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3年
2011年起,由财政部和环保部牵头组织、每年安排补偿资金5亿元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新安江启动实施。各方约定,只要安徽出境水质达标,下游的浙江省每年补偿安徽1亿元。3年来,这一机制让新安江江水变清了,江面变干净了。
“过去养鱼,喂饲料污染了水,现在专门清理道路垃圾,生怕垃圾跑进了新安江。”在安徽与浙江交界处,66岁的汪桂宏一直生活在新安江畔,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网箱养鱼。如今,网箱全部拆除,渔老板改行成了村里的保洁员。
到今年年底,为期3年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期满。让汪桂宏老人“改行”的,就是这个跨浙江、安徽省界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两省环保监测人员每月在交界水面共同取样、分别检测
“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的新安江绵延242公里,是安徽省仅次于长江、淮河的第三大水系,覆盖黄山市和宣城市绩溪县140万人口;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收纳600多条大小支流注入千岛湖,水质常年达到或优于地表水河流三类标准。
从歙县深渡镇乘快艇,大约一个小时后,就到达新安江安徽、浙江交界水面——街口断面。这里有国家和两省分别设置“每天进行六次监测”的3座自动水质监测站,3年来,每月第一个周二,安徽与浙江两省的环保监测人员都会来到这里,共同提取水样后分别带回进行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氨氮等4个水体指标的检测——其结果关系亿元资金走向。
2011年,财政部、环保部牵头组织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新安江启动实施,每年安排补偿资金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亿元,浙江与安徽两省各安排1亿元。在财政部与环保部印发的《实施方案》中明确: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以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4项指标常年年平均浓度值为基本限值,以2008年到2010年的3年平均值测算补偿指数。”黄山市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毕孟飞说,这4项指标测算以1为基准,若水质监测指标小于1,意味着水质优于基准,由下游浙江补偿安徽1亿元,否则反之。
行驶在新安江上,最直观的印象是江水变清、江面变干净了,昔日随处可见的漂浮垃圾没有了,星罗棋布的网箱也消失了。
“2012年的补偿指数是0.833,2013年的是 0.828。水质连年达到补偿条件,且补偿指数呈降低趋势,说明水质在向好。” 毕孟飞介绍,大部分指标的年均值在一类水指标限值以下,或介于一类水和二类水之间,接近于一类水限值。今年初,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在试点中期绩效评估报告中分析指出,2011年千岛湖营养状态出现拐点,营养状态指数开始逐步下降,并且与新安江上游水质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建立上下游互访协商机制,统筹推进全流域联防联控
“水清了、河干净了、船好跑了,来旅游的客人明显多了,不仅可以品尝河鲜,漫山遍野的橘园更是采摘游的好去处。每逢节假日,生意特别好。”在与安徽交界处、浙江淳安县威坪镇宅上村的农家乐“上岸渔家”,老板方四唐感慨,洁净美丽的新安江,正成为一条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富民河。
3年前,新安江街口段与浙江交界处仅7里长的江面上,曾布有密密麻麻的网箱,养殖面积达8万平方米。黄山市从2011年试点网箱养鱼退养,并全面实施新安江干支流网箱养鱼退养,已累计退养网箱5000多只。3年来,黄山市快速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建成城镇污水管网92.8公里,完成新安江流域农村改水改厕23万户。
生态补偿试点启动后,安徽与浙江还建立了新安江流域上下游互访协商机制,统筹推进全流域联防联控,合力治污。尤其是黄山市和淳安县就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情况明确建立联合监测、汛期联合打捞、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等机制,成立了地区联合环境执法小组,共同预防与处置跨界环境污染纠纷。
不仅如此,安徽更是以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契机,同步启动了新安江全流域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安徽省共实施新安江综合治理项目400多个,完成投资450多亿元。根据规划, 黄山市在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预计总投资将达1600亿元。
“生态项目不同于其他项目,生态保护项目如果没有全流域联动、全民参与,实施起来非常难。建立一套更为科学完整的治理考核体系、深化协同保护,对于建立系统的全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机制至关重要。”歙县深渡镇地处新安江中游,副镇长张志新介绍, 抓生态补偿试点占了镇里一半以上的工作量,全镇沿新安江主航道的7个村,80%以上的工作直接围绕生态保护进行,“这与其他地方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区别”。
围绕生态补偿试点,改变传统政绩考核方式
“生态补偿资金对保护与发展起到了较大激励作用,但就黄山市而言,有负重前行之感,自身有限的财力,难以满足流域生态保护的长期需要。”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局局长聂伟平介绍,“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呈现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稍一松懈,水质就可能反复”。
站在当年叶挺将军点验新四军将士的点将台,新安江支流丰乐河逶迤而过。丰乐河东,以精细化工、机械制造、彩印包装为主导产业的黄山市徽州区城东工业园如今一片沉寂,企业或搬迁改造,或关停并转。“为此,财政收入一年要减少5亿元。”徽州区财政局工作人员介绍。3年间,黄山170多家污染企业被关停,90多家工业企业陆续搬迁至循环经济园。
实际上,围绕生态补偿试点,安徽和黄山改变了传统的政绩考核方式。
2011年,安徽把以生态补偿机制为核心的新安江综合治理作为建设生态强省的一号工程,省政府在制定市县政府分类考核办法中,把黄山单独作为四类地区,不再单纯以GDP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加大生态环保、现代服务业等考核权重,改变了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引导支持黄山市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此,安徽省与黄山市先后出台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决定、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意见、水环境补偿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综合治理考核办法、“河长制”实施方案等51项制度文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流域管理和治理工作机制。黄山市围绕保护、发展、惠民三大目标,调整了各级政府考核指标,细化责任,由市、县区、乡镇行政“一把手”担任其区域内河长,全面开展流域综合治理。
“尽管收入少了,但是看到水更清、景更美,就觉得特值!”长期在新安江边生活的歙县前山村农民程武深有感触。以前靠网箱养鱼谋生的他,现在成为水上垃圾打捞队的一员。他说,环保不能仅算眼前账,只要守护住这方青山绿水,子子孙孙就能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