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观察】河北:精准送温暖,让困难群众得偿所愿

25.02.2016  01:15

近日,香河县环保产业园区通过精准帮扶方式,在辖区内开展“送温暖”活动,为辖区内100多名贫困学生送去衣服、书包、课外读物等。图为该环保产业园区爱心人士为刘庄村困难户子女送去课外读物。新华社发

阅读提示

春节期间,我省各地有关部门及爱心团体纷纷开展为困难群体“送温暖”活动。与以往相比,这段时间的“送温暖”活动正在摆脱送米面油钱的传统模式,有了一些新变化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龚正龙

摆脱传统救济思维,“送温暖”不等同于送米面油

乡亲们,省血液中心和省人民医院开展‘送温暖’活动,请大家明天上午到村委会大院,接受专家的义诊!”日前,兴隆县大洼村村委会工作人员,通过高音喇叭向村民们广播通知。

作为国家级贫困村,大洼村是省血液中心的对口扶贫村。今年,省血液中心在送温暖活动中改变传统思维,不再简单地送米面油和钱,而是联系了河北省人民医院的20名医护人员组成党员、专家志愿医疗队,特意驱车前来为这里的乡亲们义诊。

在义诊现场,专家们对村民们有求必应、有问必答。“送医送到家门口,这比到县城里看病还方便,感谢省城来的专家们。”老乡们高兴地说,“大洼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这回医疗‘送温暖’,真送到俺们心坎上了!

困难群众的需求是多样的,‘送温暖’活动需要摆脱临时救济的惯性思维,才能真正让老百姓收获温暖。”采访中,长期关注社会救助的河北大学副教授杨秀珍说,她曾做过调查,尽管过去几年各级工会组织、扶贫机构、爱心单位及志愿者团体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在实际帮扶中,大约70%的‘送温暖’活动依然在采用传统救济方式,即送米面油,或直接给点钱,“这种浅层次救助,或许能解燃眉之急,但很难从根本上满足困难群众的真正需求。

对此,沧州市运河区的许多志愿者团队深有感触。“每户10斤面粉、一桶花生油、一袋10斤重的大米和一袋月饼”——这是2015年,运河区某爱心团体开展“中秋送温暖”活动时,为一个村的贫困农民送去的爱心物资。参与这项活动的一位杨姓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走访发现,这样的帮扶可能不是这些困难群众最需要的,所以在谋划今年“送温暖”活动时,他们决定采用征集心愿的精准帮扶形式。

日前,这场名为“2016年首场微心愿集中认领”的“送温暖”活动正式举行。该活动以征集心愿的形式,从该区困难家庭、孤残儿童那里征集到249个心愿,统一面向市民推出认领活动。“有的希望收获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有的希望能和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实现视频聊天……”这位杨姓负责人告诉记者,为这一个个简单朴实却又真诚迫切的微心愿圆梦,在半个小时内就被200多名爱心市民抢认一空。如今,很多困难家庭、孤残儿童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送温暖”要有针对性,务求做到精准有效

今年,河北阳光公益志愿者协会的“送温暖”活动有了一项新任务,即对受助对象进行摸底排查,向每户征集一个心目中理想的自强脱贫方式。这项工作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费力。不久前,该志愿者协会通过对往年帮扶对象的分析,选取了赞皇县一个贫困山村,队员们分头入户调查,统计贫困户的信息,发放自制的救助联系卡,然后向每户询问一个脱贫心愿。

寻找一个餐厅去打工、盼有一台缝鞋机开个修鞋摊儿、上培训班学习水果栽培知识……当志愿者们汇总这些脱贫心愿时,很多人感慨万千。“我们帮扶了4年多,都是送米面油和钱,谁知道他们原来真正需要的不是这些东西。”该协会一位叫刘晓鸥的志愿者感慨地说,每个人都有通过自己努力致富的梦想,“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通过精准帮扶来引导他们,变输血为造血,从而让他们实现自强自立。

好钢得用在刀刃上。‘送温暖’帮扶越精准,越能起到实际效果,而且可以少走弯路、避免资金和资源浪费。”河北大学副教授杨秀珍说。过去一些“送温暖”帮扶活动流于胡子眉毛一把抓,由于没有做出仔细甄别,结果造成“送温暖”对象多而广,重点不突出,导致贫困群体、特困群体、普通群体都得到几乎一样的帮扶,没有取得最大的帮扶效果。

我曾接触过一个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他需要解决的是再就业问题,但恰恰是这个问题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帮扶。在他还能自立的阶段没有获得一技之长,如今年纪老了,只能靠救济度日。”石家庄市扶贫办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送温暖”对于这样的群体来说,应该积极帮助其造血,让其获得一技之长,从而能重新振作起来,“唯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送温暖’。

送温暖”需要全社会共同精准发力,不仅许多爱心单位、志愿者组织在想办法创新,常年进行帮扶工作的各级工会组织也正在改变思维,在精准上下功夫。据了解,今年我省总工会共下拨“送温暖”专项资金近8000万元。为了把钱花得更合理,把这些资金用出效率,各级工会都在“精准”上努力。

通过深入细致走访,到职工群众中去了解就业创业、工资收入、社保、医疗等民生政策实施情况。在走访的基础上,各级工会为困难职工建档立卡,做到一户一档案、一户一计划、一户一措施,因困施策、分类帮扶、精准脱困。”省总工会有关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