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少年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

30.01.2022  15:55

2022年1月29日,河北省体育局印发《河北省青少年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体育工作、青少年体育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对标落实“河北三件大事”“体教融合”战略部署,对照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青少年体育发展规划》,对接我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及相关文件、规划,经深入调研、专题座谈、线上调查、征求意见、专家评审后,于1月25日局党组会审议通过后印发。

一、《规划》的总体考虑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规划》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任务举措的提出,都充分体现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以实际行动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坚持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为主要方向。《规划》全面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贯彻并逐条细化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青少年体育发展规划》,并与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相衔接、相配套,加强部门统筹,组织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加快构建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三)贯彻落实体育强省、冰雪运动强省建设要求。《规划》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把青少年体育工作作为河北体育强省、冰雪运动强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标志之一,突出体校、学校、社会组织三大阵地建设,推动健康促进、青训、竞赛三大体系更加完善,为体育强省、冰雪运动强省建设提供更加厚实的人才支持,开创新时代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四)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在具体操作层面,《规划》把项目作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设置了青少年冰雪运动、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青少年体育组织培育等4个重点工程项目专栏,细化实化青少年体育发展工程项目,通过项目落地实施,增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现实基础与面临的形势。主要包括:现实基础、面临形势2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十三五”我省青少年体育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时期我省青少年体育面临的形势。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3个方面。提出到2025年,全省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3000所,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80个,全省注册青少年运动员人数达到5万人以上。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提出10个方面、30项任务。一是全面深化体教融合,主要包括:加强体教融合、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建设体育传统特色学校3项任务。二是大力推广普及青少年冰雪运动,主要包括:突出发展校园冰雪运动、着力办好青少年冰雪赛事、强化冰雪竞技人才培养3项任务。三是组织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主要包括:加快构建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丰富青少年体育活动、积极发展幼儿亲子体育3项任务。四是全面加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各类体校建设、畅通学校培养体育人才通道、强化社会体育组织后备人才培养功能4项任务。五是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主要包括:健全青少年赛事体系、健全反兴奋剂教育预防体系2项任务。六是培育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主要包括:加强青少年体育协会建设、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加强社会体育组织服务监管3项任务。七是大力发展青少年集体球类项目,主要包括:全面推动集体球类普及提高、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2项任务。八是加强青少年科学训练,主要包括:强化青少年训练体系建设、推进科训结合、强化基础体能训练、实施科学选材4项任务。九是丰富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主要包括:加强体育场地共享利用、推动场地设施向青少年开放2项任务。十是夯实青少年体育发展根基,主要包括:健全青少年体育标准化体系、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大力弘扬传播体育文化4项任务。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拓宽经费渠道、强化安全管理、加强督导落实等四项保障措施。

四、《规划》的四大工程

(一)青少年冰雪运动提升工程

1.冰雪人才队伍升级工程。实施“雏鹰计划”和“省培计划”,到2025年,全省冬季项目注册运动员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各市建立5支以上冬季项目业余训练队伍。

2.冰雪赛事品质升级工程。年度冰雪运动会市级设项不少于5个项目,县级设项不少于4个项目,培育“一市多品”“一县一品”;全省冰球联赛、京津冀冰球竞赛、省市县级校际冰雪联赛形成届次、持续推进。

(二)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程

1.青少年三大球普及推广。完善青少年三大球运动员注册登记管理工作,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衔接、规范有序的青少年校园三大球竞赛体系,支持各地积极组织申办承办和参加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中国城市少儿足球联赛、京津冀区域性联赛。

2.挖掘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各地挖掘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民族式摔跤、棋类、毽球、赛马、龙舟等项目,举办青少年比赛、交流、展演活动,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3.丰富青少年赛事供给。办好冀萌杯足球联赛、小年龄段篮球赛、冰雪联赛等赛事活动,全省各级每年组织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不少于500场。

4.实施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配合教育、卫生健康部门完善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实施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研究并推广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形态不良、心理亚健康等健康问题的干预方法。

(三)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

1.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建设。到2025年各设区市(含定州市、辛集市)、雄安新区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5个以上,全省达到80个。

2.高校运动队建设。到2025年每个设区市建设1支以上高校运动队。

(四)青少年体育组织培育工程

1.青少年体育协会建设。到2025年省级、市级全部成立青少年体育协会,引导县区成立青少年体育协会。

2.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动态评估、周期命名等制度,完善服务标准,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系统。

3.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星级评定。制定并实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星级评定办法,到2025年评定评定星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00个。

河北省青少年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全面提升我省青少年体育发展能力和水平,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青少年体育发展规划》《河北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北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现实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省青少年体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构建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实施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推动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形成《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青少年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组织建设取得新成果。体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阵地作用更加突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稳步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势头迅猛,创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 9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18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500所,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207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91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50个,青少年体育事业三大阵地支撑作用更加坚实。

——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持续构建省、市、县三级青少年训练网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进展,开展“雏鹰计划”“省培计划”培训等,培训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82880人,全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数达到44653人,覆盖项目更加多元。成立了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青少年体育管理干部队伍不断壮大。

——赛事体系逐步完善。开门办赛、开放办赛理念全面落实,面向非注册运动员的赛事壁垒基本破除,U系列赛事、体校赛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赛事和俱乐部赛事更加丰富,成功举办两届河北省冰雪运动会,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获得46金74银87铜的优异成绩。

——各类活动多元发展。各类青少年体育活动多元化、体系化、标准化、创新化发展,实施冰雪运动进校园行动计划,开展“百县百校万人同日上冰雪”活动,校园冰雪赛事活动丰富多彩,连续五年举办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系列活动,建立京津冀青少年协同组织体育比赛新模式,“三大球”、冰雪等体育项目推广普及水平明显提升。

——文化教育进一步加强。落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运动员文化教育要求,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体育运动学校适龄运动员普遍接受文化教育,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省级青少年体育比赛推行赛前文化课考试,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25000余人次。

与此同时,我省青少年体育工作短板和问题也较为明显,全省青少年健康观念亟待转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养亟待提高,体教融合有待深化,统筹协调青少年体育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尚需完善,各方面共同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建设新时代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关键五年,也是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冰雪运动强省和体育强省跨越发展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为青少年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河北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中央关于青少年体育工作部署要求,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为青少年体育发展提供了遵循、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筹办冬奥会“河北三件大事”加快推进,为青少年体育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到2035年要建成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对谋划和落实好“十四五”时期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和考验。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体育是建设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冰雪运动强省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从研究解决长期影响制约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中寻求突破,加快实施体教融合发展战略,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总体原则,促进体教思想融合、目标融合、资源融合、措施融合,形成全要素、全领域、全过程的高效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育发展能力和水平,努力开创我省青少年体育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体教融合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推动体校、学校、社会组织三大阵地建设同步发展、资源共享、互相支撑,帮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全面开创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体育强省、冰雪运动强省建设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各级党委坚强领导下,更加有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跨部门联合督导机制,建立青少年体育治理共同体。

坚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牢记青少年体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让体育在育人、育才方面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得到最大释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坚持一体设计、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破除利益藩篱,清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设计路径,加强部门统筹,推动体育和教育等部门在思想、目标、资源、措施等方面的全面融合。

坚持改革创新、多元主体。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自身改革,加快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多元主体在青少年体育治理中的地位,推动体校、学校、社会组织三大阵地共同建设,加快形成发展力量多元、成才渠道多元的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体教融合青少年体育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显著增强,青少年健康素养、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普遍提升,亲子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基本建成主体多元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体校、学校、社会组织三大阵地更加巩固,健康促进、青训、竞赛三大体系更加完善,为体育强省、冰雪运动强省建设提供更加厚实的人才支持,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协同育人、融合发展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开创新时代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全省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3000所,其中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000所。

——全省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80个,全省注册青少年运动员人数达到5万人以上。

——举办U系列赛事、体校赛事、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赛事、俱乐部赛事和京津冀青少年体育赛事,全省各级每年组织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不少于500场。

——推动省市级全部成立青少年体育运动协会,引导县区成立地方青少年体育运动协会,加快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评定星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300个。

远景目标:到2035年,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建成完善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青少年体育工作格局,青少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青少年科学健康素养显著提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全面发展、来源广泛。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深化体教融合

1.加强体教融合。贯彻落实国家体教融合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组织在校学生运动水平等级认证,加强运动水平等级认证管理,打通教育和体育系统高水平赛事互认通道,强化政策保障,统一赛事体系,为体教全面融合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并用好青少年体育联席会议、联合督导等制度,促进体教融合落地落实。

2.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支持教育部门组织学校体育课和课余训练,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组织学校广泛建立运动代表队,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机制,建立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政策办法。加快完善学校体育赛事体系,逐步增加项目覆盖面,引导体育单项协会加快完善组织学校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赛事办法。完善部门联动对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估、指导和监督工作机制。推动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推动体育中考逐步提高分值。

3.建设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合并现有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推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完善“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模式。加强师资培训、体育训练和赛事组织等,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育教学训练水平。落实部门联动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评估考核制度。到2025年,创建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000所、市级2000所(含冰雪传统特色学校500所)。

(二)大力推广普及青少年冰雪运动

4.突出发展校园冰雪运动。构建冰雪运动进校园推广体系,完善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推动建设冬季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引入社会资本建设校社共享共用的场地设施。鼓励学校与冰雪场馆、冰雪俱乐部、冰雪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冰雪运动技能培训。

5.着力办好青少年冰雪赛事。本着“层层办赛、逐级推进”的原则,办好冰雪运动会、冰雪联赛等青少年赛事活动,引领全省青少年冰雪运动推广普及。逐步增加省、市、县冰雪运动会青少年组比赛设项,带动各地、各学校积极开展冰雪项目竞赛活动。市级以辖区内高校、高职高专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为重点,组织开展校际冰雪竞赛。县级以辖区内中小学为重点,组织好校际联赛和校内冰雪竞赛。鼓励各地和重点高校组建冰球队,开展全省冰球联赛和京津冀冰球竞赛。各地积极引导更多青少年参与社区冰雪运动会,开展以冰雪运动为主题的夏(冬)令营、冰上亲子、雪地足球等活动,带动更多家庭参与冰雪运动,逐步扩大参与冰雪人口和覆盖面。

6.强化冰雪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支持市、县建立青少年冰雪训练中心,开展冰雪运动训练,培养青少年竞技人才。继续实施冬季项目运动员“雏鹰计划”和教练员“省培计划”,挖掘和培养冰雪竞技运动人才。鼓励开展四季冰雪运动,有序实施跨界跨项选材,壮大青少年冰雪人才队伍。

 

专栏1

青少年冰雪运动提升工程

1.冰雪人才队伍升级工程。实施“雏鹰计划”和“省培计划”,到2  025年,全省冬季项目注册运动员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各市建立5支以上冬季项目业余训练队伍。

2.冰雪赛事品质升级工程。年度冰雪运动会市级设项不少于5个项目,县级设项不少于4个项目,培育“一市多品”“一县一品”;全省冰球联赛、京津冀冰球竞赛、省市县级校际冰雪联赛形成届次、持续推进。



      (三)组织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 

7.加快构建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严格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利用“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和“全民健身行动”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完善媒体科学健身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帮助青少年树立和践行健康自我管理理念。支持学生体质监测与学生体检有机结合,倡导医疗机构向青少年提供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服务,推动体育单项协会、社会体育俱乐部等全面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推广。推动健康教育、科学健身与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的有效融合。推动将青少年健康纳入各级健康行动委员会和全民健身联席会议的重要议事日程,推动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考核体系。

8.丰富青少年体育活动。完善“家校政社”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鼓励多元主体组织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深化活动品牌创建,围绕“让孩子跑起来”打造品牌活动,支持各地积极推动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青少年活动品牌,创新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活动趣味性和吸引力,不断丰富和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体系。引导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健康有序发展,鼓励和支持普惠性夏(冬)令营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9.积极发展幼儿亲子体育。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整合支撑幼儿亲子体育工作的智力资源,组织研制“亲子运动会”办赛指南,每年开展全省示范性亲子体育活动,各市、县(市、区)体育部门建立覆盖基层、社会广泛参与的亲子体育活动体系。落实国家涵盖幼儿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为广大孩子、家长参与幼儿亲子体育活动提供科学建议。联合教育部门推广快乐体操、趣味田径、小篮球等一批幼儿体育项目,探索建立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和师资培养体系。

 

专栏2

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程

1.青少年三大球普及推广。完善青少年三大球运动员注册登记管理工作,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衔接、规范有序的青少年校园三大球竞赛体系,支持各地积极组织申办承办和参加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中国城市少儿足球联赛、京津冀区域性联赛。

2.挖掘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各地挖掘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民族式摔跤、棋类、毽球、赛马、龙舟等项目,举办青少年比赛、交流、展演活动,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3.丰富青少年赛事供给。办好冀萌杯足球联赛、小年龄段篮球赛、冰雪联赛等赛事活动,全省各级每年组织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不少于500场。

4.实施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配合教育、卫生健康部门完善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实施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研究并推广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形态不良、心理亚健康等健康问题的干预方法。

 

(四)全面加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10.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巩固和加强体校、学校和社会组织三大培养青少年体育人才阵地的建设,开展新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工作,将体校、学校和社会组织纳入评选范围。建成有效衔接课内外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平台和校内外的青少年体育赛事平台,健全互联互通、互为补充、互为支持、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力度,加强体校教育和提升训练质量,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体育组织,推动三大阵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学校普及技能、体校专业化训练、社会组织个性化培训的功能,推动建立主体多元、途径多样、纵向畅通、横向协同的青少年体育优秀人才培养体系。

11.加强各类体校建设。因地制宜、因项目制宜建设各级各类体校,不断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强化体校培养后备人才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落实体教融合相关政策,将体校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文化教育全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配齐配足配优体校文化课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管理。鼓励体校与当地中小学校加强合作,创造更好教育条件,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教育水平。省市继续实施青少年运动员赛前文化测试制度。鼓励各地探索建立体教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新型体校,为周边中小学校提供教学、训练、场馆、培训等服务。落实国家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标准和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建设指南,完善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支持各地以各级各类体校为重点,推荐优秀单位进行试点,通过典型示范方式推进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建设工作,引领各级各类体校改革发展。

12.畅通学校培养体育人才通道。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基础上推广普及“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小初高对口升学衔接和项目训练连贯的人才成长通道,为体育人才发展提供保障。联合教育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运动队建设,将高校运动队作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推动高校运动队在项目覆盖、招生规模和教学训练等方面深化改革,推动省队与高校运动队建设相衔接,体育、教育等部门整合各类体育资源大力支持高校运动队发展。鼓励高校组建运动队,成为省队建设的有益补充。丰富并明确高校运动队为国为省争光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试点高校办省队,探索由高校代表河北和国家承担国际比赛任务。

13.强化社会体育组织后备人才培养功能。坚持开放办体育、开门办体育,建立衔接有序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支持社会体育俱乐部加快发展,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和体育训练水平,为体育人才的成长拓展新渠道、创造新平台,加快形成全社会合力培养体育人才的新格局。

 

 

专栏3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重点项目

1.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建设。到2025年各设区市(含定州市、辛集市)、雄安新区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5个以上,全省达到80个。

2.高校运动队建设。到2025年每个设区市建设1支以上高校运动队。

 

(五)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14.健全青少年赛事体系。联合教育部门共同做好学校体育赛事和青少年体育赛事的衔接与整合,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鼓励职业化程度高的运动项目积极创办高水平青少年赛事,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校和社会组织等范围内,根据运动项目开展情况组织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制度,理顺健全运动成绩评定奖励机制,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在营造良好氛围、提高训练水平、发掘培养人才等方面的杠杆作用,提升赛事精彩度,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赛事影响力,吸引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

15.健全反兴奋剂教育预防体系。全面加强反兴奋剂教育和监督检查工作力度,贯彻落实兴奋剂问题“零出现”“零容忍”要求,强化“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意识,从青少年阶段着手健全反兴奋剂教育预防体系,完善兴奋剂风险预警机制和监管体系。

(六)培育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

16.加强青少年体育协会建设。推动成立省市青少年体育协会,鼓励引导县级建立青少年体育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竞赛、训练、培训等活动,指导青少年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与推广,规范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加强青少年运动人才保护,指导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规范发展。各级各体育单项协会发挥专业优势,吸纳更多青少年会员,面向青少年提供公益性体育供给服务。

17.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建立完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体系,研究制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服务指南,做好星级俱乐部评定工作,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健康持续发展。引导并扶持各类学校、体校和体育中心(场馆)创办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探索实施会员制等多元管理模式,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面向青少年提供公益性体育供给服务。鼓励社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创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加个性、更加丰富和更高质量的体育产品。

18.加强社会体育组织服务监管。加快构建面向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的扶持、管理、服务和监督体系,促进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规范健康运营。建立衔接有序的社会体育组织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落实相关扶持政策,体育、教育部门和体育单项协会将更多赛事活动交由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承办,支持其在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责任,做好课外体育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对体育运动培训机构加强监管并制定审批设立标准。研究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地方标准及评估办法,确定为学校提供服务的社会俱乐部清单,着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专栏4

青少年体育组织培育重点项目

1.青少年体育协会建设。到2025年省级、市级全部成立青少年体育协会,引导县区成立青少年体育协会。

2.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动态评估、周期命名等制度,完善服务标准,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系统。3.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星级评定。制定并实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星级评定办法,到2025年评定星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00个。



    (七)大力发展青少年集体球类项目

19.全面推动集体球类普及提高。全面推动“三大球”以及手球、曲棍球、棒球、垒球、橄榄球、水球、冰球等集体球类项目在青少年中普及与提高,加强对集体球类项目的布局和扶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集体球类项目训练、竞赛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动集体球类项目进校园,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青少年集体球类活动。推动有条件的大中小学兴建集体球类项目场地,兴办运动队。

20.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以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为重点,夯实青少年足球发展基础。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机构积极参与青少年球员培养,面向广大青少年提供足球训练、竞赛等社会服务。推动建立体教融合的青少年足球联赛体系,逐步把校园、俱乐部、体校、社会青训机构等各类青少年足球队伍纳入统一的联赛体系中。

(八)加强青少年科学训练

21.强化青少年训练体系建设。优化运动项目结构,严格按照国家青少年训练大纲的要求,指导各地科学化、系统化训练,打好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础。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各类体校等为主体,推动运动项目在学校的普及训练。以少儿体校、体育中学和单项运动学校为骨干,开展系统训练,选拔培育优秀苗子,打好训练基础。以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校为重点,落实奥运争光、全运争金战略,对重点体校、重点项目(三大球、基础大项、冬季项目等)进行重点投入,推动实现突破性发展,创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训练,拓宽人才培养和选拔渠道。

22.推进科训结合。完善科训结合和科学选材工作的政策措施和评价标准,创新科训结合推进机制,引导科技资源向青少年训练配置,支持科研单位和训练单位协同攻关,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训练及选材科学研究,加快科技成果向训练实践转化。加强教练员队伍科学素养培养工作,完善教练员水平评价标准,引导教练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科学训练水平。

23.强化基础体能训练。将青少年运动员基础体能训练纳入专项培养的重点,科学制定《青少年运动员基础体能训练大纲》《青少年运动员基础体能测试标准》,实施强化训练,提升青少年运动员基础体能。充分发挥竞赛杠杆作用,在青少年竞赛中引入体能项目,按项目类别、年龄组别制定相应的测试内容。将体能训练纳入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选、人才选拔的必备条件。

24.实施科学选材。科学制定各年龄层次运动员选材标准,完善青少年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各项目后备人才库,提高选材成功率。补齐运动项目短板,实施跨项、跨界选材,发掘有潜力、有优势的运动项目人才,实现我省潜优势项目和弱势项目综合实力跨越提升。

(九)丰富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供给

25.加强体育场地共享利用。各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推动在体育场馆、体育中心、体校建设一批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满足青少年运动技能培训、赛事活动举办的场地设施需求。鼓励社会力量研制开发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场地设施和运动器械,建设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加强足球场地设施的维护管理,支持基础性、公益性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在部分优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校开展体教融合健身普及示范试点工作,推广使用分年龄段基础体能训练设施。

26.推动场地设施向青少年开放。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持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青少年开放,教育部门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将开展青少年体育情况纳入大型体育场馆综合评价体系。鼓励利用场地设施创建或引入社会体育组织,提供更多公益性青少年体育活动。

(十)夯实青少年体育发展根基

27.健全青少年体育标准化体系。加强青少年体育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标准化试点,推进青少年体育场馆设施以及器械等青少年体育服务领域标准制修订与应用,加快形成青少年体育有标引领、规范有标可循、维护权益有标可保的良好局面。

28.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青少年体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发展数字运动,开发青少年智能体育产品和服务,推广线上培训和赛事活动,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育智能化水平。加强对青少年体育活动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运用,建立青少年体育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发布青少年体育相关政策、赛事、活动、培训以及科学健身理论与方法等信息,提高青少年体育信息化管理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

29.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鼓励各地发挥区域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拓宽青少年体育交流的平台和渠道。持续推进京津冀共同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夏(冬)令营等,提升京津冀及周边省市青少年体育交流水平。

30.大力弘扬传播体育文化。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和反兴奋剂教育,积极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教育活动,有力促进青少年运动员身心健康发展。加大对青少年体育的宣传转播力度,以2022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开展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宣传奥运文化,传承和推广运动项目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结合开展“最美体育人”活动,树立和宣传青少年体育典型,营造全社会关注、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良好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青少年体育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更加有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突出各级政府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上的主体责任,把青少年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政策,压实责任,统筹资源、加强考核。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制度作用,研究解决少年体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二)拓宽经费渠道。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体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积极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要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在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培训、体育赛事活动等方面支持青少年体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

(三)强化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加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疫情防控和风险监控,制定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治安、交通和消防等专项行动与应急预案,建立重大突发事件的防范预案。研究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青少年学生综合保险制度。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开展高危险性青少年体育活动项目。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购买青少年运动伤害类保险。

(四)加强督导落实。以贯彻体教融合为引领,建立健全联合督导机制、评价标准,完善评价办法,全面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责任编辑:河北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