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全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05.06.2014  16:53
  6月4日讯(记者张铭贤)在世界环境日来临前夕,今天下午,省环保厅向社会发布了《2013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与上年相比,分别削减了2.90%、3.51%、4.20%和6.17%,均完成了年初的既定目标。全省设区城市空气达标天数仅占全年总天数的35.34%;全省七大水系Ⅲ类和好于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48.57%,主要污染物氨氮平均浓度比上年升高20.25%。      空气质量呈止跌转好趋势,张家口空气最新鲜      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价,2013年全省设区市达到或优于Ⅱ级的优良天数平均为12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35.34%,重度污染以上天数平均为8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21.92%。张家口、承德和秦皇岛3个设区市的优良天数在200天以上,其余各设区市全年优良天数均在140天以下。      超标天数中各市以PM2.5和PM10为首要污染物的较多,其日均值全省平均超标率分别为55.7%和53.2%。除张家口、承德和秦皇岛外,其他各设区市PM2.5和PM10的达标率都较低。各设区市空气质量由好到差依次为:张家口、承德、秦皇岛、沧州、廊坊、衡水、保定、唐山、邯郸、石家庄和邢台。      全省空气质量呈止跌转好趋势。去年,我省集中力量实施了减煤、控车、降尘、治企的治本攻坚行动。全省共淘汰改造分散燃煤小锅炉、茶炉、炉窑3.5万台;完成燃煤锅炉能源置换和烟尘治理1800多台;淘汰黄标车65.9万辆;完成矿山粉尘综合治理305家、储煤场综合整治2262家;对一大批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进行了改造。经过各地共同努力,全省大气污染治理初见成效,重污染天气出现频次逐渐减少。今年1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25.5%,达标天数平均增加3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减少4天。      七大水系中度污染,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均值上升      《公报》显示,我省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Ⅰ—Ⅲ类水质比例为48.57%,Ⅳ类水质比例为12.14%,Ⅴ类水质比例为9.29%,劣Ⅴ类水质比例为30.00%,与上年基本持平。全省七大水系的氨氮浓度均值与上年相比升高了20.25%,化学需氧量浓度均值降低了8.22%。七大水系中,永定河水系和滦河水系为轻度污染,大清河水系和北三河水系为中度污染,漳卫南运河水系、子牙河水系和黑龙港运东水系为重度污染。      我省对15座水库和白洋淀、衡水湖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不计总氮,东武仕水库、龙门水库水质达到了Ⅲ类水质标准,其余13座水库水质均达到了Ⅱ类水质标准;衡水湖水质为Ⅲ类;白洋淀水质Ⅴ类。对湖库淀水质进行富营养化评价,15座水库均为中营养,白洋淀为轻度富营养,衡水湖为中度富营养。      此外,我省8个海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监测显示,秦皇岛总体水质良;唐山市水质良;沧州市水质为三类,无机氮超过二类标准,水质为一般。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一般,承德秦皇岛两市为良      2013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为一般。其中承德和秦皇岛两个设区市生态环境质量为良,其余9个设区市生态环境质量为一般。      降水减少,深层地下水水位下降。《公报》统计显示,去年全省平均降水量528.3毫米,比上年减少78.1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少3.4毫米,属平水年份。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约为84.2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为194.91亿立方米。2013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16.00米,与上年同期相比,浅层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10米。深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与上年同期相比,邢台中东部平原、衡水、沧州分别下降0.81米、2.77米、2.76米。      农业投入品使用量上升增加了农产品质量不安全因素。2013年全省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为331.04万吨,其中氮肥150.65万吨、磷肥46.55万吨、钾肥27.85万吨、复合肥105.99万吨;农药使用量为8.67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67776吨,地膜覆盖面积达1119.7千公顷。与2012年相比,全省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量呈上升趋势。大量及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质量退化、地膜残留等问题突出,危害了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增加了农产品质量不安全因素。      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稳步增长,有力地改善了全省生态环境。截至2013年,全省森林面积525.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8%,活立木蓄积量1.32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