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财政发挥支持引导作用破解发展难题

10.02.2017  00:02

  全年筹措发展资金8000多亿元,相当于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近3倍,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撑;  

  民生支出4843.8亿元,占全部支出的80.2%,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争取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40.1亿元,占全国总量的35.9%……  

  刚刚过去的2016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税收收入低位运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收支矛盾日趋尖锐的严峻形势,河北财政缘何能交出这样一份答卷?  

  “去年,河北财政咬定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发挥财政支持和引导作用,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财政‘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职能作用有效发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撑。”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河北省201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7年预算的决议》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拓展筹资渠道——8000亿元给力稳增长调结构  

  财政越困难越要促发展!  

  全长约680公里、途经19个区县、辐射太行山30多个区县的太行山高速公路,贯穿连片贫困山区,连接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涞源白石山等著名景点,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扶贫路、致富路、发展路和旅游路。  

  太行山高速公路建设意义重大,但未建路段500多亿元的建设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钱从何处来?  

  “为了解决资金难题,我省采取‘肥瘦搭配、捆绑招商’方式,将其与经济效益较好的津石等高速公路捆绑为两个PPP项目包。两个项目包共计9条段、688公里、总投资898亿元,是我省运作成功的首例省本级PPP项目,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PPP项目。”省财政厅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去年,我省通过PPP模式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其中,46个PPP项目入选全国示范项目,投资额2675亿元,排名全国第一;42个项目签约落地,投资额1636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投资1465亿元。  

  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引导作用、大力吸引社会资本的同时,我省财政部门还积极争取外部支持,去年共筹集资金4000多亿元——争取中央转移支付 2448.5亿元,比上年增加188.1亿元;组织发行政府债券2320.8亿元,增长63.4%,投入2000多个公益性项目建设……  

  此外,去年我省还发挥财政金融叠加放大效应,撬动金融机构、资本市场资金近2000亿元。各级财政支持设立市场化投融资平台263个。  

  “去年,各级财政和有关部门通过争取支持、发行债券、税式支出、协调帮扶、利用国外贷款、PPP、撬动金融资本、激励资本市场融资等渠道,共筹措资金8000多亿元,相当于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近3倍,为支持全省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参加今年省两会的一位人大代表这样表示。强化兜底提标——4800多亿元精准发力惠民生  

  贫困农民脱贫,最缺的是资金和技术。  

  用财政资金之“”精准扶贫,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浇在“”上。“政银企户保”就是我省财政、金融等部门探索的一条金融扶贫新路径。  

  “‘政银企户保’就是好,解了俺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近日,记者在隆化县七家镇南营村采访时,听到村民庞瑞这样称赞“政银企户保” 。  

  承德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给记者解释,“政银企户保”模式之所以受到群众欢迎,就在于它瞄准贫困群众贷款难这个“老大难”问题,以财政资金做担保,以银行贷款为基础,以企业带动为条件,以贫困户参与为目标,以保证保险为保障,实现“五位一体、多方联动”,大大降低了涉农贷款申请难度,为贫困户脱贫引入了资金活水。  

  截至去年底,我省通过推广“政银企户保”模式,累计到户扶贫小额贷款近300亿元,惠及82.5万户贫困群众。  

  从全省情况看,去年,我省共投入财政扶贫专项投入57.7亿元,其中省级21.6亿元,较上年翻了一番。各级财政支持建立扶贫开发市场化主体73个,注入资本金82亿元,撬动社会资金200多亿元。  

  在强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去年我省还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基本保障水平、精准增强县级“三保”能力、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在全面提高基本保障水平方面,去年我省城乡居民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5858元、3258元,分别增长10.6%、22%(第三季度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人均每月75元提高到80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基本公共卫生补助标准由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  

  在增强县级“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能力方面,去年,我省不仅对144个县(市、区)“三保”支出预算进行集中汇审,还改革省对下财力性转移支付,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以“三保”支出缺口为依据,对27个困难县(市)给予过渡性财力补助(救助)。  

  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我省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立市场化主体189个,撬动金融资本312.4亿元(截至目前,信贷投放已到位78.4亿元),推进4260个重点村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于之民的重要体现。去年,全省民生支出4843.8亿元,占全部支出的比重为80.2%,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省财政厅副厅长李杰刚说。  

  坚持生态优先——用足政策创新治理优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位于承德市宽城、兴隆两县的潘家口水库和唐山市迁西县的大黑汀水库,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肩负起为天津、唐山地区的供水重任。近年来,随着水库网箱养鱼规模的不断扩大,库区水质急剧恶化。  

  为彻底消除潘大水库网箱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增强京津水源涵养功能,2016年以来,省财政多方筹措资金3.98亿元,支持潘大水库网箱养鱼清理工作。此项工作将于2017年底全面完成。届时,潘大水库水体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为滦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生态环境建设一直是我省财政资金优先重点保障的领域之一。各级财政部门着眼解决生态突出问题,主动而为、精心谋划,积极对接、反复沟通,着力在试点示范、用足政策等方面创新突破。去年,省级财政共安排大气污染防治资金11.4亿元,大力开展散煤、焦化、露天矿山、道路车辆污染整治四大专项行动,全省削减煤炭消费量500万吨,淘汰燃煤锅炉12919台、21863蒸吨,完成燃煤工业锅炉改造7281台、21463蒸吨。全省4000万千瓦发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  

  为了用足用好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去年,我省争取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40.1亿元,占全国总量的35.9%;争取中央节能减排、化解过剩产能资金向我省倾斜,并成功将我省民营钢铁、煤炭企业纳入奖补范围;争取京津两市对口帮扶9.02亿元。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2016年省级财政安排水污染防治0.6亿元,重点支持了廊坊市水污染防治和邯郸市水污染防治等项目,显著改善龙河、滏阳河水生态系统并整体提升周边环境水平。  

  此外,我省还主动谋划山水林田湖修复试点,突出生态环境特点和问题,坚持修山、治污、增绿、固沙、扩湿、整地并重,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狠抓改革重点——激发活力破解难题释红利  

  改革是最大红利。  

  2016年,河北财政坚持问题导向,矢志创新,以改革为龙头,统筹谋划部署,狠抓组织推进,确保落实到位,51项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其中7项走在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财政改革文件13件,省财政厅出台配套文件47项,财政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20多次,标准化绩效管理改革和“事争一流、唯旗是夺”作风在省直部门推广。  

  从2013年底开始,河北省财政厅构建起一套融合绩效管理、标准化管理的标准化绩效管理体系。通过3年多的实践,标准化绩效管理改革不仅提升了财政工作质效,更重要的是打造了一支有激情、有担当、又有责任的财政队伍,实现了财政干部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使迎难而上、激情干事、锐意创新、事争一流成为了财政厅的工作常态。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河北财政牢牢把握改革方向和重点,拓展财政职能,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落实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改革,2016年为企业减税降费370多亿元,累计带动新增就业岗位40多万个。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推广到所有适宜领域,2016年全省购买服务项目4400多个,金额约135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47%和55%;我省模式得到财政部肯定,被列为全国重点联系省份。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政银保”模式,引导各地为小微、农业企业提供保证信用保险补贴、为银行和保险公司提供风险补偿。研究出台《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明确财政支持政策,让农业转移人口更多享受市民待遇,促进更多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  

  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争取中央改革试点,通过先试先行,以改革争取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利益。2016年新争取中央改革试点13项、扩围1项。包括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范围扩大到9市115个县,中央补助资金增加到71亿元,并提炼出“确权定价、控管结合、内节外引、综合治理”模式;成功争取国家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三年将获中央补助80多亿元;积极争取中央对我省国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补助。获得中央补助35.96亿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大大缓解了我省分离移交资金不足的压力;成功开展国库现金增值运作试点,去年省级财政连续开展4期共880亿元增值运作,实现利息收益3亿元以上……  

  一笔笔真金白银按时拨付,一项项发展、民生、生态工程顺利实施,一项项改革举措顺利推进,为我省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