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河北有个“河南疃” 造出童车duangduang的

03.05.2015  12:06

宽阔的环城公路、齐整的标准厂房,来到曲周河南疃镇,让人恍然觉得走进南方某个轻工业城镇。

其实我们这早在殷商的时候就是‘大粮仓’,那个时候周边包括曲周、邱县地区农业都比较发达,加上古漳河河流运输发达,这里形成一个种植和屯集粮食的‘大市场’”,说话的人叫丁少义,是曲周当地一位民间历史研究的爱好者,他告诉记者,《曲周县志》上记载,河南疃因为地处古漳河南岸的淤滩上,最早也叫做河南滩,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大批移民搬迁至此形成较大的村落,所以改名为河南疃,疃也就是村庄的意思。

丁少义介绍说:“《水经注》里有记载说,在现在我们河南疃和邱县古城营乡附近有一座大桥,叫‘巨桥’,在巨桥旁边建有一个巨桥邸阁,那是殷商时期屯集粮草的大粮仓,史称巨桥仓,是当时中国第一仓。周武王灭纣之后,就散发巨桥仓里的粮食,赈济饥民。历史上叫做‘巨桥发粟’”。

曾经的粮食贸易集散地,让当地人骨子里传承了一种商业基因。上世纪70年代末,市场经济刚刚萌发,河南疃和毗邻的邢台平乡几个乡镇,就开始涉足自行车行业,到90年代初期,当地几乎家家户户从事自行车配件加工。但是直到进入21世纪,“小海豚”等一批品牌企业的引入,才让河南疃的童车生产逐步摆脱小作坊式的“小、散、乱”,迎来了转型发展。

小海豚”,在童车行业里可是大有名头。企业董事长吴英亮说,他最早是做自行车进出口贸易的,有一次去欧洲参加展会时看到一个法国朋友把儿子小时候用过的童车又送给了孙子,车子依然非常好骑,而当时国产的童车质量难以令人满意。

河北电台记者齐晓彬(左)采访小海豚童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英亮(右)(白雪峰摄)

吴英亮说:“孩子出生的时候,有一个同学送了一辆童车,孩子长大了到了骑车的年龄,就拿出来。组装的时候感觉特费劲,当时我爱人装半天装不起来,而且还缺件。孩子骑了骑也是很费劲,蹬也蹬不动。

作为一个老“自行车人”,这件事给他很大的刺激,他下定决心要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品质童车。

小海豚童车有限公司的展示大厅里各式童车琳琅满目(白雪峰摄)

走进小海豚童车有限公司,3万平方米的厂房宽敞明亮,产品展示大厅里亲子车、折叠车等各式童车琳琅满目。目前,公司已形成50万辆的年生产能力,产品远销欧美等发达国家。吴英亮说,童车最关键的是安全,所用材料对孩子不能有任何伤害。

吴英亮说:“包括孩子接触的手把的把套,小孩子手一直握着把套,可能刚刚松开把套手就放到嘴里边去了,所以选用的把套也是完全环保无毒的,你放到水里煮几十分钟,这个水都能喝的。

据统计,目前河南疃全镇有4万8千多人,其中有近一半人从事自行车、童车行业,镇上建立了占地500亩的自行车孵化基地,通过政策、资金、技术上的扶持,帮助企业发展。骆庄村村民骆书勇的企业,从只有几个人的家庭作坊到如今拥有自己的专利,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

骆书勇表示,“咱们这款折叠车出口的韩国、日本,主要是折叠起来车载方便。我们这个产品在网上一放,没有经过推广,就有200家淘宝店上架,收藏人气相当高。

如今小小的童车不仅成为河南疃的“名片”,也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河南疃镇党委书记龙平云:“目前我们围绕产业聚集,正在做占地三百公顷的自行车童车产业园规划,把我镇打造成童车产业名镇,让老百姓在这个童车的带动下走上致富的道路。

(河北台记者张雁、齐晓彬、白雪峰、邯郸台记者姜楠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