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的情怀
当今时代的法官,肩负着怎样的责任与情怀,怀抱着怎样的追求与梦想?6月27日,省法院大审判庭,来自全省法院系统法官们的倾情讲述,在全场激起听众阵阵热烈掌声。
历经两个多月准备,全省法院“中国梦·法官颂”迎“七一”演讲大赛在习近平“中国梦”论述的视频讲话中拉开帷幕。来自省委省直工委、省委政法委以及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安全厅、省法院的嘉宾们端坐评委席,认真为每一位选手打分。
当日,省法院党组书记卫彦明院长等院领导和全体干警观看了这场演讲比赛。大家兴趣高涨,纷纷讨论:“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场当代法官对职业生涯的思考、对法院进步与发展的讴歌、对法治事业孜孜追求的表达,以及一代代河北法官们职业责任感和崇高感的充分体现。”
杨宝森主任开场:法官也是赶考人和追梦人
省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杨宝森以一个精彩的开场致辞,亲自拉开大赛帷幕。
杨宝森讲,“作为“赶考”精神发源地,把“赶考”精神融入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河北责无旁贷;作为推进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河北法院、河北法官,同样是中国梦的赶考人、追梦人、圆梦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走在前,做表率,把“中国梦·赶考行·我先行”阐释好,践行好。我们各级法院和广大干警,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鼓舞士气,提振精神,在实现中国梦、法治梦的赶考路上拼搏奋斗、开拓创新。”
关注法院的前进与发展
省法院的四位年轻人郑亚欣、李建勇、刘娜、张璐璐率先登台,“我想约你去立案信访大厅看看……我想约你去数据集控中心体验三大公开的成绩……我还想约你去看看执行指挥中心……”通过他们深情的讲述,我们看到了河北高院审判业务、信息化建设、司法公开进程以及方方面面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一部由全院五百多名干警共同参与创作的争先创优进行曲,和谐弹奏的核心价值观再次融入河北高法的圆舞曲。”
孟慧和徐彬则以省法院的女法官为题,选取典型,讲述了女法官们的付出与艰辛。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在她们正直坚毅的眉宇间,在她们对当事人娓娓道来的话语中,在她们为群众排难解纷后的朗朗笑声里,同样蕴含着女儿的孝心,妻子的坚持,母亲的关爱。
法官学院的相林、郑明辉深情诠释了法院培训事业的努力和发展,从一砖一瓦一座楼,到一书一本一堂课,无数个日子,他们踏着凌晨的露水走向回家的归程;无数个节假日,他们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奔波在来去往返的途中。
法官的故事讲不尽
从李希瑞、任秋华、陈雁琴到最近的王景林、付冬辉,从老模范到新时代涌现出的新典型,都成为演讲者们景仰的楷模、讴歌的对象。
沧州东光法院的高宁深情地讲到:还记得田地间,一辆自行车、一辆摩托车,十年累计办案行程等于绕地球转六圈的那位法官吗?他是谁?他就是积劳成疾、与世长辞的全国模范法官——李希瑞。“用有限的时间来延长无限的审判生命”的“希瑞精神”一直鞭策着东光法院的每一个干警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地实现着司法为民的中国梦:接待室里,面对衣衫褴褛的当事人,同志们主动送上热茶一杯;角落里,望着腿脚不便的老大娘,法警们驱车送回村子;旅馆中,审判长化解剑拔弩张的客商获得握手言和;执行时,冒着“让你走着进来躺着出去”的逼迫,法官们义正辞严“只要你们弄不死我,这案子就要执行到底”!
保定北市区法院的王天娇娓娓道来:民一庭的高庭长,不求高工资,也未想高职务,在审判岗位上勤勤恳恳30余年。说起他的工作,语气平稳,但不乏快乐。我问他,一般人工作5到10年就呈现出对于工作的疲态,您是怎么一直对案件保持极大的热情呢?他盯着窗外说:“工作就是个良心活儿。农村的老一辈人,懂法的更少。他们来法院,就是觉得这是个可以给他们公道的地方。虽然不能满足每个人的诉讼要求,但我所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人高高兴兴地回家去。”
这是邯郸大名县法院卢琳琳的讲述,“成可芹,在得知身患癌症的消息后,仍然坚守岗位,直到把自己手中最后一个案件办理好,看到最后一个当事人满意未归。王敬坤,扎根基层27年,他的身影出现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他把群众当亲人,他仁心大爱,定纷止争,让对立激烈的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王高峰,下乡办案过程中,发生意外,致使下肢多处粉碎性骨折,然而,躺在病榻上的他,心中记挂的还是案件的进展。”
张家口阳原法院的孙曜欣:张春瑞,23年来,他的足迹踏遍泥河湾一带的山山水水。他没有攻不破的“骨头案”,没有说服不了的涉案“钉子户”,经办的3800件案件无一件超审限、无一件涉案信访,调撤率高达97%。成为十里八乡有口皆碑的“贴心法官”。
老法官抒发情怀
在众多选手中,承德中院的老法官张智慧的一篇《让法槌敲出的正义宏音 经久长鸣 响彻云天》直入人心,得到了诸多同仁的共鸣。他说,法官需要以清廉简朴的操守,涵养胸中的浩然之气。法官职业,绝非养家糊口的一份生计。法官的舞台,不应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高谈阔论的生意场上、色彩斑斓的霓虹灯下,法官的舞台应在高悬的国徽之下、庄严的法庭之上、清亮的法槌声中。
他讲述身边法官们兢兢业业的奉献,令人动容。我庭9名法官,平均年龄51岁。每年审理近200件案件,且一半以上都是命案。战斗在那些厚厚的卷宗前,在庄严的审判庭里,在打黑除恶的战场上……2013年中院一审刑事上诉及复核案件发改率全省最低。
年轻法官的思索和追求
年轻法官的思索里,有时代的脉搏,更有对职业未来的寄托。
沧州中院李莉:“一名法官,收获的,真的更多——那些轰轰烈烈的理想,原来可以在鸡毛蒜皮的平凡琐碎中实现,它让我终于明白了法官的内涵---那就是对责任的坚守、对正义的追求!”
衡水中院刚刚入职一年的刑事法官任重说:去年,我通过公务员考试来到衡水中院刑一庭,成为了一名法官,至今已有一年。从法学院到法院,从理论到实践,我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收获着进步,也从老法官们的情怀里体验着感动,更在不断探索什么是我所追求的法治。我希望,可以在法院这片茂盛之林中站成一棵树,笔直挺拔,有所作为,沐浴这个伟大时代所赋予的所有机遇与荣光,让公平与正义如微风细雨般从我的枝叶间滑落,去浸湿每一寸龟裂的土地,滋润每一个干涸的心灵,这就是我,一名25岁青年法官的法律梦与中国梦!
唐山中院的陈梦洁深情地说,“官司一生一次,影响一生一世。或许我们判决的一个普通案件就会改变当事人一生的命运;或许我们深入思考的一个案例也会改变一群人的命运。”
秦皇岛中院的李霞讲:“每当我穿上法官服,我的内心就会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因为它代表了维护正义的利剑,代表了惩恶扬善的诺言。每当我打开笔记本,写下审判工作记录时,我的内心就会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因为我又一次实践了对法官誓言的承诺。”
带着温度的正义
在整个演讲过程中,体现最多的,是法律人的慈悲。“法律无情,但法律人有情!良好的法治不仅仅是天平宝剑,更重要的是手持天平宝剑的人要有一颗慈悲心!”这样的话处处可见,“在送达时我会多问一句被告人的想法,调解时为当事人倒上一杯热水,宣判时对被告人多作一些释法析理。让公众可以在法院的天平宝剑中收获到一种有温度的正义。这就是我对法律梦的追求。”
这是邢台中院王雷的演讲:“看着那一双双无助的眼睛,听着那一声声揪心的哭声,陈雁琴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走出难关!第二天,她就把药品和粮食送到家里,还为老周买了双拐。为了这个贫寒的家庭,她一次次地跑村委会、县政府、市残联,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为老周办理了低保。同时,她积极联系对方的辩护人进行协调沟通,赶到被告人家里摆事实、讲道理、说情况,让老周很快地拿到了调解款。那一刻,老周那一双满是老茧的双手颤抖着,哽咽地说:“俺们全家有救啦!谢谢,你是俺的大恩人啊!”
这是廊坊开发区法院陈晶晶的感受:“可再苦、再累、再难,当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拿到了追索十年的赔偿款后那令人心碎的一跪时;当看到建筑工人拿到辛苦一年的工资后紧紧握住自己的手,哽咽的说出那句谢谢时;当看到失足少年得知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重返校园、那瞬间燃起希望的双眼时,一起的付出都值了!”
这是石家庄长安区法院赵美灵的自述:当一个二十多岁撑着拐杖的当事人走到我的办公室的时候,当他告诉我他在工地被被告公司天车挂伤,造成左腿截肢,四级伤残,医药费已经花费十几万,假肢费用更是遥遥无期的时候……我的心震撼了。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我要用我最大的努力去维护他的权益。我希望调解结案,我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让他得到应有的赔偿。经过几次开庭、调解,被告公司拒不配合,对调解毫无诚意。我产生了一种挫败感,甚至有过放弃的想法,我想卸下这份沉重。但是看到原告方期盼而信任的眼神,看着周围的前辈满腔赤诚的地坚守岗位、任劳任怨地付出汗水和心血的时候,责任感再次鞭策着我去努力……
整场演讲比赛,气氛热烈,掌声雷动。参赛法官们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身边楷模的先进事迹,诠释着“中国梦·法官颂”的演讲主题,充分体现了河北法官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他们的演讲感人至深,很多人都被深深地打动,流下感动的泪水。演讲大赛最后在众多法官的新老照片对照的视频短片中达到高潮,看着一代又一代为了国家的法治梦和司法事业从青春到白发,无私奉献的年华,大家深深地被感动了。很多人在比赛结束后,感慨到这样的演讲对大家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给大家鼓了干劲,也增加了职业的尊荣感和使命感。正如廊坊开发区法院的陈晶晶法官在演讲中所说:“为了心中的梦想,我准备好了。”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承诺,更是几千河北法官在“中国梦·赶考行”这一伟大征程中做出的庄严承诺。
大赛最后评选出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八名,分别由省委省直工委、省委政法委以及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安全厅、省法院的嘉宾们为获奖选手颁奖。最后,省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卫彦明亲切接见了全体获奖选手,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这场比赛是由省法院机关党委主办,办公室、宣传处、管理处协办,机关工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机关工会书画摄影文学协会承办的。根据活动方案,省法院将选取优秀演讲节目组成报告团,到全省各中院进行巡回演讲,使全省法院的法官们接受一次“中国梦”的深刻教育。
编辑:逯永霞
文章出处:河北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