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贾大山之路”……

05.06.2014  18:30

1986年,贾大山(左)和著名作家徐光耀在木兰围场。

本报记者 庄严

贾大山1964年中学毕业,曾任正定县文化馆馆员、正定县文化局局长、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以小说《取经》荣获全国首届短篇小说奖,一举成名。此后,又创作了《花市》、《梦庄纪事》等一批短篇佳作,作品多次获奖,并被翻译到国外。其主要作品收入《贾大山小说集》,小说《取经》和《花市》等先后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

贾大山对现实社会深切关注的良知和责任感,令人暖意盈怀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1997年2月20日,我市正定作家贾大山告别了文坛和人世,英年早逝(享年54岁)的他生前立身周正,为文端直,恪守中道,不赶潮流。他为人的坦荡和为文的严谨,他的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根植于广博学识和对现实社会深切关注之上的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感,直到今天,仍令人暖意盈怀,久久难忘。

在文学创作上,贾大山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语言诙谐幽默,叙事生动形象,他的作品植根于河北平原小城、乡村的底层,生动描摹世情百态、社会万象。虽然篇幅短小,但却语言精美、结构巧妙、寓意深刻,不滞不涩,洒脱空灵,越是细读,越能读出小城、乡村的多姿多彩、浓郁魅人的地方风情,被文坛誉为短篇小说创作的“高手”。他的作品单纯而又厚重,简约而又丰富,含蓄中透出深意,幽默中见出机敏与智慧,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为别人所不能涵盖、不能取代的艺术风格。

毕其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的贾大山,不是一个速朽的作家,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坚持自我,既不为各种文学思潮所累,又不固步自封而力求有所新变。他深爱着家乡,深爱着养育他的一方热土。他的全部作品都取材于那块古老土地上他所熟悉的底层民众的生活,无论是他笔下的街井市民,还是乡镇干部、农村姑娘,都是那么朴实善良——即便对丑恶、龌龊的鞭挞也是充满善意的,因为他深信美好终归要战胜邪恶。他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人民群众的饥寒饱暖十分关心,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利用与群众水乳交融的关系来劝说和影响人们,主动化解一些矛盾,更是用自己的笔尽情歌颂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

贾大山懂得,要想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必须让人们的心灵更健康、更美好。他为人坦荡不作伪、为官务实不图名、为文纯粹不逐风。在担任了领导职务后,贾大山仍然在写小说,对自己的小说篇篇皆能背诵,他喜欢把写好的小说手稿压在褥子底下,高兴了就隔着褥子想想,想好了抽出来再改。在想来想去,改来改去之中,他的小说变得越来越短。隔着一层褥子的距离,贾大山用思维和情感把自己的作品碾压得更为纯净自然。作为我省在新时期第一位荣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的优秀作家、我省小说创作的一面旗帜,他的淡泊情怀、高风亮节和一篇篇精美的文学作品,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市作家康志刚感念恩师贾大山

我市作协副主席康志刚,在决心步入文学殿堂之初,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得到贾大山悉心的指点、精心的栽培和热情的呵护,对恩师感念至深。1月12日,他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贴发了习近平同志的《忆大山》、贾大山的获奖作品《花市》和他自己的《怀念恩师贾大山先生》三篇文章,被1月13日的《光明日报》全文转载,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拨通康志刚的电话,没说几句话,他就说:“这个电话别说这么多了,这几天忙得不行。”原来,北京好几家出版社争着要出贾大山作品集,他正忙着与贾大山的亲属沟通联络。在断断续续的述说中,记者了解到一个更为“鲜活”的贾大山。

在我和贾大山先生相识的许多年里,他对我的创作倾注了很多心血。记得1992年,《河北文学》举办一个征文,我写了小说《枯井》,拿给大山老师,请他指点。他看后认为选材不错,但个别细节写得还不到位。为了让我把这篇小说改得更好,他帮我出主意,怎样通过精彩的细节和传神的对话,把主题挖掘得更深刻,人物塑造得更丰满。我每改出一稿,他都要认真地看,然后提出意见,再让我修改,直至改得让他满意为止。通过修改这篇小说,我从中学到了不少宝贵的创作经验,这对我帮助很大。而且,这篇作品刊发时,他还写了评介文章。就是这篇凝集着大山老师心血的作品,不但获得了《河北文学》杂志社的征文奖,还获得了省作协第四届‘金牛’文学奖,对我这个刚步入文坛的新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而我的另一个短篇《年关》,他不但给我提出修改意见,为了将作品中两个人物深厚的友情表现得更为充分,他甚至讲了他父亲生前与好友半夜聊天,互相穿错鞋都不愿换回来的一个生活细节,让我用在这篇作品中,丰满小说人物,使作品内容丰厚了许多。他的这种对文学新人真诚扶植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康志刚介绍说,贾大山创作态度特别严谨,非常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功能,常对他说:“咱们写小说,就是让人学好哩!”主张通过作品,让人的思想、心灵得到升华,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说好文章都有一个酝酿、打磨的过程,写文学作品就像工厂生产产品,生产出坏产品会砸了自己的牌子,做人也是一样,要做好人,写好作品。一个几千字的短篇小说,至少得有一至两个精彩的细节,这些细节要让人过目不忘,不但塑造了人物,还能充分地表现作品主题,只有这样,写的小说才能出彩。他想不出生动的细节、精彩的结尾从不肯下笔。这种对创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他的小说几乎篇篇出彩,而且历久弥新。他曾以不出书来抵制文坛的浮躁之风,以致直到去世,也没见过自己的作品集出版,孙犁先生称赞他的作品:“小说爱读贾大山,平淡之中见奇观!可惜作品发表少,一年只见五六篇!”他严谨的创作态度,在上世纪80年代对社会影响特别大,在他离世多年后,他的作品依然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就是优秀作品的魅力!

最令康志刚感动的是,处于癌症晚期的贾大山痛苦难忍,胸部隐隐作痛,食道和胃肠的不适像恶魔一般折磨着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在病床上垫着硬纸夹写小说,帮时任《当代人》编辑的康志刚完成约稿任务。康志刚回忆说,贾大山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不喜热闹,不喜出头露面,但他担任正定县文化局局长时,为正定的古建筑保护工作曾一次次地往返于北京和省城,邀请古建筑专家、申请文物维修经费等。他主持修复了开元寺钟楼,完成了大悲阁落架重修的前期工作,并报批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石家庄作家群在传承“贾大山”的接力道路上硕果累累

贾大山的创作理念与其说是系于贾大山一人,不如说是一代又一代石家庄作家的精神谱系。近年来,石家庄作家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用朴素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描绘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鲜活实践,面向人民群众,构建精神家园,不断创作出紧扣时代脉搏、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优秀作品,正是贾大山创作理念的延续。

在这个网络文学、个性化写作当道的时代,还有多少人习惯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在省文联副主席、市文联主席兼作协主席周喜俊的创作理念里,“文学从来不是私人化写作。”她的笔触不仅紧扣时代脉搏,还能敏锐地从变化中发现冲突和问题。她创作的典型人物,代表的是这个社会群体中寻找生活和发展方向的那类人,他们的矛盾和困惑正是这个时代发展的矛盾和疑惑。作家不是社会学家,但不能不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引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这是周喜俊三十多年未变的理念。

就我市作家的创作理念问题,周喜俊指出:文学作品不仅要触及读者的灵魂,还要触动社会的痛点。要发现问题,还要解决问题。“美好的东西永远是人们所期盼和向往的,也是推动时代前进的主流。”“但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这样的优秀作品,发现社会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应该承担的义务。一部优秀作品的价值,对读者和市场来说,不是迎合,而是引领。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创作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

好的作品,即使是最平淡的文字,最普通的故事,也会拥有那种直抵心灵深处的魔力。周喜俊认为,一部优秀作品的产生首先要做到三点:一是发挥自身优势,二是保持平和心态,三是精益求精。用什么样的心态观察生活、用什么样的理念反映生活,决定着一个作家的创作方向,也决定着每一部作品的社会效果。在文艺界各种思潮面前,怎样保持独有的定力?那就是淡泊名利,苦练内功,扎根沃土,辛勤耕耘。不做追风派,要有定力;不存侥幸心理,要凭实力;不急功近利,要有耐力。像贾大山那样,表现现实,歌颂真善美,让人们看到光明和信心,正是石家庄作家群现在的追求。

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下,我市作家以始终追求高尚情怀、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为精神内涵,塑造石家庄作家艺术家的群体形象,创作出一批关注时代、关注民生、体现责任意识、注重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其中,康志刚创作的长篇小说《天天都有大太阳》获得“第二届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大奖;而在最近公布的第十二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最终获奖名单中,我市共在文学类、舞台艺术类、影视类等6个大项评比中喜获12项殊荣,周喜俊的长篇小说《当家的男人》、唐慧琴的中篇小说《拴马草》、白庆国的诗歌《干净的村庄》;河北梆子《白毛女》、数来宝《河北好人数不清》、舞蹈《那是一朵美丽的花》、歌曲《难忘太行那首歌》、动漫作品《家有豆丁》、赵玉芝的美术作品《嫦娥喜迎神九》等名列其中,此外,我市青年作家程雪莉、刘新圈获得“青年作家”奖,刘治宗获得“青年导演”奖,展示出我市创作队伍的新实力。

文学艺术从小众走向大众,是文艺工作的责任。要全心全意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以专业的优势和水准提升群众的艺术素养,切实推动石家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就要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和方式,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扩大文学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提升石家庄的文化韵味,为打造文化强市做出贡献。为了不断培育文学新人,市文联提出“十大协会活起来,各县文联动起来,激励机制建起来,人才队伍带出来”,不断加强文学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把遍布在社会各行各业的文艺爱好者培养成为主旋律的创作者、时代精神的讴歌者和社会问题的监督批评者,为文艺工作的跨越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培养优秀人才,推出精品力作,坚持把作协建成温馨之家,提出“强化责任意识,坚持深入生活;强化精品意识,推出大作力作;强化服务意识,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团结意识,共同唱好和声。”周喜俊说:“期待着家乡的文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期待着这支队伍里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作家,更期待着家乡的热土孕育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向往真善美,消除假恶丑,是贾大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标。我市的作家群体在创作实践中发扬光大着“贾大山”的创作理念:深入现实生活,打造精品力作,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多奉献。我们这个城市,也因之有了独特的生命温度与文化性格。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