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航空兵种子部队:巡航南海距别国战机30米

26.06.2015  19:26

  该师一架侦察机正在祖国的海防线上巡逻警戒。郭晓斐摄

  从海南某机场起飞,一直向南,海水瓦蓝瓦蓝的,星星点点的岛礁,边沿与海水相接,泛出半透明的碧绿。“我们的南海,就是这么美。”北海舰队航空兵飞行员丁家和上校,曾在这片海天多次穿行。

  丁家和所在的航空兵某师,是海军航空兵唯一的信息化部队,集侦查预警、指挥控制、战术数据通信、远程目标指示于一体。海上巡逻、维权,在那些牵动国家核心利益的海域上空,都有他们的航迹。

  过去五六年来,远离驻地,每年在外地执行任务至少6个月,是丁家和他们的工作常态。“我们常说自己太不接地气。”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一趟飞行往往七八个小时,离开地面就是茫茫大海,有些海域甚至没有备降机场。

  何况,他们还会飞出岛链。

  只要这支部队的飞机升空,邻国很快就有反应。在各方力量瞩目的东海、南海之上,他们的机翼与跟踪而来的别国战机的机翼,常常只相距二三十米。彼此的表情、手势都看得一清二楚。

  可以说,他们是和平时期在刀锋上行走的人。

  “这么多年不打仗,军人究竟在干什么?过去讲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天的安全态势下,要形成威慑力,必须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像这个师这样的一线部队,军无一日不备。”北海舰队航空兵副政委杨志亮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杨志亮曾参加1988年在南沙赤瓜礁海域维护主权的“3·14海战”。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海军领导对这支部队的定义是:与航母、核潜艇部队的使命任务同等重要。

  一个月前,第九部国防白皮书发布,对海军明确提出“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这是曾长期强调“近海防御”的中国海军近年来第一次转型,意味着走向远海将成为常态,执行远海多样化任务的能力也将着力提升。

  “一支受人尊重的远洋海军,必须以航空兵的成熟发展为标志。”杨志亮说,“这支航空兵的信息化部队,将是未来海空作战的空中指挥中枢,俯瞰整个作战态势,是战场上的‘大脑’。”

  该师任务机组接到紧急任务,迅速奔向战位。卢政摄

   从零开始

  1989年,飞行员张君宝来到北海舰队航空兵某师时,这支以老旧轰炸机为主力装备的部队,正面临艰难转型——同类的轰炸机部队有的被裁撤,而这个师必须转向信息化、战略型。带有侦察照相设备的“大飞机”已经列装,航校同期的同学有人完成改装,开上了新机型,这让他很羡慕,因为“可以完成更重要的任务”。

  这支部队今年将纪念建师60周年,它曾以轰炸机英雄而知名——1964年,石振山机组准确投下照明弹,配合友军打下了进犯我领空的P2V侦察机。自上世纪80年代起,面对陆续列装的新机型,它必须暂时放下过去的荣耀,重新开始。

  张君宝现在已是这个师的副师长。这位大校回忆当年自己面临改装时的心情说:“从零开始,夜不能寐。”

  此前飞了10年的轰炸机是双发喷气式,改装后要飞的机型是四发涡桨式。飞行员们总结说,这种上单翼、大翼展的飞机,是世界上最难飞的机型之一,稳定性和操控性都很有挑战。而且最早的机型操纵杆无助力,身材瘦弱的人几乎要站起来才能拉动。

  更重要的是,改装意味着使命任务的重大变化。轰炸机只是在本土飞行,而从改装巡逻机开始,外出执行任务常态化,宽阔而危机密布的海空,成为他们熟悉的风景。

  “以前是自己练,现在看得见对手,并且有交锋,心理震动很大。”张君宝说。

  正是从此时起,这支部队的兵力在整个海军乃至全军范围调遣使用,国际政治、外军发展的动态,也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有一种狼在身后的紧迫感”。

  那时,部队人员要么年龄偏大,要么是刚刚分来的年轻人,中间断层;同时,除了驾驶舱,还需要培养任务舱的人员,不仅要“飞起来”,更得“看得远、辨得清、抗得扰、打得赢”。

  丁家和说,为了缩短改装周期,他们提前赶到飞机制造厂熟悉情况。基础理论和操作知识,必须张嘴就来,因为飞行中遇到紧急情况没有考虑时间。

  他记得,改装时的基础理论考试,准备了两支笔芯,两小时手不停,A4纸答了满满7页。

  一般而言,要成为带队的机长,必须经过3000小时的飞行,用8~10年时间打磨。但对于这支任务迫近眼前的部队来说,不可能按部就班。

  “我们的飞行员上来就在机长位置训练。”师长陈陆海说,训练也要精细化、智能化。在新装备陆续列装的过程中,滚动改装,并向新飞行员倾斜,曾经不到6个月就完成了50名空勤、188名地勤的改装任务,而最近两年飞行员的改装都提前4个月完成。

  迅速增加的任务,是更为关键的加速器。这支部队的很多训练是通过执行任务实现的,比如海上维权。飞行团队的培养周期缩短到了6~8年。

  从上世纪80年代改装第一架某型巡逻机开始,该师已经完成了5型信息化战机的改装。

  所有新机改装,没有教材,没有训练大纲,没有科目标准,厂方的说明书非常简洁,他们必须自己编写新教材,比如150多万字的某型预警机理论教材。

  而接机之日几乎就是战斗力形成之时。战机刚刚列装,很快就会接到任务命令,有时2周,有时两三个月。比如某型侦察机,列装仅3个月就被派出执行任务﹔某型加装了新式雷达装置的预警机,列装一个月就要首秀。

  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压缩时间、激发战斗力。这样的提速,让海军的装备信息化建设向前走了好几年。

  “这种超常规的方式还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我们等不及。”张君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过去15年间,这支部队迅速变身,由轰炸机部队到侦察、警戒机部队,再到预警指挥、信息融合部队。

  该师政治部主任汪昱介绍说,该师全时用兵、全程用兵、全域用兵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而且它还是一支“种子部队”,以其摸索创造的训练模式,为海军航空兵“孵化”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