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儿女抗日歌】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31.08.2014  10:53

歌唱二小放牛郎》作为一首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儿童歌曲,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它是由当时西北战地服务团的记者方冰和作家劫夫共同创作,发表在一九四二年《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方冰生前曾说,“二小”是冀中地区众多儿童团员的一个缩影。特别报道《不朽的旋律——燕赵儿女抗日歌》今天请听第三篇: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歌唱二小放牛郎》用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方冰生前曾说,“二小”是个复合人物,是冀中地区无数个“王二小”的综合体。

当年在平山南滚龙沟就有一个“二小”式的人物,他姓闫,叫闫福华,牺牲时只有13岁。而今年85岁高龄的史林山老人,是唯一一位见证“闫二小”遇害的目击者。1939年冬,晋察冀日报社进驻南滚龙沟,孩子们也组成儿童团,到村头路边站岗放哨,二小被选为团长,1941年的9月16日,敌人偷袭,被站岗的儿童团发现,二小让史林山赶快跑去送信,自己故意领着敌人兜圈子,从上午9点转到下午3点,最后将鬼子领到了埋伏圈。

闫福华:皇军就问他,报社在什么地方?他摇摇头不吭声,他突然抱住一个鬼子,想跳下悬崖同归于尽,不成想,背后的那个鬼子一刺刀从后背穿过胸膛,摔到悬崖下边。

据资料记载,1940年,晋察冀的冀中、冀东、北岳等抗日根据地,就有100余万少年儿童加入了抗日儿童团。

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研一处副处长王林芳:在安国县,日军让一名儿童指认谁是抗日工作者,最后惨遭活剥,然而孩子始终没有说出实情。行唐县上房村儿童团小队长张六子,被日本兵捆住手脚,架在火上烧,直烧得皮焦肉烂,也没有吐出一个字。

这样的少年英雄在河北还有很多,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民族的抗争。(河北电台记者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