝卜一个坑”,农民基本都能拿到;另一块是特殊人群补贴如低保、五保、危房改造等,通常补贴资金几百元到几千元,因为分配不公往往被套取、侵占的比较多;还有一块是专项补贴如征地拆迁、修桥修路、新农村建设等资金,这些钱主要取决于相关环节的干部素质。

农业补贴资金从小打小闹的“跑冒滴漏”到局部地区出现了“管涌”,暴露出管理、分配和监督的诸多问题。

——资金分配权力过分集中是诱发问题的首要原因。

随着国家支农资金投入的增加,资金管理人员的权限也在扩大,不少人在资金管理使用上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集权钱于一身,掌管项目申请、审查、上报等“一条龙”环节,而系统内监督又通常以报表或自查的形式进行,有名无实。

——使用过程中的管理粗放、制度“空转”,是造成资金流失的关键。

一位村干部坦言,目前国家还没有一个补贴发放登记的基础信息库,往往村里怎么报镇里就怎么批,很少去现场核实上报数据的真实性。

——“政出多门”致信息不通重复投资,造成大量资金浪费和流失。

记者在江西省一个县的农业项目基地看到,一个仅约百余亩的基地,头上却戴着五六块示范基地的“帽子”。基地负责人私下告诉记者,这是“一女多嫁”,以一个基地申请不同部门的项目。“哪个部门的人来就挂哪个部门发的牌子,戴这么多帽子就是为了多搞点项目资金”。

大补贴”需要精细化管理

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尹小健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支农资金申报、审核的“实时跟踪监督”。农业、财政等相关部门应该变“材料审核”“纸上签字”为进村入户、实地核查,并对项目的落实进行跟踪抽查,改变过去“一发了之”的工作作风,确保资金真正落在实处。将资金分配、流向、使用效果等都晒出来,使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暴露在阳光下,接受公众监督。

专家指出,我国农业发展已经从追求单纯数量增长到谋求发展质量的新阶段,当初以刺激“数量”增长为导向的一些农业补贴政策,目前开始不适应发展要求,特别是一些补贴制度的设计,是用行政化手段干预市场,容易导致腐败和效率低下,迫切需要进行有力的调整和完善。 (新华社合肥10月16日电)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