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兴县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惠泽民生

17.04.2015  16:38
    2014年,海兴县被省政府列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县,主要工程安排为:新、改建节制闸5座,新、改建扬水站2座,新建扬水点31处,清淤整治坑塘8处,渠道疏浚33524米,铺设田间低压管道261957米,安装扬水站计量2套、水闸计量5套、扬水点智能计量设施31套。县水务局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在“”、“”、“”、“”、“”5个方面,积极分解任务目标,加快组织项目建设,带动县域内地下水的高效利用和地表水的充分引蓄。目前,全县2014年度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已全部完成,关闭农用井46眼,实现减少地下水开采量362万立方米的目标任务。     一是发展节水灌溉。首先是选择蓄水保墒能力较好的麦田,大力推广节水抗旱品种,实行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结合,配套推广土壤深松、秸秆还田、播后镇压等综合节水保墒技术,在减少浇水次数的同时实现小麦稳产。二是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区内新建扬水点31处,并以马庄引渠为中心,铺设田间管网直至周边耕地地头,每间隔50米设置一个出水口,供农户浇地使用。相比较原来用地下水大水漫灌方式浇地,这种集中供水、统一灌溉模式,既可节约农民浇地成本,又可节约用水量。原来每浇一亩地大约需要80方水,成本为每亩次约80元,现在浇一亩地成本为30元,而用水量仅为55方水。这种模式的推广,深受百姓欢迎。现在海兴县封填农业灌溉用井46眼,在项目区内铺设完成田间管网26.2万米,覆盖耕地面积3.26万亩。     二是最大限度引用地上水源。通过疏浚主要河道、新建蓄水闸和节制闸,拦蓄汛后水量及引黄、引卫的客水水量,最大限度地引用外地水,用外调水逐步替代地下水灌溉。2014年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核心是改建马庄扬水站使其作为引水龙头,清淤位于海兴县北部的大浪淀排水渠、南北走向的宣惠引河、位于县南部的马庄引渠及南北支渠4条,打造境内南北贯通的河道体系,使之全县17条主干河道、骨干沟渠、坑塘全部相连相通,实现了南水可北调、北水能南送。目前,大浪淀排水渠已完成清淤35.56公里,宣惠引河完成清淤18.6公里,南、北支渠共清淤5.33公里。     三是加快实施蓄水工程。为确保水源引得进又能蓄得住,我县在清淤河道的同时,在主干河道上新、改建节制闸5座,分别是位于大浪淀下游的王文节制闸、葫草沟与宣惠引河交汇处的葫草沟节制闸、苏北一支干沟与宣惠引河交汇处的苏北一支节制闸、北一支、北二支与无棣沟交汇处的节制闸和马庄引渠与无棣沟交汇处的双庙节制闸。这5座节制闸的成功修建,使得我县河道蓄、泄水能力大大提高。现在,我县河道蓄水能力达2000万立方米,可浇地25万亩次。再有,利用原有的小型坑塘、洼地进行扩建改造,并在坑塘内建设配套的提引水设施,配合田间管网,供农民浇地蓄水使用。去年,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共改、扩建坑塘8处,总蓄水量达80万立方米。目前,布局合理、蓄泄兼备、引排得当、循环畅通的水网体系已经形成。     四是着力调整种植结构。在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适当压减依靠地下水灌溉的小麦、玉米种植面积,结合畜牧养殖业发展,鼓励、引导区域内农户改种苜蓿、棉花、花生、油葵、杂粮等一年一熟制经济农作物,降低因减少小麦种植面积造成的减产减收。     五是从严管理取用水。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与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结合起来,进一步量化、实化“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建立水资源监控体系,强化地下水管理。目前,我县已完成水利体制改革与水权分配。县内主要河道及河道上的闸扬水站及城乡供水工程均由县水务局统一管理,并配有专职管理人员;其他小型水利工程按受益区域由乡村分级管理,县政府为其颁发产权证,并在各乡(镇)成立水利站和用水协会,为用水协会颁发使用证,产权拥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签订水利工程管护协议。根据协议内容,用水协会负责对辖区内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制定灌溉方案,维护用水秩序,组织农田灌溉,征收农业水费,协调用水纠纷。同时,每个村根据耕地面积和工作量选任至少一名水管员,负责组织本村及配合乡(镇)农民用水协会进行农田灌溉、水费征收、供水事务协调、村内灌溉、自来水管网、闸涵等水利设施的日常巡查、管理和维护等工作。村级水管员由村委会推荐,乡(镇)水利站考核确认,经县水务局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目前,海兴县的水务局、水利站、用水协会、水管员四位一体协同作战的取用水及设施管理、维护体系正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