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提出六种模式促京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

10.07.2014  18:45

    4月2日,涿州市医院一间病房内,几名北京301医院的专家为一名患者现场会诊。该医院先后与北京301、307、中医药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主动承接北京先进医疗技术、高端医学人才的外溢转移,40个临床科室的学术带头人均由北京专家担任。河北日报记者赵威 通讯员郑珂炎摄

    河北新闻网4月11日讯(河北日报记者张淑会)今天上午,京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对接会在石家庄召开。北京市、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分别介绍了双方的医疗资源、医疗服务定位等,并对如何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

     河北患者约占北京外来就医人员23%

    据了解,2011年至2013年,河北省前10位转诊病种,仅三级医院和环首都14县(市、区)二级医院,每年转诊达万人次以上,几乎全部流向京津。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报告显示,河北患者约占北京外来就医人员23%,占比最大。

    国家卫生计生委明确提出,推动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应着眼于北京城市医疗卫生功能疏解,并确定了“中心限制、周边发展,综合限制、专科发展,院内限制、外溢发展,单体限制、系统发展”的总原则,同时将河北省定位于“继续强基固本,提升全省服务水平”,实现由“被动输出”转为“主动疏解”。

     京冀200多家医院开展业务往来等

    河北省与北京医院开展固定业务往来或合作事项的二级以上医院达到200多家。如省儿童医院与北京儿童医院共建“国际部”和“儿研所”,形成了“患者不动医生动”的服务模式;涿州市医院与301医院合作建立了肿瘤治疗中心等。同时,河北省2005年就加入了北方9省(市、区)鼠疫联合防治机制,京津冀疾控中心还牵头成立了北方八省市联防联控协作组。将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6家知名中医医院确定为河北省中医药人才的进修和培训基地,河北省组织派往进修学习的人员常年保持在200名左右。全省还有20所中医医院与北京建立了合作关系。

     河北省提出六种协同发展模式

    据介绍,根据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河北省初步拟定了京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的总思路,明确了四项主要任务: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推进卫生计生资源结构调整,编制实施《河北省卫生计生资源配置标准(2016—2020)》,推进以北京为聚集点的卫生资源结构调整。合理划分功能疏解区域,科学谋划首都医疗卫生功能承接平台等。二是坚持服务京津与发展河北相结合,打造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格局。三是坚持整体谋划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疏堵并行,组建技术交流、医疗项目、公卫项目和产业项目等四个业务模块。编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特色专科打造和拔尖人才培养等专项规划。四是坚持长远布局与项目先行相结合,持续提升整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在对双方已有合作项目及资源条件、现实需求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河北省提出了六种发展模式:一是可实施整体搬迁,将优质资源直接输出到河北省环京地区,直接将外地患者分流在首都以外。二是可开展合作办医,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互惠双赢。三是可帮扶建强专科,加强对口帮扶,延伸北京优势技术资源,提高河北省服务水平。四是可实行远程诊疗,逐步实现三级医院和市县两级医院全覆盖。五是可加强科技交流,通过科研协作、人才交流、人才培养等方式,逐步解决河北省看病难、吸附力差的问题。六是可深化联防联控,在重大事件、重大考验面前,同舟共济、合力攻坚。