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碧水入津门——河北财政支持滦河流域生态补偿工作纪实

10.09.2018  16:11

  “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月监测结果水质平均达标率分别为65%、80%、90%,水质越来越好。”近日,在引滦入津工程津冀交界处的黎河桥监测点,河北省唐山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指着一张水质监测表向记者介绍,这是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带来的新变化。

  引滦入津流域是2016年国家确定的横向生态补偿四个试点流域之一,按照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机制运行。黎河桥是考核监测入津水质的三个断面之一。

  两年来,河北省强力推进滦河流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支持该流域潘大水库(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的简称)网箱清理,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和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水质持续改善,为天津地区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

  壮士断腕清理网箱

  湖面平整如镜,山色倒映其中,微风吹来,波光粼粼。在潘家口水库,昔日纵横密布“蜘蛛网”似的养殖网箱已被清理一空,重新露出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湖面。

  潘家口水库和大黑汀水库,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引滦入津”主体工程,肩负着为天津供水的重任。

  修建潘大水库时,迁西、宽城两县分别有2.87万人、2.8万人搬离了世代居住的村庄。搬迁后,两地移民人均耕地面积分别只有0.28亩和0.12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了解决基本生计问题,自2003年起,按照相关扶持政策,数万名库区居民在潘大水库发展渔业养殖,网箱数量高达几万箱。渔业养殖成为了库区居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2015年,库区人均渔业收入达2800元,12个重点村人均渔业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5%以上。

  但是,给鱼消毒,就是给水库“下毒”;给鱼喂料,就意味着给水库增压;当鱼病大面积袭来时,绿水青山变得臭气熏天。水质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6月,潘大水库的水质为重污染的V类水质。

  网箱清理,迫在眉睫。可库区老百姓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养鱼,大家心知肚明,邻里之间,谁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2016年,引滦入津生态补偿机制开始试点。2016—2018年3年内,河北、天津每年各出资1亿元,中央财政每年奖励3亿元。其中,天津市资金根据水质考核结果采取压年拨付,中央资金依据考核目标完成情况采取先预拨、后清算方式拨付。

  按照国家部署和省政府印发的《潘大水库网箱养鱼清理工作方案》,2016年10月起,潘大水库所涉及的迁西、宽城、兴隆陆续启动网箱清理行动。

  “可以说,我们制定了非常完备的方案,全县上千名干部职工下镇、入村、驻办、入户,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赢了这场攻坚战。”迁西县县长史林友说。

  2017年上半年,三地相继完成了网箱清理任务,比省定完成期限提前了半年多。其中,承德、唐山共清理拆解网箱79687个,累计出鱼86463.5吨。

  影响潘大水库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总磷。“大黑汀水库总磷浓度在网箱清理前曾达到0.402毫克/升。今年上半年,大黑汀水库总磷浓度最低值降至0.040毫克/升,为原来的十分之一。按照相关要求,直接为天津供水的大黑汀水库水质考核目标为Ⅱ类。今年4月份,水质已达到了这个标准。”迁西县环保局副局长李卫军说。

  为了提高水质,净化水体,2017年11月,潘大水库举办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约18万公斤的鲢鱼、鳙鱼、草鱼等水生生物苗种放流潘大水库。迁西县还将成立渔业公司,从事库区渔业捕捞、增殖放流等渔业生产活动,实现渔业资源有序开发。

  如今,网箱养鱼被禁止后,移民的收入如何得到保证?

  “潘家口水库的水质好了,来这里休闲度假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村15户渔民中有七八户已开办了农家院,生意都不错。通过开办农家院,每个家庭的年纯收入也能达到10多万元。”宽城县白台子村支书李健民介绍。

  按照网箱清理相关补偿政策,李健民家得到了约100万元的补偿款。去年,他用这笔钱开办了农家院,现在日子过得十分红火。

  宽城县副县长刘长清介绍,在持续改善库区水质的同时,他们以“短期不减收,长远能增收”的发展思路,积极谋划了42个后续发展项目。去年底,迁西县政府印发了《关于潘大库区网箱清理后期水质管护与产业开发的实施意见》。在加强水质管护的同时,将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产业全面转型,努力实现“一业兴、百业旺”。

  “2016年至今年上半年,中央、河北省和天津市财政分别出资6亿元、3亿元和1亿元进行支持,保证了网箱清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河北省财政厅经建处有关负责人说。

  “一把手”工程建农村垃圾处理体系

  尽管引滦入津的输水口大黑汀水库位于迁西县,但滦河流域绝大部分在承德。承德市每年汇入潘家口水库的地表径流量为16.3亿立方米,占入库水量的82%。

  为保护滦河水质,近年来,承德市坚持规划引领,先后制定出台了《滦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2—2020年)》《蟠龙湖(潘家口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以全面加强城镇、农村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生态修复为重点工作,全面加强滦河流域治理。

  走进滦平县大屯镇小城子村,一条宽阔整洁柏油马路穿村而过,一簇簇盛开的鲜花将村子装扮得更加靓丽。村里路面非常干净,连个纸片也没有。

  “几年前,村子还是垃圾遍地。通过实施农村垃圾整治后,有了专业的保洁队伍随时打扫,村民也养成了不乱丢垃圾的习惯。”大屯镇镇长卢海阳说。

  近几年,滦平县始终把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作为涵养京津水源的“一把手”工程来抓。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实施“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建设配备了总额近3亿元的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粪便处理设施设备,取缔关停了114家畜禽养殖点,建成7家有机肥厂,年处理粪便能力达到200万吨,实现了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扩面提效、转型升级目标。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行“购买服务”和“乡镇自管”两种模式。在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131个村,推行购买服务模式。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3家环卫托管公司负责。剩余较为偏远、人口较少的69个村,实施“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模式。乡镇成立了8人组成的环卫队,配备专业保洁车辆、工具,人员享受养老、医疗等保险待遇,经费由县财政统一拨付。村一级资金由县财政按人口每村每年列支经费;人员采取防火员、保洁员、防汛员、护路员四项工作职责由一人承担的方式,提高其收入水平。

  保洁公司经理孙述慧告诉记者,为了做好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公司加强力量,配备总经理1名、项目经理3名、管理员6名、保洁员335名,层层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县农工委负责绩效考评,以每月承包金的5%作为绩效奖浮动金,我们必须做好日常的垃圾处理工作。

  “通过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一体化体系,我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改变了以往农村脏、乱、差现象,使农民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观。”滦平县常务副县长曾庆鹏介绍,这两种模式在不同区域发挥各自的优势,有效克服了以往“突击式”“运动式”垃圾清理的弊端,实现了优势互补、无缝连接。

  “如今,我们把专业环卫企业托管的做法延伸到河道管理上,希望更好地保护滦河水,让流到天津等地的水更清洁、更充沛。”曾庆鹏介绍,2017年,滦平对滦河二级支流/牛河3.8公里河道、滦河一级支流兴洲河9.51公里的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

  滦平县是承德市开展水污染防治的一个缩影。

  2010年,承德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全覆盖。在此基础上,该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污水管网覆盖率逐年提高。2017年年底,承德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4.34%,污泥全部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同时,承德市还对7条主要河流开展了非法排污口取缔、河道违法采砂取缔、河道垃圾清理、生态护岸建设等工作,近年来共治理河道200余公里。

  打造“样板”支持生态保护修复

  走进围场县哈里哈乡三义号村,河道、河渠整治一新,两侧的花海景观在绿树、群山环绕下,一步一景,“山之魂、水之灵、林之舞、田之歌、湖之韵”在这片大地上绘就了一幅美丽乡村崭新画卷。

  围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

  据了解,2016年,围场启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以该县哈里哈乡为核心,在滦河一级支流伊逊河上游以项目为抓手,重点实施造林绿化、湿地保护、河道整治、农业新技术等四类工程,总投资2.8亿元,项目区涵盖12个乡镇、流域总长80公里,流域面积2427平方公里。

  围场县林业局绿化办主任刘子华介绍说,造林绿化工程分为人工造林、干旱阳坡造林、稀疏林地补植补造、工程固沙、川防林、封山育林6种绿化方式。目前,已栽植苗木3.66万亩,完成一期工程栽植任务的91.4%。工程建设完成后,可新增有林地7.29万亩,森林覆盖率将提高9.6个百分点。

  湿地保护主体工程主要实施两道叠水坝、两个池塘、四个生境岛、四个水闸、1500米亲近栈道及植被恢复工程;生态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河道7.3公里,上游6.1公里以保护为主,下游1.2公里以治理修复为主;农业面源污染共治理土地5万亩,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农作物种植,可节水节肥30%以上,亩均增产20%以上。同时,在三义号村示范点,占地237亩,通过土地流转租种的方式,全部种植万寿菊。

  “我们将严格按照项目总体规划和试点项目年度实施方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围场县财政局局长、围场县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申军说。

  发生巨大变化的不只是围场。

  2016年被确定为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以来,承德市选取围场、丰宁、滦平作为示范区,推动率先突破,打造样板示范。

  “借鉴先进做法,我们引进了德国的‘拟自然’理念进行河道整治。”承德市财政局局长栾志宏说,借鉴美国黄石公园成立“大黄石协调委员会”的做法,承德市于2016年成立了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据介绍,承德市已编制完成全国首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定期评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资源资产,记录和分析全市山水林田湖草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变化情况,切实管好用好山水林田湖草各项自然资源。同时,全面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对域内1132条河流设立各级河长4838名,并制定了工作督查、河湖管理奖惩等制度。

  专款专用 加强资金监管

  2016年,中央和河北省资金到位5亿元。2017年,中央和天津市资金到位4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生态补偿到位资金已达10亿元。其中中央资金6亿元、河北省资金3亿元、天津市资金1亿元。

  如何保证这些资金发挥效益?

  “依据有关方面要求,我省强化了对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业务指导,加强监督考核,及时跟踪工作动态,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河北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河北省安排了引滦入津水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经费170万元。此项工作为《关于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的规定任务,补偿资金的每笔支出都能找到依据。

  《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实施方案》明确,补偿资金的使用用途为潘家口、大黑汀流域及引滦输水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项目。具体包括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水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点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运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尾矿渣治理、取缔网箱养殖、环保监管能力建设、流域防护工程建设以及其他水环境保护项目。

  迁西县财政局局长郁学东介绍,迁西县专门制定了《清理潘大水库网箱养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来源、使用范围、奖补资金核算、报批兑付程序;县农牧局开设资金专户,实行专人、专户、专账管理;印发《网箱养鱼清理奖补资金兑付流程》,进一步规范资金公示、原始资料上报、资金核算审核环节,明确以存单形式直接兑付补助资金到户;由财政、审计、农牧及相关金融机构等单位组成后勤保障组,全面负责专项资金审核、报批程序。

  2015年以来,承德市共分配水专项资金7.32亿元,支持滦河流域的54个项目,包括农村综合整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垃圾处理设施、河道综合治理等方面。另外,中央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专项资金中,有6亿元支持用于滦河流域河道综合治理、农村污水防治等相关的17个项目。

  2017年,河北省还投资1.96亿元开展滦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包括潘大水库流域及引滦输水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项目等。

  悠悠滦河水,浓浓津冀情。几年来,河北财政想方设法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加强监督,确保一泓碧水到津门,让天津人民喝上放心水。(李忠峰 何菲 刘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