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泽教授当选院士引起强烈反响 学校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昨天,“我校张英泽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引起了校内外广泛关注,我校官方微信、官方网站推送该消息后,微信的点击量迅速超过4.9万,学校官方网站上该条消息的浏览量也达到了3413人,《河北日报》等媒体也作了广泛报道。同学、老师、校友、家长们纷纷在微信上留言,向张英泽院士表示祝贺,并为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感到自豪!
现在,我校已经拥有了四位院士,并且都是我校自己培养出来,毕业后又都在我校系统工作,为学校建设发展和我省医疗卫生事业默默耕耘、不断奉献的院士。
李春岩院士,1962年河北医学院(我校前身)医疗系本科毕业,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我校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心脑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河北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神经病学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委员会常委,河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燕赵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春岩教授带领科研组,对格林-巴利综合征进行了病因学、病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等系列研究,在国内外首先发现、报道并命名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新亚型“急性运动性轴索型神经病(AMAN)”,首次在国内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体内分离培养出空肠弯曲菌,在国际上首先利用空肠弯曲菌成功制成格林-巴利综合征动物模型,证实了空肠弯曲菌是急性运动性轴索型神经病的病因之一。
吴以岭院士,1979年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提前毕业,攻读硕士学位,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我校学术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吴以岭院士是著名的中医心血管病专家,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由于吴以岭院士在络病理论创新、临床专科特色、创新药物研发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先后主持承担“973”、“863”、“十一五”、“十二五”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得5项国家级及多项省部级成果,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丛斌院士,1982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我校前身)医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我校副校长,法医学及病理生理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国家法医学重点(培育)学科及河北省法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河北省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迄今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主持国家及省部科研课题42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40篇,其中SCI收录71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0.197;主编《实用法医学》(500万字)等专著和教材7部。丛斌院士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一直从事法医分子遗传学的研究,率先完成了犯罪现场高度降解生物检材DNA的分型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90年代起,先后在广泛软组织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应激性损伤、酒精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复杂死因引起死亡的机制及法医应用、毒品依赖、中药毒性天然化合物分离纯化及毒理学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解决了法医检案中的科学技术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将法医学及法学的理论与规范进行了有机结合、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了法医鉴定所应遵循的法律与法医技术规范及其理论依据,主编了《法医法学》全国统编教材,建立了法医法学学科。此外,作为病理生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还系统研究了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CCK)对多组织细胞的分子调节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取得突破性成果,被国际同行认可。丛斌院士具有丰富的检案经验,纠正过数起震惊全国的大要案。
张英泽院士,1975年从河北医学院(我校前身)本科毕业,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英泽院士在我校第三医院从事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华南理工大学等四所大学客座教授,是我国创伤骨科学术领军者之一。迄今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110余篇、中华系列论文170余篇,主编、主译学术专著23部;以第一发明人和专利权人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9项获注册证并转化。多项原创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于临床使广大患者受益。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荣获2015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近3年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和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他率领的团队多次进入全国骨科前10名。
这四位院士以及我校其他优秀师生代表,已经成为河北医大的一张张名片,他们践行着救死扶伤、一心为民的大医情怀,传承着不忘初心、服务基层的医大传统。
张英泽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又一项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其实,近年来,学校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治理结构、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重点改革,教育教学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学校也迈上了发展新台阶,走上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2015年,我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基本科学指标)。2017年6月,我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前3‰的潜力值居全省第一,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前1%的贴近度提高至90%左右。
2015年6月24日,我校与比利时根特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2015年9月,学校开始实施“三个老师”制度,在专职辅导员的基础上,为每个班级配备名誉班主任和兼职学业导师,校领导、医学专家等接受聘任,成为同学们身边的心灵导师和学业助手,他们与专职辅导员一起,全力促进同学们成长成才。2017年8月,学校进一步完善“三个老师”制度,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三个老师”制度 深入推进协同育人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5年12月,为更好服务学生,学校建立了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相关部门在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分别设立服务窗口,集中办公,为广大同学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2015年,学校在公寓楼、教学楼为同学们安装了饮水机,在公寓楼安装了电子门禁系统,后来又在教学楼安装了空调,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2015年12月,我校数十年坚持服务基层医疗卫生的办学特色,得到中央和省领导批示肯定,《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河北新闻联播》等媒体广泛报道。
2016年1月,由于我校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事迹突出,被评为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群体)。
2016年4月6日,我校与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签署京津冀高等医学教育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6年,我校建成形象识别系统,5月1日正式启用新校徽,学校形象传播力进一步增强,学校办学思路不断明确,“学生为本 教师为先”的办学理念逐步确立,明确了“把学校建成党和政府靠得住、人民群众信得过、教师学生更满意的大学”的办学目标,制定了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年7月6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共建河北医科大学的意见》,我校正式成为省部委共建高校,学校迈上了发展新台阶。
2016年,我校成立乡村医师学院,开展乡村医生和基层卫生现状调研,逐步完善教学模式,着力加强课程建设,至今已举办7期乡村医生培训班、2期河北省助理全科医生理论培训班。
2016年10月21日,我校与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签署合作协议。随后,双方交流活动逐步开展。
2016年11月4日,我校举行与日本信州大学、松本齿科大学、鸟取大学友好交流协议签署30年庆祝活动。
2017年,在软科(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公布的2017“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我校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133名,在河北省上榜高校中,我校位列燕山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之后,排名第3位。
2017年,我校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通过审核评估、认证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水平。
2017年,随着我校图书实验综合楼即将交付使用,我校教学、科研和学科组织形式改革逐步深入,积极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基础医学院学系负责人、教研室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制度改革和建设,积极推进学生实验中心建设,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 设水平,为学校建设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017年11月23日,我校、省卫计委、省中医药管理局与腾讯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依托我校在医疗领域的资源与积累,融合腾讯在网络社交、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优势资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推动“互联网+”在我校的应用拓展与提升。下一步,双方将细化合作内容,在大数据科研、AI医疗人工智能等方面展开具体合作,为学校在医疗领域的科研课题和医学需求探索经验、贡献力量。
省部委共建的实现,京津冀协同的深化,“十三五”规划的绘就,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壮大,这一切都为我校创造了良好的办学环境。让我们与河北医大一起成长,一起前进,为医大注入新的力量,也为自己开创新的天空,为了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为了心中的“医大梦”,努力拼搏,不懈奋斗!
供稿: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